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由美國Atul Gawande(阿圖.葛文德)這位極負盛名的醫師作家所寫的關於人之老死的書。以下整理出本書精華重點,個人心得也加入了。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共賞!
【伊凡.伊里奇之死】
---折磨伊里奇最甚的是欺騙、謊言。他周遭的人不願面對、不願承認他即將死亡的事實。
一個人接近人生的終點時,醫護人員應誠懇地把所有選項都攤在他面前,跟他討論,面對現實,給他安慰,引導他。
面對死亡,我們都必須謙遜。死亡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對一位臨死之人:一生最驕傲的一天:重要!
老人地位下降之因:溝通科技包括書寫和網際網路等知識與智慧不再是老人專屬。曾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不了解之處會去請教老人,現在
則靠google解答,如果操作電腦遇到任何問題,我們會求教青少年。
死亡的曲線:生命軌跡的末段常是筆直往下。
老化是身體各器組織的輓歌,使得該硬的不硬、該軟的變僵硬。
◎白內障的主因:老化、紫外線傷害、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抽菸
人體像複雜機器一樣,有備用系統,DNA也有好幾個修復系統使結構恢復原樣。如果某個重要基因遭受永久損壞,附近通常都有相同的基因可以替代。
●老人診察-宜用40分鐘時間
雙手,雙足。摔倒三大因子:平衡感不佳、服用>=4種藥、肌肉無力
醫師任務:維護病人生活品質<--免於疾病折磨、保有足夠身體功能
老醫專醫師:加強老年生活的resilience韌性
老年醫學科Chad Boult USA研究:此科每照顧一位老人就會虧本1350USD。
老年醫護人力短缺的補救法:訓練基層醫療的醫師和護理師,使之投入照顧老人的行列(2014 Chad Boult,USA)
What’s important to 老人:心靈食糧 (例如席佛醫師的醫學期刊)、看得到自然景觀、獨立生活空間、有人幫忙打掃、有人供餐、希望發揮自己的長處幫助別人、了解其內心真正的願望、能進行美好懷舊(例如:在電腦上逛以前當兵過的中國成都)
老人的特色:對人生諸事的輕重緩急和價值觀有自己的堅持
老人如何獲得人生的平靜:職涯上的波折(有時非己所致)---懂得接受、調適、轉彎;順流的信念-「人生不就是這樣?順其自然吧。如果上帝還要你活著,你又能如何?」;把握上天給的時間,好好過日子。不戀棧原來的身分,重新定義自己。破除所有幻想,直視現實。
只要你曾有瀕臨死亡的經驗,就會以全新的觀點來看人生。
我們如何利用時間,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愛麗絲的故事:因一次忘記車停在哪而羞愧再也不開車à沒關係,再開始開就好了!(佩霖says)
老人需要的是照顧、而不只是錢。
現代養老院的起源:1950年代美國社會福利部門負起照顧老弱殘者的責任,就把他們安置在醫院裡。但醫院無法應付這麼多無人照顧的老人或重病者,只好請求政府援助!1954年議員促使政府資助區興建安養機構,以安置需長期照護的病人。因此,醫院的病床就可空出來以收治需要治療的病人。
Medicare:美國在1965通過老人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自此老人和殘障人士都得以享受醫療援助,美國健保局想出妥協之道,只要醫院「幾近」符合標準也承諾不斷改進,就能被當局認可為合格醫院。這個方便之門讓養老院趁勢興起,他們聲稱他們已「幾乎符合標準」就獲准成立,但有些沒有駐院護理師、院舍設計不當、缺乏消防設備。後來法規漸趨嚴謹。
輔助生活住宅Assisted living:原始概念(凱倫.威爾森之母):她只是要一間小小的公寓,有個小廚房和浴室。可以在公寓裡擺放她喜歡的東西也可以養貓。至於她自己辦不到的事再請人幫忙。這公寓就是【她的家】,她可以把門鎖上,可以放自己的家具,按自己需求調整空調。沒有人管她幾點起床、關她最愛看的皂劇、或破壞她的衣服、丟掉她收藏的過期雜誌及買的東西。可以擁有隱私,沒有人叫她換掉睡衣或要她做不喜歡的事。她又可以成為自己,在自己的公寓過日子,而不是躺在床上的病人。
老人公寓(輔助生活住宅):能掌控自己的時間表和生活基本規則,決定自己要承擔哪些風險。罹患嚴重憂鬱症的人減少了,所花費用比養老院少20%。
輔助生活住宅assisted living的副作用:2003年後美國房地產開發商濫用此名,服務人員常把入住的老人當成幼兒,對老人所擁有之物品之限制增多了,也必須按照規定參加活動,遷出條件嚴苛。2003年一份調查1500家輔生住宅的報告只有11%能讓老人享有隱私。
「我們自己最重視的是自主權,可是對所愛的人卻最看重安全。」
養老院變革:把有生命的東西放進生活中,除去養老院三害:沉悶、寂寥、孤立無援。------動物、植物、孩童(在養老院旁有幼兒園至小學的學校,與老人互動)
為老人找到生存的理由:讓他們擁有有意義快樂而且滿足的人生(比爾.湯瑪斯USA)
老人照護的文化不應被醫療宰制,(比爾.湯瑪斯USA)
綠屋(比爾.湯瑪斯USA):食物、家居布置和友善氣氛,入住者感覺生活自在、豐富而有趣
標準醫療和安寧療護的差別是優先順序的考量不同。標-延長生命.安-過得舒服
安寧:如何說服逞強型的病人使用止痛劑:「大衛,這種疼痛沒有任何人可以忍受。這不是投降。你老婆和女兒都那麼漂亮,在劇痛之下,你如何能享受跟她們相處的時光?」動之以情
安寧:「延長你的生命」的說法是魯莽的。
安寧:最主要的任務:幫助病人因應排山倒海而來的焦慮。(而非把焦點放在事實和選擇上。) 另一任務:了解病人真正的期望(例如寧可死也不願四肢癱瘓地活著)。
請診治500位癌末病人的醫師預估存活時間,63%的醫師高估了病人的存活時間,對病人越熟就越容易估計錯誤。
安寧療護所引出的現象:不執著於生,活得更久。
Ezekiel and Linda Emanuel三種病醫關係:父權式,告知式,詮釋式-幫病人了解他們究竟希望得到什麼。
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2012年在荷蘭每35人就有一人尋求協助自殺。葛文德認為那不是一種成功,因為生存的最終目標並非好死,而是好好活到最後。
臨終者的角色:一個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時,會想與人分享自己的回憶、心得、紀念品、會想解決過去的恩怨、在意自己能在死後留下什麼,和上帝和好,並且希望親朋好友不會太悲傷。
佛教與印度教裡生者對臨終親人的期盼:了脫生死、離苦得樂、至涅槃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