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接續上一篇思考力,如果還沒有看過的話建議可以先回去閱讀上一篇~學會了有效思考方式的話再來學習如何培養創意會更加事半功倍!
為何需要創意思考的能力?
在正式開始談論如何培養創意力之前,應該先確立培養這種能力的目的。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資訊獲取相當快速的時代,人類不再需要如同以往將所有的知識存放在腦海中才能解決問題。資訊取得成本變低帶來的直接影響除了便利之外,知識本身的價值也變低了。換句話說,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貶值的時代,單純地擁有知識、在體制內往上爬所帶來的效益已經不如以往的高了。
正因為學歷貶值、知識唾手可得,所以能夠產出「現在尚不存在的事物」的創意思考能力才會越發的重要。這就像是打牌時所有的人拿到的牌都差不多好,那麼誰能成為贏家當然就是比拼牌技了。在這個眾人配備越來越平均的時代,不管身處哪一個行業、年紀多大,都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自己創意思考的能力,才有機會將自己手上的資源最大化。
顧問、設計師這些需要大量腦力激盪的職業自不必提,但有人可能會問:如果是老師、或者其他的公務員這種穩定的工作,還會需要創意思考嗎?先談公務員,儘管在公家機關上班處理的業務相對比較有規範,但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如火如荼的發展,倘若沒有一定的創意思考能力,面對更有效率、不知疲倦的電腦我們有什麼樣的優勢呢?老師就更不用說了,現在教育部正大力推行素養學習、雙語教學等等政策,強調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師長自然也需要轉換授課模式才能夠跟上社會的趨勢,此時便需要創意思考能力來進行發想。
即便拋開以上種種為了在社會上求生存的目的,單純做一個有創意的人也能夠將人生過得更有滋味。如果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發現有趣的細節,並將其作出延伸,那麼與自己、或周遭人的關係也將變得充滿新鮮感。
創意也有公式?
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創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想學也學不起來。<邏輯思考的本質>一書中,作者所提出的創意公式目的便在於顛覆這種想法。作者津田久資認為,所謂的創意等於「資訊量」x「加工率」x「發想率」,只要在這三個細項中下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培養創意思考的能力。這三個創意思考的要素意義羅列如下:
- 資訊量:簡單來說就是知識儲備量,知道的事物越多、越詳細,資訊量就越高。這一項就是過往社會最為提倡的能力,由於以前的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所以腦內資訊量含量高的大學生、碩博士生往往會擁有較高的社經地位,也會被世人認為較為「聰明」、「有創意」。不過在現在,單純擁有大量知識所具有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小了,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內容。
- 加工率:腦海中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之後,下一步就是將這些資訊進行排列組合。比方說一個人具有醫學、資訊的相關背景,那麼這個人就能夠將現在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嘗試與資訊工程領域的概念做結合,藉此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AI醫療的領域便是這樣發展出來的。20世紀90年代美國波士頓大學物理系的教授也正是在利用物理學的概念解釋了股票市場的運作後,創造出了經濟物理學這樣的學科。這個要素的重點就是跳脫出原本的框架,能夠將腦中的知識進行越多跨領域的融合越好。
- 發想率:將海量的知識經過排列組合加工過後,這些潛在的點子都還處於很模糊的概念狀態,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這個階段就稱為發想。進行發想時,要盡可能具體地提出可以執行的方案來,越多越好。
這三大要素中的加工率以及發想率,在上一篇思考能力中有很詳細的解說應該如何提高(因為這兩個要素的本質就是思考能力),可以回到上一篇文章參考~接下來將著重在第一個要素:資訊量來進行討論。
怎麼收集資訊?
雖說現在資訊的取得相當便利,但也正是因為太容易便能獲得大量的資訊了,所以反而會感到無所適從。因此,針對一個特定的主題要進行創意發想前,我們需要先確立「目標」再來蒐集資訊。倘若先盲目地搜索一堆的資料,那最後就會導致思考混亂,無法產出好點子。
舉例來說,A先生決定開始宣傳自己製作的手工藝品,但因為他完全沒有經驗,所以希望開始針對這個領域收集資料再來進行發想。如果他只是在網路上google「宣傳產品」,那他有很大的機會會迷失在廣大的資訊海洋中,最後想法無疾而終。那麼應該要怎麼做才能夠蒐集到實用的資料呢?我認為可以使用4W1H的方式先將思路理順。
- What:在這個例子中指的就是宣傳手工產品。
- Why:製作這個產品的理念?為何要宣傳?有時候在詢問自己why時可能會意外地發現想要達成那個目的並不一定要採取這樣的方式,所以臨時變更作法也是很常見的現象。
- Who:在A先生的例子中指的是目標受眾。宣傳對象應該是什麼樣的人?薪水、社經地位如何?平日可能的作息以及喜好?
- When:要訂在甚麼時間點宣傳?特定的節日,或者每天特定的時間點嗎?
- How:用什麼樣的形式?網路或者實體?這兩個方式又可以再細分,比方網路的話可以再分成圖文類的IG、影音類的youtube等等,實體也可以分成請宣傳車或者雇人發傳單。倘若只發想到網路就已經無法再將思路繼續下去,單單在網上搜尋「網路宣傳」也會比搜尋「宣傳產品」來得更為聚焦、有效。
透過先將整體理念的思路理清楚,將想法更加具象之後再來蒐集資料,比較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至於是否一定要運用4W1H的方式來進行思路的整理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可以視情況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分析方式,只要能夠有效地具象化想法,幫助蒐集資料的方向更聚焦即可。
在開始為了手上的想法進行資料蒐集之前,先將自己的想法更加具象,才能夠有的放矢,找到有用的資訊來進行發想。
平時養成「被動」接收資訊的習慣
賈伯斯曾經說過,他輟學時上的一堂書法課在後來設計軟體和使用者介面時對他幫助良多,這個例子完美地體現了被動接收資訊對於創意發想的重要性。創意三要素中的加工率本質上是將各種不同的知識排列組合,也就是說它較多仰賴的是知識的廣度而非深度。因此長期而言,若要培養創意思考的能力,我們就一定要接收一些認知範圍之外的事物,才可能有效地擴充自己的資訊量,方便進行後續的知識加工以及創意發想。
有些人可能會想,那麼我點開youtube或者新聞頁面瀏覽後觀看內容是不是就算被動接收資訊了呢?很遺憾的是這樣並不夠被動,因為我們的每一次點擊肯定都存在著某種原因,即便故意點擊看起來沒有興趣的主題,也必定是存在某一些原因讓我們點擊那一篇內容。為了確保完全的被動,<邏輯思考的本質>一書中提到,我們可以選擇從頭到尾閱讀完一份報紙或者雜誌,或者採用完全隨機的方式選擇閱讀、觀賞的材料。在這個完全被動的資訊接收過程,我們一定會接觸到自己不喜歡或者完全不再認知範圍內的資訊,如此一來便能夠提升知識的廣度。
我個人認為這是<邏輯思考的本質>中除了思考能力之外最重要的閃光點。由於現在人工智慧的技術越來越發達,點開各大影音、社交平台呈現的全部都是演算法預測過我們會喜愛的內容。劍橋分析的創辦人之一便披露過,只要我們在臉書上按過三十次以上的「讚」,臉書的演算法就會變得比身邊的伴侶更了解我們的喜好。雖然使用的過程會非常愉快,但是卻也使得思想的同溫層越來越厚。這除了導致我們的思想越來越單一、無趣之外,也會激化不同立場之間的對立,本已經存在的矛盾將越沒有機會和解。撇開能夠提高創意思考力不提,光衝著能夠減低同溫層的影響這件事,我們就應該養成每天被動接收資訊的習慣了。
結語
本篇主要著墨在如何增加創意思考的素材,依照不同情況分做兩種方式。如果是要針對一個想法蒐集資料的話,首要目標需要先具象化那個想法,在根據已經具體列出來的條件做資料的搜尋。倘若只是平時要培養創意素材庫,那就需要養成「每天被動接收資訊」的習慣。
關於創意發想以及思考能力大概介紹到這裡^^如果後續有更多的想法或者實際的經驗再來跟大家分享~有興趣的人也可以閱讀這兩篇文章中數次提到的<邏輯思考的本質>,此書對於希望提升思考能力的人絕對裨益良多!儘管我已經盡量將書中的精華與一些實際的作法濃縮在這兩篇文中了,但若是能夠直接閱讀書本感受一下作者的思路肯定會更有體悟。
好像都沒有好好跟大家打聲招呼,這裡是鯊魚電台,每周固定會以主題式的方式與大家分享一些書,或者一些生活上的體悟,希望可以提供給正在為某些問題苦惱的朋友們一些幫助。如果你也喜歡閱讀或者思考的話,歡迎你訂閱我~如果覺得我的創作對你有幫助的話,也可以幫我按一下文章下面的Like Coin按鍵支持我一下ˊˇˋ 祝看到這裡的各位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