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至2021的心理剖析與展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1的第一天和第二天都待在媽咪家,就睡在客廳的地鋪,赫然發現,學齡前我都是在媽咪家成長生活的,而那時無形的生活刻印早就銘刻在骨子裏,不是不存在而是沒發覺罷了。
媽咪、我跟哈寶,我們仨的生活習慣,在形體上表現的一模模一樣樣,所以說,嬰幼兒時期的生活環境真的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無可挽回的影響,那種刻畫在骨子裏的根本沒法改的。
這兩天聽著把拔的呼吸聲睡著,就像回到了小時候,和把拔媽咪睡一張床的小孩,原來這才是我最想回去的地方。
這才是我,真正的我,是我親生父母無法理解的我,那個毫無顧忌、肆意張揚、躲懶偷睏的真實的我。在這裏,我會無意識的撒嬌,可是,對我爸媽根本做不到。
你說荒謬嗎?當年無暇顧及並親自帶大,交由褓姆帶大的我,在原生家庭中生活的很有壓力,那種嚴厲的家教,讓我連笑都要含蓄有禮,不可肆意妄為,因為傳說中的道德思想會掐得我無法呼吸,只要不做便不會錯,從此做個廢物便行吧~
但是,我不甘心。我想做個豪爽肆意灑脫的自己,而不是現在這個畏首畏尾、心驚膽顫、唯恐粉身碎骨讓家裡蒙羞,說話都必須想無數遍的自己。
我厭惡自己,痛恨這樣的我。
2021只要我能做自己,在走向社會的道路上,夢想與理想的實踐中,成為那株在孤獨的沙漠裡盛放的玫瑰。​​​​
avatar-img
2會員
12內容數
生而為人貴在反思;思者常憂,憂家國天下,憂一己之私,憂生之苦痛。佛說:苦海無垠;萬般皆是修練。 人者,仁者,先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年歲幾何,生命如斯,遑論智者古言;長路漫漫,唯心而已。 人于各式情感連結之日常反思,憑心而談,若有見解,盼望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季華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突然懂得失敗與成功僅僅在一念間。
年少時的喜歡,日積月累而深沉的愛。是愛還是執念,六年後22歲的我不得而知,也不想探究。 我只能肯定,我的世界「他」來過!
人的七情六慾不過常態,在生命的某一刻頓悟,原來自己已經長大,也沉溺那曾經厭惡的狀態中而不自知。
生活日常。與至親相處交流,反思後的所思所想。 父母之愛重若山,人生擇城何為志?
今天突然懂得失敗與成功僅僅在一念間。
年少時的喜歡,日積月累而深沉的愛。是愛還是執念,六年後22歲的我不得而知,也不想探究。 我只能肯定,我的世界「他」來過!
人的七情六慾不過常態,在生命的某一刻頓悟,原來自己已經長大,也沉溺那曾經厭惡的狀態中而不自知。
生活日常。與至親相處交流,反思後的所思所想。 父母之愛重若山,人生擇城何為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否有一種感覺,身在外地時渴望家的歸屬感,但一旦回到家卻感到莫名的壓力與煩躁?」這種矛盾的情緒在許多成年子女的生活中反覆上演。小時候,我們的DNA刻畫著對家的深刻依戀,那是無條件的依附。而長大後,當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回到家卻往往因生活習慣產生摩擦。
Thumbnail
明白 對自己和原生家庭關係這幾年似乎更加膠著,過往自己依循他們所希望樣子成長與生活,前幾年走入找尋自己的路,參加各式療癒、認識自我相關工作坊,發現原來從小到大有好多話、好多情緒都沒有說出口和看見,過往風平浪靜的日子也只是...
跟媽媽糾結的情感,再見。 我的原生家庭議題。 我沒有責怪的意思,我爸媽是很好也很努力的人,現在看懂了也沒有責怪的意思。當然,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當下,其實都是很難過的。 放下以前我其實是很著迷心理學的,主要是用心理學去探討原生家庭的議題。我同時也很投入身心靈,會相信塔羅占卜,會相信占卜師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否有一種感覺,身在外地時渴望家的歸屬感,但一旦回到家卻感到莫名的壓力與煩躁?」這種矛盾的情緒在許多成年子女的生活中反覆上演。小時候,我們的DNA刻畫著對家的深刻依戀,那是無條件的依附。而長大後,當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回到家卻往往因生活習慣產生摩擦。
Thumbnail
明白 對自己和原生家庭關係這幾年似乎更加膠著,過往自己依循他們所希望樣子成長與生活,前幾年走入找尋自己的路,參加各式療癒、認識自我相關工作坊,發現原來從小到大有好多話、好多情緒都沒有說出口和看見,過往風平浪靜的日子也只是...
跟媽媽糾結的情感,再見。 我的原生家庭議題。 我沒有責怪的意思,我爸媽是很好也很努力的人,現在看懂了也沒有責怪的意思。當然,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當下,其實都是很難過的。 放下以前我其實是很著迷心理學的,主要是用心理學去探討原生家庭的議題。我同時也很投入身心靈,會相信塔羅占卜,會相信占卜師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