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生可畏
俗語說:「後生可畏」;其實這句話是出自孔子的。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22】
這則《論語》在字面上比較淺白,比較容易理解。但當中有個詞兒——畏,還可以斟酌。
「畏」,歷來的解釋大致有兩種:(一)懼怕,(二)敬畏。
解作「懼怕」的,則是完全不懂孔子。解作「敬畏」的,以孔子一個老者看來,與年輕人相處,也不必「敬」,毋須虛飾矯情,毋須虛與委蛇(讀宜)。
以筆者的體會,這章所講的「畏」,是指看重、尊重的意思。孔子之所以說「後生可畏」,那是對年輕人的「看重」,因為年輕人大多沒有思想的包袱,也沒有太多的顧慮,對世情黑白鮮明,敢作敢為。再者,以現代知識多元化,後浪推前浪,那是肯定的。
不過,過了四、五十歲之後,對自己的進德修業,還不能自我貞定的話;又或還未能激發自身的仁心的話,那就不必再看重他了!這是勉勵年輕人,要及時進德修業啊!
學生,就是孔夫子的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精神生命的延續。就以子路的死於非命、顏回的英年早逝,他老人家的難過悲痛,竟然會搥胸地呼喊:
「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8】
【語譯】
「哎呀!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待續)
2021-11-20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