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m | 人物專訪周妍妍:在對話的實踐中,陪伴自己和孩子成長

2021/08/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課程說書人_口才五力 提供
周妍妍,溝通表達講師/陪伴師,專研人際溝通、正向教養和自我對話。

轉職只為了陪伴孩子

圖片來源:課程說書人_口才五力 提供
周妍妍笑著說:「成為媽媽就是有一種任性和韌性」,而這份「陪伴孩子」的初衷一路支撐著她在轉職路上的前進。
原先大公司企業上班十年的妍妍,在歷經懷孕生子的母親角色轉換,內心湧現一股渴求:「我想好好陪伴孩子長大。」妍妍真切的說:「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於是妍妍一邊上班,一邊進修兒童發展的課程。但長期兩邊忙碌的壓力,讓她不得不做出擇一決定,最終「陪伴」的渴望推著她踏入了兒童教育領域。
轉入兒童教育領域後,妍妍感觸地表示孩子真的是老師,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氣質個性,以及教養方式,在跟孩子互動中,妍妍浮現出一個想法:「可能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過程中,也會有不知所措跟傷腦筋的時刻,我想將陪伴孩子的鑽研,發展成一個助人工作。」於是轉職的這十多年期間,妍妍課堂上運用遊戲、活動、角色扮演和團體討論分享,希望透過這些實踐方法協助每個家庭發展和諧的親子關係。

教學推廣理念是陪伴兩個字

圖片來源:故事城堡_新莊分館 提供
當提及如何看待溝通表達,妍妍說先想像一下嬰兒剛出生的場景,為求呼吸的一陣哭嚎,再來肚子餓、尿布濕了的哭喊,嬰兒沒有人教,就懂得用哭聲來表達需求,長大後,則用發音、疊字或句子來表達需求,與大人溝通。「那我怎麼看待溝通跟表達?我覺得這是一個本能。」妍妍的觀點讓人重新省思,或許每個人身上都早已具備溝通表達的能力,只是我們沒發現或是尚未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溝通表達的範圍很廣,妍妍著重在對話層面。她笑說她的年代是「聽話的年代」,但現在是「對話的時代」,成長於這世代的孩子,若大人強壓要求聽話,孩子容易反抗和不滿,關係就容易產生裂痕。因此妍妍在溝通表達的課程裡,放進「對話」的工具,她語氣堅定:「對話也是一個陪伴,而我一直推廣的理念就是陪伴。」對她來說,好的對話,陪伴是整個過程的主要元素。
妍妍分享「陪」這個字,左邊是耳朵,上面是一個立,下面是一個口,所以耳朵要聽,人要在旁邊,嘴巴要回應。對話過程,你要先耳朵打開,不帶任何評價的聽,只是我們慣性反射可能會安慰或是說服對方,但或許對方只需要有人聽完,讓他感受到有人在聽我說話、有被重視的價值感。最後回應的過程呼喊對方的名字,重述對方句尾的話,或是用啟發式的提問。妍妍表示,人與人之間,有「關心」,才會有「關係」的連結和成立。

陪伴孩子接納情緒和自我對話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即便在教學對話,妍妍坦承她也是平凡人,面對孩子也會有情緒跟挫折,於是分享了疫情期間和國小女兒的故事。某天女兒問妍妍數學題目,講解一次兩次,女兒還是不懂,眼看接下來還有個會議要開,妍妍不自覺語氣煩躁,兩個人都被牽起情緒。
當下妍妍詢問:「怎麼了?」女兒沈默以對。於是妍妍說:「好,我們可能情緒都不是很好,那我們冷靜一下,我先去開會,如果你真的很想發洩的話,你可以去媽媽房間,丟任何的東西,但不能丟任何會壞的東西。」等到妍妍開完會,她輕輕敲門問:「妹妹,可以把門打開了嗎?有沒有好一點?」後來門一開,所有棉被跟枕頭都歸回原處,女兒也在發洩的過程處理好自己的生氣。
睡前女兒告訴妍妍:「媽媽,白天我很生氣。」妍妍溫柔回問:「真的喔,妳在氣什麼?」女兒告訴她:「我很氣我數學聽不懂,不是妳教不好。而且媽媽要開會了,妳很緊張,我也很急,可是我還是聽不懂,所以我就很生氣,氣我自己。但後來我打枕頭,丟丟棉被,就好了。」那是孩子覺察和接納的過程,知道自己在生氣,接納生氣,反思為什麼生氣,欣賞自己可以處理情緒,這也是孩子跟自己內在對話的練習。

對話練習的成功或失敗都是過程

圖片來源:倍思數學教室提供
妍妍也提到在對話的練習中,也曾有家長向她求助說用對話跟孩子互動,但當她關心探問,孩子的拒絕,讓她感到挫折。妍妍好奇詢問:「之前的慣性模式對話,你用了幾年?」家長回答:「十二年。」妍妍回答:「如果你覺得挫折,我們要想,我們這個慣性養成多少的時間,那要改變也要多少時間來調整,而孩子也需要時間。」妍妍笑說她也有失敗的經驗,也同樣遇過孩子拒絕對話,妍妍說那我們就先關心他,等時機到了再來對話,成功或失敗都是很寶貴的經驗,都是學習對話的歷程。
妍妍表示慣性確實是很難改變,那該如何去覺察慣性?妍妍分享自己的練習:「我自己很喜歡用自由書寫的方式,每天有一段時間讓自己沒有一定方向的寫,也許是今天的整個過程、經歷的某個事件,不帶任何評價的寫下來。」當回看的過程中,若同樣的事件重複發生,就會意識到這是慣性,並問問自己,有沒有產生不好的影響、想不想去做改變。
妍妍溫柔的鼓勵:「每天寫,或是有階段性的持續寫的話,當你再往前翻的時候,你會發現啊唷!這些不是我都經歷過了嗎?我現在的方式不一樣,就代表我有進步!然後也發現說啊唷!這些之前也發生過,為什麼我還是用一樣的方式在處理呢?那你就知道接下來要如何去做調整。」改變慣性的過程可能有點不舒服,可是當你一次不習慣、兩次不習慣,慢慢做,你會覺得這個不習慣好像也開始習慣了。
在訪談的最後,妍妍真摯的說:「我很想告訴大家,陪伴很重要,陪伴自己對話、陪伴他人對話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我們才有力量關心和陪伴他人。」在這一路的對話實踐裡,妍妍也從「反省」自我,成長為「反思」自我的人,從批判自己哪裡做不好,成長為調整自己哪裡可以更好、肯定哪裡做很好,長出更多彈性的空間去接納和欣賞自己。
採訪後記
和妍妍老師對談是個舒服的過程,她語調穩定親切,不停地跟我確認語速跟節奏是否太快,並適時的停頓讓我思考跟提問,甚至在談完一個段落後,會體貼的做一個總結,幫助我快速整理剛剛的談話內容。
也可以感受到妍妍老師是個具有好奇與學習眼睛的人,不斷在自我成長,她總能看見孩子、大人、學員,每個人身上值得欣賞的亮點,作為自己的養分,甚至把失敗歷程當作一場改變的冒險,讓內在的力量不斷茁壯。

【後記】
這是我的第二次寫人物採訪文章,妍妍老師總會一直把整個談話內容都聚焦回主軸「陪伴、慣性」這兩個部分,非常的清晰有邏輯,也讓我的這篇文章很明確,這是我很需要和妍妍老師學習的,也很感謝她的部分。
妍妍老師是我在新莊社大口才班認識的老師(雖然我後來退課了哈哈)因為我都會提早到,所以會順勢的聊天,也剛好近兩年我有小小接觸諮商和療癒,所以和妍妍老師會聊起一些心理學的內容,也因此這次邀請了她採訪,真的太開心她願意答應~
65會員
28內容數
療癒跟改變不是某個瞬間或事件的產生,而是累積了一段路自然而然的發生。在這裡我們一起好好記錄,慢慢長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