閱讀|讓感受自由(舊名:情緒解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讓感受自由: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開啟被忽略的最大潛能!

原書名:《情緒解鎖:讓感受自由,釋放關係、學習與自在生活的能量》


📝閱讀心得

此書寫到「本書要討論的主題: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RULER」五個情緒素養分為:

  • 有助我們對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能準確地辨別與解碼:辨別R、理解U、標記L
  • 告訴我們如何管理這些情緒,以利實現我們所期望的最終目標:表達E、調節R

而最後一項「調節」提供了五大策略:

  • 正念呼吸法
  • 前瞻性策略
  • 注意力轉移策略
  • 認知重新框架策略
  • 超時刻

這也讓我想起《八成是你想太多》提過的,壓力管理的「四A」:

  • 避開(avoid)
  • 改變(alter)
  • 接受(accept)
  • 適應(adapt)

面對壓力,對外在而言,短期能避開,避不開嘗試改變(長期),而如果外在改變不了,只能改變內在,短期能暫時接受,如果長期都無法改善,只能學習適應。

其實調節策略前三項比較接近避開與改變,透過正念呼吸法將焦點轉移到當下感受,透過前瞻性策略避開或改變外在環境,透過注意力轉移策略將注意力移開。有話道「逃避並不可恥,且有用」,在後設認知治療中,也使用以拖待變來處理芻思。

而認知重新框架策略,屬於重構內在的認知框架,偏向接受與適應,這也能溯源自斯多葛主義,

當你被外在事物所苦惱,讓你痛苦的不是那些外在事物本身,而是你對它們的判斷,而且你有力量隨時撤銷你的外在事物的判斷。—馬可·奧理略《沉思錄》

換句話說,「重構」與「解構」技術是處理判斷,如圖:

raw-image

例如這篇文章就是「外在資訊」,如果你看不懂中文就無法「解譯」,也就無法對內容產生「內在反應」,而重點在於我們有自主權「超譯」、「誤譯」或「不譯」外在資訊。

記得以前有個年輕中國網友,在網上以為426是指中國人,所以遇台灣人就自我介紹「我是426」,如果沒人跟他說為什麼台灣人會笑,那他就會開心地以為台灣人都對他熱情友善,不過如果將台灣人的解譯意思說給他聽,他可能會覺得羞愧或憤怒。

這裡就是重點了,如果我們想維持幸福快樂,那我們能選擇不斷的「超譯」、「誤譯」或「不譯」,畢竟不需接受「正統解譯」,更何況何謂正統?

「怎麼想」是自由的最後一道防線,就算不被全世界接受,你還是可以「這麼想」,就像任何人無法阻止我認為自己是條酸黃瓜。

這便是斯多葛主義、認知治療、意義治療、NLP等等的基礎信念:認知可以對外在事件重新詮釋。

以上是前半段,這種方法很實用,例如當你被超車時,你可以選擇相信對方在奔喪,以維持自己內心的平靜,說到底你也無法否認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又例如你被後面的人一直戳到,當你生氣一轉頭時,發現對方是瞎子,頓時怒氣全消,那何不預設每個人都是瞎子呢?說到底瞎子的定義也可以重新詮釋,例如視而不見的人,而每個人都有視而不見的時候。

在佛法中認為因果報應,也是藉此維持內心平靜,例如如果被傷害了,那是因為過去的惡業,透過重新詮釋來維持平靜,不過佛法也不認為就此不作為,而是內在能保持慈悲,但用智慧來處理外在。另外菩提心修法中,包含七因果和自他換,也是種重構認知的技術。

「重構」有點像切換不同眼鏡(詮釋),而「解構」則是拿下眼鏡的未詮釋資訊,但當重構認知能賦予各種意義,也就會逐漸產生荒謬感,例如我可以自認為是條酸黃瓜。這來到了後半段,是否因為外在資訊是無意義的,所以才能賦予各式各樣的意義,又或者我們只有詮釋,而沒有外在資訊?這部分牽扯到宇宙虛無主義、模擬理論、人擇原理、唯識、中觀等等,是我目前探索的議題,不過對一般人而言,了解前半段有用的部分就足夠了。

而最後一項策略:超時刻。在葛吉夫的訓練中也有所謂的「停止練習」,不過情感的速度是遠遠超過理智的,這點是認知的弱項,換句話說,以認知為主的技巧,常常是等第一反應後,進行第二次複寫詮釋,也就是永遠在處理已發生的事,被超車可能不爽之後,才會意識到要暫停或重構,所以認知的技巧常常只有在精神狀態良好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疲憊不堪,往往使用認知的技巧就失靈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33會員
60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Thumbnail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談論情緒的書,並且從各種面向討論情緒,而這本書《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主要強調情緒調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意識或覺察到情緒,並且探索這樣的情緒」,也強調要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比較多的是透過「探索」、「反思」,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要去不斷思考裡面的問題,才可能比較會有收穫。
Thumbnail
Topic|如何透過情緒訓練技巧RULER找到人生平衡點?耶魯大學情緒素養中心創辦人的馬克.布雷克特(Marc Brackett)表示情緒管理是可以訓練的! 透過以下五步驟Ruler與情緒共處!
Thumbnail
Topic|如何透過情緒訓練技巧RULER找到人生平衡點?耶魯大學情緒素養中心創辦人的馬克.布雷克特(Marc Brackett)表示情緒管理是可以訓練的! 透過以下五步驟Ruler與情緒共處!
Thumbnail
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開啟被忽略的最大潛能!
Thumbnail
2000所學校都在上的耶魯大學情緒素養課,學會解讀與表達情緒,開啟被忽略的最大潛能!
Thumbnail
你的煩惱不是真正的煩惱,23個鬆綁焦慮、緩解壓力與享受當下的練習
Thumbnail
你的煩惱不是真正的煩惱,23個鬆綁焦慮、緩解壓力與享受當下的練習
Thumbnail
刻意冷靜』一書所談到的『雙重覺察』,在於覺察『外部環境』與『內在狀態』,透過『覺察-暫停-重構』三個步驟,去感受當下自身與外部狀況,暫停下來讓內心平靜後,轉換為更正面的心態。 上圖是會讓我們進入保護機制的各項因素邏輯樹,簡單講一下各個分支: 外在環境:從熟悉的環境轉換到需要重新適應的環境,所
Thumbnail
刻意冷靜』一書所談到的『雙重覺察』,在於覺察『外部環境』與『內在狀態』,透過『覺察-暫停-重構』三個步驟,去感受當下自身與外部狀況,暫停下來讓內心平靜後,轉換為更正面的心態。 上圖是會讓我們進入保護機制的各項因素邏輯樹,簡單講一下各個分支: 外在環境:從熟悉的環境轉換到需要重新適應的環境,所
Thumbnail
「我們會不會,被感覺給騙了?」有次上課,講師提出了這個質問,讓我印象深刻。
Thumbnail
「我們會不會,被感覺給騙了?」有次上課,講師提出了這個質問,讓我印象深刻。
Thumbnail
你也常受情緒所擾嗎?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這個議題總是避而不談,職場上不可以展現情緒、社交場合總是需要戴上面具、甚至在家庭關係中也不可以過度展現自我,當這些情緒未能被好好抒發、聆聽時,往往容易將一個人推向負面的情況導致心理上的問題。
Thumbnail
你也常受情緒所擾嗎?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這個議題總是避而不談,職場上不可以展現情緒、社交場合總是需要戴上面具、甚至在家庭關係中也不可以過度展現自我,當這些情緒未能被好好抒發、聆聽時,往往容易將一個人推向負面的情況導致心理上的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