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 ▎一套從 -1 到 0 的設計思考方法(2020 青年迴響計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此文的章節規劃為「注意事項」、「一句話簡介」、「計畫特色」、「適合對象」、「正文:任務包挑戰」。

raw-image

📌注意事項

  • 筆者的限制:我與團隊僅僅存活至「任務包挑戰」的階段,並沒有持續晉級,因此無從參與往後的計畫,也就沒有後續的紀錄。
  • 此篇重點:著重於「任務包挑戰」的設計思考方法,因此若是想要看到其他內容的話,可以聯繫我,我會盡力為你解答的。
  • 適合的讀者:若你現在有一件想做的事情,卻對問題、背景資料沒有太多頭緒的話,就非常適合「迴響計畫」的設計思考方法論。
若你想了解更多有關這計劃的大方向,我推薦「林哲豪」寫的這篇文章:【給你一個行動的藉口】青年迴響計畫 RethinkTaiwan 2018

一句話簡介迴響計劃

一場溫暖,且可以帶你大幅成長的陪伴計畫

三大計畫特色

1. 陪跑制

從頭到尾都會有人一步一步引導各團隊,並給予受用的回饋

2. 不用完整的提案方案

迴響計畫不像其他計畫/競賽會要求你帶著將近完整的想法才能參與,只要你有發現問題就可以參加。

3. 暖心的氛圍

每次要進行任務挑戰時都要打開 Slack,然後永遠都會發現很多有趣溫暖的留言和互動,那股真誠、暖心的感受就會在心中擴散,真的可以大幅減低時間進度上的壓力。

基於上述三大特色,就算團隊最終跟我一樣沒有持續晉級,也可以從中有所收穫。(也可以跟我一樣寫出這篇記錄!哈哈)

適合的參與者

預計想要參與眾多競賽活動(如:商業競賽、社會企業競賽......),卻從未參與過任何競賽的你,超適合將這場計畫當作你的起「跳」點!


任務包挑戰內容

就像上述說的,只要你有發現問題,就適合參加這計畫。因此,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就是「驗證你所發現的問題是不是真的問題起源,並規劃出第一步的行動」,因此以下就開展出六個任務包。

任務ㄧ:辨識議題假設

共三步驟:整理議題、列出假設、轉換成中立問句

第一步:整理議題

  1. 列出你認為的議題現況
  2. 思考這個現況的原因和可能會產生的後果,並各自紀錄,最好是可以互相連線的視覺畫面,這樣可以更好幫助查看(如下圖)
raw-image

第二步:列出假設

將剛剛每一個的論點標示成三種顏色:藍色、紅色、黑色。(如下圖)

  • 藍色:「有具體資料可以驗證」的事實
  • 紅色:「尚未求證」的假設
  • 黑色:「沒有證據但邏輯合理且獲得團隊共識」的論點
raw-image

第三步:轉換成中立問句

延續上一步,現在要從「紅色假設」中選出 5~8 個較重要的部分,並將這些「假設」轉為「中立問句」,讓我們可以拋下既定印象,多了解一些事情(如下圖)

raw-image


任務二:規劃訪談大綱

共兩步驟:發想訪談對象和問句、架構訪綱

第一步:發想訪談對象和問句

延續上一階段的「中立問句」,我們要思考究竟「」能幫助我們了解更多事情,還有列出「好回答的問題」。

第二步:架構訪綱

思考完最佳的受訪者後,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們先挑選最能代表不同觀點的三種人,並針對他們去量身訂作出「訪綱」,並盡量以三大順序去發想:基本資訊具體故事和經驗從故事中挖深。(請看下圖範例)

raw-image

任務三:執行訪談

共兩步驟:訪談、做逐字稿

第一步:訪談

這一步驟沒什麼好解釋的哩,就是直接上戰場,真實地去做訪談!而且希望每段訪談都至少能有 20 分鐘

第二步:整理成逐字稿

因為「逐字稿」比較方便日後思考查看,避免日後產生誤解


任務四:反思與新觀點

共三步驟:整理 Findings、初步定義客群、修正議題

第一步:整理 Findings

針對上一階段獲得的逐字稿開始思考有無新發現,且希望從每一位受訪者身上獲得 5~10 個 Findings。例如:受訪者在哪個環節有意外上的考量呢?(思考面向可以參考下圖)

raw-image

之後再把這些 Findings 整理後,並對比一開始的假設,想想獲得哪些認知上的轉變,還有背後的原因。

主辦方也另外推薦參與者嘗試畫出「心智圖」,可以視覺化各個 Findings 之間的關聯,有助於後續的發展。

第二步:初步定義客群

因為需要改變的環節太多了,所以首先要找到最優先改變的環節,因此我們要依照剛剛找到的 Findings 進行「客群分類」,然後再從中找到最適合改變的客群。(如下圖)

raw-image

第三步:修正議題

經過上述重新整理後,應該會有比較清晰的問題藍圖。這時就希望用有邏輯的文字讓整體行動更有向心力,因此主辦方希望我們產生類似於下方的內容。

我們想解決 ____ 問題,因為這問題會造成 ____ 的後果。目前我們認為這問題沒被解決的原因是 ____。在這之中,我們想先專注改變 ____ ,因為我們認為 ____ 是關鍵。
raw-image

任務五:辨識解決方案前提假設

共有三步驟:確認觀點、發想點子、釐清前提假設

第一步:確認觀點

確認所有團隊成員的觀點是一致的,就如同上一階段的成果那樣。

建議:讓所有人用自己的話說一遍觀點目標,並記錄彼此之間的差異,方便校正討論

第二步:發想點子

確認觀點、問題一致後,就是想辦法的時候啦!這時候先請大家想出至少十個方案。此時此刻不用理會點子多難多爛,只要一直「蹦」出很多點子就好了,越多越好!

第三步:釐清前提假設

這時你手中至少已經有十個點子了,現在要來幫他們一一評分了!評分依據有二:發展潛力、有能力做到。

「發展潛力」是指影響力的部分,而「有能力做到」則是字面上的意思。

接著,我們要選出想要做的第一步行動是什麼。選完後,列出「這解法為什麼可以解決問題」,還有具體的實現步驟(包含使用情境、使用者行為、預期效果),並查看有哪些步驟其實是很不可控制的,而這些步驟就是所謂應該要被滿足的「前提假設」,因為當這些假設沒達成時就不能實現。


任務六:規劃第一步行動

第一步:選出優先想要驗證的前提假設,讓它成為「第一個行動目標」。

第二步:思考行動手段,並去執行!!!


延伸資料

若有任何想討論的衝動,歡迎透過各種管道聯繫我。在這提供最簡易的方式:Facebook,或是在臉書上搜尋「洪瑞隆」,也可以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我~

謝謝你的觀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洪瑞隆的沙龍
6會員
7內容數
洪瑞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25
除了分享《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觀劇心得外,也談《德魯納酒店》和去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進協會擔任志工的經驗。希望本文能像《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一樣表面上在說「黑色童話般的愛情故事」,但實際卻在談「精神病、贏家社會、偏見」。希望在討論眾多面向的同時,本文也能好好鑲嵌融合,好好說好說深這些事情。
Thumbnail
2023/01/25
除了分享《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觀劇心得外,也談《德魯納酒店》和去風信子精神障礙者權益促進協會擔任志工的經驗。希望本文能像《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一樣表面上在說「黑色童話般的愛情故事」,但實際卻在談「精神病、贏家社會、偏見」。希望在討論眾多面向的同時,本文也能好好鑲嵌融合,好好說好說深這些事情。
Thumbnail
2021/08/29
「未來社會與領導力培訓營」是由「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MOST GASE)」和「Lead For Taiwan」所主辦的優質營隊,主要對象為大專生以上的參與者。若只能用一句話來介紹這營隊,那就是「一顆顆溫暖友善的心讓我了解更多生活方式和技能跟知識」。歡迎你來參與這個活動及認識這兩個組織!
Thumbnail
2021/08/29
「未來社會與領導力培訓營」是由「科技部全球事務與科學發展中心(MOST GASE)」和「Lead For Taiwan」所主辦的優質營隊,主要對象為大專生以上的參與者。若只能用一句話來介紹這營隊,那就是「一顆顆溫暖友善的心讓我了解更多生活方式和技能跟知識」。歡迎你來參與這個活動及認識這兩個組織!
Thumbnail
2021/02/08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每段關係應該要有一個「正常的」持續時間才能繼續嗎?若有的話,或許這篇小故事會給你一些小啟發。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進入故事裡面吧~
Thumbnail
2021/02/08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每段關係應該要有一個「正常的」持續時間才能繼續嗎?若有的話,或許這篇小故事會給你一些小啟發。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進入故事裡面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透過專案解決社會問題並創造影響力的方法。從個人到社會專案,呈現了問題意識、目標設定和夥伴尋找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尋找解決方案並發揮影響力,以專案方式改善社會和世界。
Thumbnail
透過專案解決社會問題並創造影響力的方法。從個人到社會專案,呈現了問題意識、目標設定和夥伴尋找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尋找解決方案並發揮影響力,以專案方式改善社會和世界。
Thumbnail
不知不覺加入商業思維學院 已一年多了,年初搭著學院新的學習方式,可以隨時開始的情境挑戰題,完成了專案管理學程的挑戰,也終於讓我下定決心報名學院的產品經理學習營第五屆 X 天下雜誌,一方面想好好把產品經理的課程上完;一方面也覺得學完後直接實戰的學習效果比較好,就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Thumbnail
不知不覺加入商業思維學院 已一年多了,年初搭著學院新的學習方式,可以隨時開始的情境挑戰題,完成了專案管理學程的挑戰,也終於讓我下定決心報名學院的產品經理學習營第五屆 X 天下雜誌,一方面想好好把產品經理的課程上完;一方面也覺得學完後直接實戰的學習效果比較好,就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Thumbnail
我從 2019 年開始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學習的過程與觀點。隨著寫作的時間愈久、被關注度逐漸提高時,隨之而來的 "建議" 也開始變多。給建議的人可能來自家人、朋友、網友。我發現當分享的內容愈來愈深入時,得到的建議讓我很難理解。所以我開始思考:到底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 "建議" ?
Thumbnail
我從 2019 年開始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學習的過程與觀點。隨著寫作的時間愈久、被關注度逐漸提高時,隨之而來的 "建議" 也開始變多。給建議的人可能來自家人、朋友、網友。我發現當分享的內容愈來愈深入時,得到的建議讓我很難理解。所以我開始思考:到底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 "建議" ?
Thumbnail
這個取捨的過程並不是在褒貶其他人的人生選擇,而是如果我們的目標、生活的目標是為了保證自己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薪水,早早的被定價肯定不是最優的那個選項。
Thumbnail
這個取捨的過程並不是在褒貶其他人的人生選擇,而是如果我們的目標、生活的目標是為了保證自己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薪水,早早的被定價肯定不是最優的那個選項。
Thumbnail
最近參與了一項專案計畫,被推舉為召集人,要協調統籌各項事務。 被指派的那天晚上,我的腦筋就轉個不停:這計畫該怎麼列出時間表,該怎麼執行。 整個晚上都睡不好覺。
Thumbnail
最近參與了一項專案計畫,被推舉為召集人,要協調統籌各項事務。 被指派的那天晚上,我的腦筋就轉個不停:這計畫該怎麼列出時間表,該怎麼執行。 整個晚上都睡不好覺。
Thumbnail
在會議中渡過了中秋連假最後一天,偏偏,我竟不討厭這樣的安排。 寫這篇文章時,中秋節剛結束,大家又回到正常的軌道,但不知為何,我的狀態仍停留在昨天那場會議中帶來的感受。是因為我們在其中的人,都能開誠佈公的緣故?又或者中秋月圓的影響?我不確定這樣的感受是否僅僅自己才有,但我喜歡這樣充滿「人味」的過程⋯
Thumbnail
在會議中渡過了中秋連假最後一天,偏偏,我竟不討厭這樣的安排。 寫這篇文章時,中秋節剛結束,大家又回到正常的軌道,但不知為何,我的狀態仍停留在昨天那場會議中帶來的感受。是因為我們在其中的人,都能開誠佈公的緣故?又或者中秋月圓的影響?我不確定這樣的感受是否僅僅自己才有,但我喜歡這樣充滿「人味」的過程⋯
Thumbnail
「迴響計畫」是一個很窩心溫暖的陪伴制計劃,這篇文章著重於其中的「任務包挑戰」的設計思考方法。
Thumbnail
「迴響計畫」是一個很窩心溫暖的陪伴制計劃,這篇文章著重於其中的「任務包挑戰」的設計思考方法。
Thumbnail
日期:7/16 閱讀時間:7:00 - 7:15 寫作時間:7:15 - 7:43 製圖時間:7:43 - 7:5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本篇談到的重點會在於「接收到回饋後的行動」,也就是收到回饋以後如何讓自己朝向實作的方向。 的確這也是收到回饋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Thumbnail
日期:7/16 閱讀時間:7:00 - 7:15 寫作時間:7:15 - 7:43 製圖時間:7:43 - 7:5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本篇談到的重點會在於「接收到回饋後的行動」,也就是收到回饋以後如何讓自己朝向實作的方向。 的確這也是收到回饋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Thumbnail
在實體的工作坊活動中,當角色切換成受訪者時,身為設計師的我也會掉入訪談中「刻意設計」的局嗎?
Thumbnail
在實體的工作坊活動中,當角色切換成受訪者時,身為設計師的我也會掉入訪談中「刻意設計」的局嗎?
Thumbnail
恩先說結論,我很幸運的,能在十八歲的那年,遇見迴響。
Thumbnail
恩先說結論,我很幸運的,能在十八歲的那年,遇見迴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