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的勇氣

2021/09/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曾想過要改變吧?那你開始改變了嗎?
印象中某一位前同事尼小姐常常在我們業務私下聚會談論到『想離職』這個話題:

尼小姐: 『公司設定這業績根本達不到,我們是做心酸的唷! 給的薪水又不高。』
丹男: 『對啊,每天又要回覆客戶反應的一堆問題,光處理這些鳥事,哪裏有空追訂單啊。』
魏女: 『我時間到了就下班,超時工作又沒有加班費。』
我: (沈默以對)

我為何沈默以對有三個原因,第一點是 『我比她菜,到公司才不到一年,也不方便發表太多意見,尤其我又不喜歡講抱怨的話。』; 第二點是『這話題大概聽過她說過三四遍了,聽到都麻痺了。我心想既然那麼不滿意,為何不離職呢?』; 第三點 『她每次講完隔天一早到公司還不是照樣會幫業務經理泡一杯熱紅棗枸杞茶,順便加上一句「長官你辛苦了」。』

到底無法改變是因為『沒有下定改變的決心』還是『沒有勇氣去面對改變的結果』?
如果是因為沒有下定改變的決心,那或許是因為以下這三點原因:
  1. 對現狀沒有很滿意,但也不到無法忍受 你對現況妥協了。
  2. 沒有面臨到最糟的情況。
  3. 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的「禀賦效應」理論很詳細說明為何無法下定決心改變。

先認識這個概念—「損失厭惡」

擁有時的快樂,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個更大? 「怕麻煩」是一種什麼心態?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經濟學家是這樣解釋的: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心情滿意值」是 100,忽然,你在路上撿到一個皮包,裡面有 100 元,你的「心情滿意值」迅速增加 50%,達到150。但樂極生悲,你卻遲到了,老闆要扣工資 100 元,頓時你的「心情滿意值」下降 50%,變成 75。

一得一失,你的錢沒有任何變化,但「心情滿意值」卻從 100 變成 75。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麼「心情滿意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
這就問到關鍵了。
好比同樣是撿到 100 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起點。所以「心情滿意值」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就像我們拿 1 萬元炒股,虧損 10%,再盈利 10%,就變成了 9900(反過來也是一樣),憑空少了 100 元。

上面的例子證明了「投資決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損失厭惡」: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所以我們不喜歡冒險,寧願放棄得到的快樂去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失去的痛苦。
「損失厭惡」的前提是「擁有一樣東西之後害怕失去的感覺」,它暗含著一個假設,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判斷,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的「禀賦效應」,就證明了這個假設。

從選工作看什麼是「禀賦效應」?

假如你同時有兩份工作機會給的條件都一樣,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 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覺得兩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經濟學術語來說,1000 元薪水和 5 天年假的效用相等。其中一家先打電話通知你,你欣然接受,開始憧憬跳槽後的生活。過了一會兒,另一家也打電話給你。此時,你十有八九會拒絕。
雖然幾分鐘前,你還覺得兩者沒有區別,但當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後,你已經擁有的千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於你沒有得到的 5 天年假。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說,這就是「禀賦效應」: 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禀賦效應」是「損失厭惡」心理造成的,因為「失去這千元薪水」的痛苦,大於「得到千元」(等同於五天年假)的開心。


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 改變身份認同

行為改變三層次
第一層 改變結果
這層是改變你的成果:減重、出書、登玉山、提早退休。

第二層 改變過程
這層重點是改變你的習慣和系統:每餐七分飽、吃飽後出門散步十五分鐘、假日和朋友去爬一千公尺的山; 每週發三至五篇文章在網站上、每篇文至少1200字、總共八萬字; 假日七點起床立刻換穿登山服裝,七點半出門; 和已經提早退休的朋友請益,每日下班後睡覺前至少花一小時學習理財相關知識 (可收聽Podcast頻道:股癌、財報狗、小朋友學投資)。

第三層 改變身份認同
這層重點是改變你的信念: 你的世界觀、你的自我形象、你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價。你抱持的信念、假設及偏見多半與這層次有關。若沒有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就無法做出會改變結果的過程。我用《原子習慣》這本書中的例子來做說明:

目標不是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
目標不是跑一趟馬拉松,而是成為跑步的人。 (我建議也可以想成為熱愛運動的人)
目標不是學會一種樂器,而是成為演奏音樂的人。

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身份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
勇氣來自 自性
如果是沒有勇氣去對改變的結果,那我只能跟你說抱歉,因為「無法給予你勇氣」,也「無法預知你的結果是好還是壞」; 這只能靠當時的我們去判斷現況和去預想萬一結果不如我們想像,我們有哪些應對之道和解決辦法。如果一開始不想做出太大的改變,建議可以先從日常小事先做起,把你要改變的事項設定一個完成日,列出來並告訴一位身邊的家人朋友,請他們擔任見證者和督促者,達成就小小的犒賞自己和鼓勵自己「你好棒! 」,沒有達成就犒賞他們,然後再設下一個完成日,直到完成。
改變從一點點開始
說了那麼多,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 “Just do it from now on”,不做永遠不知道結果是『會更好』還是『一樣』抑或『更壞』。
試著想一下這個問題
「假如時光跳到十年後,我過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人生,那會是什麼樣的我?是因為十年前的我做了什麼改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喬學說
    喬學說
    我是喬,我正在學習如何用詼諧和有邏輯說出我所想傳達的觀點,目前正在疫情中堅持地走在創業這條路上,利用疫情多出來的空閒時間經營Podcast頻道 「疫起托課 Let's Talk」,並學習如何創作知識內容,個人定位品牌Joan引領您勇創新人生 https://linktr.ee/JoanVision。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