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兒新經分享-孩子達不到你要的分數,試試看這樣的做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小時候,爸媽喜歡以分數來定義我們的學習狀態,考不好就是送補習班再加強。長大後,我就告訴自己:絕不用這種做法來定義我的孩子。幸運的是,兩寶的爹也是這樣的觀念,我們育兒的作風很一致,但如何面對真是一門學問。

當學校志工的這幾次,女兒同學的媽媽喜歡跟我討論孩子學習狀態與成積。她的女兒對英文相當的排斥,曾哭著告訴她:“我很討厭英文,不喜歡學英文”。第一次英文小考成績差,還把考卷藏起來,讓她覺得很氣憤。第一次學業評量,她跟女兒說:“你考幾分都沒關係,要讓我知道你的成績,媽媽不會生氣的”但是,她發覺自己說得到卻做不到,看見了分數還是會忍不住發火,讓孩子無所適從。

說真的,三年前的我也有差不多的困擾,看到孩子“不如我想要的分數”就會怒火直上的想罵人(這點兩寶爹倒是做得很好,完全忽視分數),但當下的我努力忍住怒火用檢討方式,“由孩子開始區分懂與不懂的部份、並非對與不對,猜對的也歸屬不懂的範圍,再自己一題一題說出所理解的意思及解題方式,不對的部份由我們給予說明與解答。讓孩子不害怕地說出需要幫助的部份,才能真正達到學習的成效,評量學業不是只有分數。拿自己來說,專科以前的成績也是不盡理想,甚至於連未來要選擇什麼科系都沒有方向。上了專科即使遠離家鄉,父母一樣拿分數來評斷我的學業,決定我玩樂時間,但不同的是,為了週週能與同學外出遊玩,我找到了學習的目標與方法,不但能自己決定玩樂時間,還達到父母期待的成績與找到自己的未來職涯方向。

出自於“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5mm”一書

出自於“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5mm”一書

#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5mm,這本書已忘記是誰購入且放在書架已多年,不知怎麼順手就從書架拿出閱讀,發現了書中與自己教導方式雷同的篇幅,無疑地給予一道信心,支持著育兒的學習方向。

【上不上安親班、是否因測驗而犧牲玩樂時間,一切由孩子做主,主動告知需要指導的功課,對自己的學業負責,家長站於輔導的角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an 女子的沙龍
6會員
20內容數
育有二寶的兩光脫線媽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孩子,喜歡用聊天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分享從懷孕到孩子出生過程中,發生意想不到的趣事與觀點。
Jan 女子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11
很多不是醫療界的朋友認為我們上班時,交談或書寫都是使用英文,英文能力一定很好。殊不知,打從國中畢業後,我再沒有投入心力在學習生活應用英文。上班中所說的寫的都是醫學英文,真正遇到了外國人也是聽不懂他們所表達的需求,讓我感覺這種感受很差,自認為是工作成長上的一個阻礙。
Thumbnail
2022/02/11
很多不是醫療界的朋友認為我們上班時,交談或書寫都是使用英文,英文能力一定很好。殊不知,打從國中畢業後,我再沒有投入心力在學習生活應用英文。上班中所說的寫的都是醫學英文,真正遇到了外國人也是聽不懂他們所表達的需求,讓我感覺這種感受很差,自認為是工作成長上的一個阻礙。
Thumbnail
2021/09/12
1940年─政府開始推動家庭教育 1945年─開始「家庭教育辦法」推動家庭教育 1986~1990年─設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 1990年─「家庭教育工作綱要」 1991年─「加強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計畫」 1998年─「推動學習型家庭方案」 1999年─於大學設立「家庭教育中心」進行研究,共同
Thumbnail
2021/09/12
1940年─政府開始推動家庭教育 1945年─開始「家庭教育辦法」推動家庭教育 1986~1990年─設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 1990年─「家庭教育工作綱要」 1991年─「加強家庭教育強化親職教育功能計畫」 1998年─「推動學習型家庭方案」 1999年─於大學設立「家庭教育中心」進行研究,共同
Thumbnail
2021/08/06
不孕夫妻進行試管嬰兒,自110年7月1日起衛生福利部將補助對象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只要夫妻任一方具有我國國籍,而且妻的年齡未滿45歲,即可申請政府的補助。 最近一份來自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顯示台灣2021年預測生育率為全球排名倒數第一,因此政府積極推出優惠措施,例如上描述。
Thumbnail
2021/08/06
不孕夫妻進行試管嬰兒,自110年7月1日起衛生福利部將補助對象擴大至所有的不孕夫妻,只要夫妻任一方具有我國國籍,而且妻的年齡未滿45歲,即可申請政府的補助。 最近一份來自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顯示台灣2021年預測生育率為全球排名倒數第一,因此政府積極推出優惠措施,例如上描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晚餐後,女兒坐在我身邊滑著手機,有意無意地丟出一句,「我這次數學考很爛。」 我好奇的轉過來看著她,「爛是幾分?」 「很低,我從來沒考過這麼低的分數。」她語帶哽咽。 「數學老師上課說的我都聽不懂,他還說這張沒有到80分都很差。」她眼淚撲簌簌地直掉。
Thumbnail
晚餐後,女兒坐在我身邊滑著手機,有意無意地丟出一句,「我這次數學考很爛。」 我好奇的轉過來看著她,「爛是幾分?」 「很低,我從來沒考過這麼低的分數。」她語帶哽咽。 「數學老師上課說的我都聽不懂,他還說這張沒有到80分都很差。」她眼淚撲簌簌地直掉。
Thumbnail
因為整理書櫃,重讀這本書。評語是「體制內教育求生之道」,裡頭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很能回應廣大的家長焦慮。 例如: 在乎成績=不快樂的童年? 不在乎成績=快樂的童年? 不喜歡讀書=不需要努力? 成績優不一定會成功=無須努力學習與準備考試? 有「比分數更重要的事」=「分數就不重要」?
Thumbnail
因為整理書櫃,重讀這本書。評語是「體制內教育求生之道」,裡頭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很能回應廣大的家長焦慮。 例如: 在乎成績=不快樂的童年? 不在乎成績=快樂的童年? 不喜歡讀書=不需要努力? 成績優不一定會成功=無須努力學習與準備考試? 有「比分數更重要的事」=「分數就不重要」?
Thumbnail
剛考完期末考,考前以及考後是許多家長焦慮的時機點。這段期間,發現學生們的家長針對考試這件事情,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樣貌,而家長不同的在意程度以及陪伴,似乎也會反應在學生身上。當然,學校老師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很長,所以孩子會出現的行為,其實都不是單一原因,通常都是多方情境迸出的花火。
Thumbnail
剛考完期末考,考前以及考後是許多家長焦慮的時機點。這段期間,發現學生們的家長針對考試這件事情,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樣貌,而家長不同的在意程度以及陪伴,似乎也會反應在學生身上。當然,學校老師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很長,所以孩子會出現的行為,其實都不是單一原因,通常都是多方情境迸出的花火。
Thumbnail
我們家孩子閱讀和理解能力都不錯,但有個很大問題是,這沒有反應在考試分數上,雖然沒太糟糕,但都會粗心個幾題,分數都剛好在平均分數而已,很多人都說她平常已經有大量閱讀,學習力很好不需要擔心,想請教老師這種情況是需要多刷題才能提升分數嗎?還是低年級不需要在意這幾分,持續大量閱讀就好?
Thumbnail
我們家孩子閱讀和理解能力都不錯,但有個很大問題是,這沒有反應在考試分數上,雖然沒太糟糕,但都會粗心個幾題,分數都剛好在平均分數而已,很多人都說她平常已經有大量閱讀,學習力很好不需要擔心,想請教老師這種情況是需要多刷題才能提升分數嗎?還是低年級不需要在意這幾分,持續大量閱讀就好?
Thumbnail
如果孩子底子真的不好該怎麼加強? 但真要說什麼該注意的點,大概有二。一是如果每天2小時的定期量,都花在作業上,那很可能是實力不足,就不該追加,要傾向打底,去陪著看哪邊出問題,會不會是基礎計算能力不足,或對時序的理解不清楚,並以此為中心,設計一套有意義的教材。
Thumbnail
如果孩子底子真的不好該怎麼加強? 但真要說什麼該注意的點,大概有二。一是如果每天2小時的定期量,都花在作業上,那很可能是實力不足,就不該追加,要傾向打底,去陪著看哪邊出問題,會不會是基礎計算能力不足,或對時序的理解不清楚,並以此為中心,設計一套有意義的教材。
Thumbnail
在幼兒期的教育這邊,筆者的心法就只有一個:「習慣成日常」。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孩子心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來自於「累積」。越聰明的孩子,越可能因為自身的智慧反噬,在小時候依靠天分輾壓,忽略累積的重要,剩下的就是在哪階段撞壁。越早其實越好,等到大學才遇到學習挫折,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在幼兒期的教育這邊,筆者的心法就只有一個:「習慣成日常」。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孩子心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來自於「累積」。越聰明的孩子,越可能因為自身的智慧反噬,在小時候依靠天分輾壓,忽略累積的重要,剩下的就是在哪階段撞壁。越早其實越好,等到大學才遇到學習挫折,自我放棄的機率就越高。
Thumbnail
上週發了一篇帶小孩算數學的文章,有朋友私訊找我討論,朋友問,女兒當下都是答對了,那如果她的答案是錯的,我會怎麼回應? 這常發生,如果他回答錯了,假設50-26 =26,我就問他「是怎麼算的」,跟答對了是一樣的回答。 小孩很敏銳,我會刻意控制我的反應,讓他無法從我的語言跟非語言訊息聽出我覺得答案是對的
Thumbnail
上週發了一篇帶小孩算數學的文章,有朋友私訊找我討論,朋友問,女兒當下都是答對了,那如果她的答案是錯的,我會怎麼回應? 這常發生,如果他回答錯了,假設50-26 =26,我就問他「是怎麼算的」,跟答對了是一樣的回答。 小孩很敏銳,我會刻意控制我的反應,讓他無法從我的語言跟非語言訊息聽出我覺得答案是對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