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勞山道士〉:當爛老師與壞學生相遇(上)

2021/09/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勞山道士〉是蒲松齡《聊齋志異》裡的故事,講述主角王生上勞山求道術,但因為心術不正,好逸惡勞,只想速成,最後演法失靈。其中王生與道士的互動最引我興趣。
  以往這篇文章的解讀,多半從主角王生下手,然而題目是〈勞山道士〉,自己本人也是老師,讓我想從道士的眼光去看待這篇文章,反思教學知能,是否符合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底下的新思維。
網路圖片。

道士的教學方法

  故事是這麼說的:王生拜師道士後,道士每天只叫他去做砍柴割草的粗活,然而王生想學的卻是神仙妙術。想當然耳不過一個多月,王生就想打包走人了。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道士一次讓王生看到自己展演「剪紙為月、壺酒不盡、箸化嫦娥、月中對飲」的法術,讓王生有了再次留下受苦(不是,是學習)的動機。無奈,狗改不了吃屎,男人改不了外遇(開玩笑的話,任何性別都可以外遇XD),僅僅一個月又再度苦不可忍,面對道士不傳授自己仙術,只是每天砍柴除草,於是再也受不了,主動離開下山。
  為何道士只叫王生砍柴割草?
  大家都知道,所有技術都得從基本功練起,而基本功是最無趣、困難的。當年阿基師拜師學藝,並不是從拿鍋鏟開始,而是掃地、拖地、清馬桶。就拿我來說吧,自己加入桌球系隊,每回練球,不是直接打球、對戰,而是要先對著空氣練習好幾百下的正、反手揮拍動作,才能開始正式訓練,教練說這是讓自己保持姿勢的正確,以利球場能迅速反應。電影影劇中拜師學武的主角也是,一進師門,並不是學習乾坤大挪移、降龍十八掌等頂尖武功招式,而是從馬步開始蹲起。沒有扎扎實實的基本功,即使武功再花俏、變化莫測,完全沒內力,還不是被屌打?就像籃球隊要練習體能一樣,雖然與技巧無關,但上場不到一分鐘就氣喘如牛,又要如何與敵人搏戰呢?
  另外,基本功最能磨練心性,每位拜師學藝者,時常一進師門,就自認為自己是練武奇才,或是天資聰穎、天縱英明,不可一世,把師父的苦口婆心當成嘮叨與屁話。所以,基本功便能訓練自己的態度:謙卑、謙卑、再謙卑,把那份進門時的傲氣、嬌氣,消磨殆盡。當對自身能力不再自滿自溢時,才能如沒有裝水的杯子一樣,大量吸收新知,對於師父傳授的內容,謙虛且用心學習,而不是否定與鄙視。
  如此說來,道士應該是個很棒的老師?

道士的三項缺失

  非也。理念很好,但做法不行,至少犯了以下三項毛病:
  第一,沒有差異化教學。道士使用的是傳統華人的舊式教學思維,以不變應萬變,萬年教材打天下。「我們都是這樣一路學習過來的啊!為什麼你不行!」這是在教學現場中,最常聽到老師與家長的抱怨,但是這不免有「倖存者偏差」,試想跟你使用同一套升學教材的同學,為何有的是無業遊民?有的是年薪百萬的工程師?更有的成為上市上櫃的董事長?可見每位學生的天賦資質本身就有差異,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迦納也提出「多元智能論」,有些適合實作,有些善於思考,有的敏銳於人際關係,有的醉心於藝術創作,不能用同一份訓練菜單,教導每一位學生。
  故事中,道士讓王生「隨眾採樵」(跟著所有的弟子一起砍柴),無論天生條件的好壞,入門的先後,都用一樣的方式教學,學生被迫「從眾」,能順利符應體制的就會是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符應失敗的就會成為別人口中「小時候不讀書,難怪現在會這樣」。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教授曲家瑞曾說,如果自己當年沒有留學國外,而是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讀書,那麼不會成為大學教授,而是別人口中的「失敗者」、「不讀書的小孩」。讓我想起以前修讀特殊教育導論時,老師曾說,殘障不是自身殘障,而是環境使他殘障,沒有無障礙設施,殘障人士當然行動不便,但有了無障礙設施後,活動自然不受限制。台灣的教育環境是否如此呢?不是學生不好,而是他的強項不是我們升學教育體制所認可的「國英數社自」,因此當你以「學科」角度看待他時,他當然會是個失敗者,但這個失敗不是來自學生本身,而是這個教育體制!
  第二,沒有確認學生學習目標。傳統教師常常是「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思維,認為好的就塞給學生。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今天茄子對身體好,每天就逼你吃茄子,你會開心嗎?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常常以自己的思維加諸在學生身上,家長也是,以為當醫生很好,就希望孩子讀醫學系,卻沒有問過孩子自己是否願意,侯文詠、羅大佑、王溢嘉後來都棄醫從文,便是最佳例證。
  故事中王生想學的是「術」,然而道士卻要教他「道」,坦白說,「道」當然比「術」好。如果以學科來說,「道」就是學科本質,自然重要,但學習相對不易,「術」比較是外圍組織,容易速成,且能引起動機。譬如電腦,學生想學的是如何使用的「術」,而不是學會寫程式語言的「道」。「術」能引起學「道」的興趣,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學「道」。我對電腦的操作有興趣,不見得我一定要學習程式語言啊!道士明明一開始就說「恐嬌情不能作苦」,知道王生是富二代,可能無法吃苦學「道」,是否當時就應該斷然拒絕他呢?當然,中間見王生開始對學「道」沒興趣時,曾一度用四項法術成功喚起王生學習動機。然而究其根本,王生想學的就是「術」,後來要求道士教他穿牆術,道士也教了,那麼當初何必堅持不下,耗費彼此心神?
  讓我想到學生總覺得補習班老師教得比學校老師好,為何呢?學校老師喜歡一步步慢慢推理論證,但補習班老師確常常在講台上,演示學生想學的「速解法」。學校老師好呢?還是補習班老師好呢?我無意批評學校或補習班老師,然而身為教師,如果學生想學習「速成之術」教他又何妨呢?這是我近幾年來的體悟。以前初任教職,總帶著學院教授所言「國文應該教授情意,以情感教學為導向,捨我其誰」的偉大情操,想當然而學生成績慘不卒睹。情意很好,但不是學生想要的,也不是大考趨勢,真有必要以此為主嗎?
  簡而言之,道士想教的是「道」,學生想學的是「術」,目標不一致,造成道士後來的抱怨。道士說:「吾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我本來就知道你無法吃苦學習「道」,你看看,現在果然放棄了吧!看到這裡,我有點傻眼貓咪,王生一開始想學的就不是「道」,身為老師沒有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甚至還揶揄學生,實在不可取。當然,有人說道士是出於好意,希望王生能「學道而非術」。我同意,但反駁理由業已說明如上,若無法說服你,請往下看第三點。
  第三,要向學生說明原因。時代已經改變了,現在學生想法十分多元,如果只是照表操課,沒有跟學生溝通、說明每項作業的效用、訓練的原因,不只沒人會鳥你,也達不到訓練的效果。
  故事中道士從一而終,只叫王生上山砍柴割草,沒有說明目的。這就像是老師叫你每天跑10圈操場,如果沒跟學生講理由,諸如為了訓練體能,那麼學生可能以為你在整他、體罰他,看他不爽之類的。事前的「溝通」就顯得相當重要。
  我分享一則自己的故事。學生A文筆極佳,是我高一班上的學生,那時作文課幾乎都請他們練習段落書寫,諸如人物的描寫,就會要求用人物三要素,寫一段100-200字的文章。因為是導師班,後來學生A相當不客氣地在週記上質疑我,為何不訓練他們寫整篇文章。後來,當然有跟A說明自己理由,主要是希望他們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高一先練習段落的寫法,高二後再練全篇的架構,循序漸進。這件事情也就落幕了。直到畢業前(後來A因分班關係,高二、高三都不是我的學生),一位同事B(A的導師)跟我說她玩了一項遊戲,請學生寫一封信給高中三年影響自己最大的老師。沒錯,A寫了信給我,姑且不論生活上的輔導,信裏頭提到,謝謝我當初教導她一步一步來的段落寫法,使她後來在堅實的基礎上,得以鋪藻摛文成範文佳篇,學測國文拿了不錯的成績。
  一言以蔽之,我們應當實施差異化教學,也要確認學生的目標,並向他們說明我們安排的課程、作業,對你達成目標有何助益。如此一來,師生間齟齬減少,就能「相看兩不厭」。

結論:道士是爛老師無誤

  每次教授這篇文章,就會想到道士的三項缺失,這些錯誤自己以前都犯過,而且還到堅信不移的地步。直至教書一段時間,才發覺不足,看到道士,就好像看到過去那個認真又可笑的自己。
  不是道士不好,而是他以「教師」為主體,沒有以「學生」為本。展現出來的是傳統型態的老師,只用自己的方法教學生,卻不論學生的感受以及學習是否有成效。時逢新課綱上路之際,我以為是很好的契機,考驗著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才能符應新時代的潮流。
   道士爛,是因為他自始至終沒有改變,也沒有辦法改變,只是蒲松齡筆下虛構的人物而已。但是我們不同,我們有血有肉,可以掌握自己的教學,做出翻轉!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12會員
87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