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獻給根本魯一樣困在學術界不得超脫的博士生同夥,希望即能夠幫助到你。就算沒有,希望至少相濡以沫,共勉之。
論文地獄
所謂的論文地獄,是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其實對於社會沒有什麼貢獻,耗著國家資源拿研究經費,明明已經只要寫論文就好了,理應心無旁鶩,卻拿不出動力繼續研究,因此陷入自我厭惡。這種厭惡進而使動力不足的問題惡化,作息失常等等的負向循環中。
猶豫不決與不充裕
但是為什麼不想寫論文呢,其實拆開來看有好幾種不太一樣的成分
- 覺得自己沒有靈感
- 覺得寫了也沒有什麼意義
- 休息時總在想著論文
- 寫論文一下下就想休息
- 不太敢發展跟寫論文主題沒有關係的興趣
這些其成分可以再拆開來看,得到更底層的心態是一種「不充裕」的感覺,對於自己的能力與精力沒有信心,因此對於自己的努力斤斤計較,覺得有付出就想要有一定的回饋。因此衍生出了「總在評估」、「總覺得自己還需要準備」的基本行為。又,覺得自己的時間總是不夠多,總覺得應該要好好決定優先順去、輕重緩急,因此總覺得該寫論文,可是這樣的壓力卻讓自己沒有辦法好好休息,使情況惡化。
兩分鐘法則
在網路上尋找各種self-help的資源,發現這樣的兩分鐘法則
生活中注意到任何想要改善的事,如果需要時不到兩分鐘就可以解決,就直接解決,如果要超過兩分鐘,就排時間去做。
兩分鐘法則可能是我近期最重要的生活突破口,主要是因為兩分鐘法則帶來了奇妙的「充裕」的感覺。以本魯為例的話,兩分鐘法則最開始明顯的改變是我的房間變得非常乾淨,因為覺得不對勁又在兩分鐘內可以解決的問題常常跟整潔有關。
清潔帶來的微小成就感激發了我去做其他事情的動力,因此反而創造了一種動力覺得好像可以寫一點點論文試試看。另外,我常常有一種「在自己有意識有問題之前問題竟然就已經先解決了」的美好感受中。
「時間」
這還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體悟,雖然時間是用銫原子鐘去定義的,看似每天就是24小時,好像很公平,可是對於「時間」的感受卻常常跟客觀所花的時間無關。
大致上而言,以主觀經驗來說,如果一段時間有很多記憶點,完成了很多事情,就會覺得「時間多」,覺得「沒有時間」其實是「有感的時間不多」的狀態。這種狀態最容易解決的方法其實就是去隨便完成點什麼。
完成點什麼的過程就會讓自己覺得時間變多了,Wow原來三十分鐘內我可以把做好飯菜還把整個家的地板吸過一遍。
簡之,這種「做」什麼的所帶來的小小動力,可以讓自己有一種反而時間變多了的感覺。時間變多的感覺會讓自己開始越來越不計較自己在一件事情上所花的時間,就好像充裕的人不會計較多花點錢在美好的事物上一樣。
Shitty Draft
但是光是兩分鐘法則還是沒有辦法鼓舞我自己去寫論文。我發現以論文來說,還必須故意讓自己去寫出自己不滿意的東西。
想要寫得好,會太有個人特色,想要表現自己,所以反而會不喜歡別人批評,而學不到東西,也不會有動力開始寫,因為光想到需要花多少努力又不一定會得到自己像要的結果就怕。
如果故意讓告訴自己,想辦法去寫個30分的論文出來,前面的問題都沒了,會覺得反正別人批評再改就好,中規中矩地先把論文生出來再說,就會開始寫了。
於是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因為開始,所以往前進了,因為往前進,所以看到新的方向,於是多繞了很多圈,改了很多方向,於是突然變成一件愉快的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