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育」有感3-談學校教育(11.2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蘇格拉底

目前的學制其實是作裝配線的

學校運作到現在,大概還不到兩百年的歷史,以前的讀書人極少,基本上沒有什麼正統的教育可言。現在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配合著工業時代的裝配線在運作的,什麼意思呢?為了組裝一部汽車,所以呢?大家排列在裝配線上,到你這兒必須安上引擎,如果你沒安好,下個人就無法鎖上螺絲,…於是呢?大家的進度都是由上面安排好的,每個人的進度都差不多,然後裝配線才能順暢運作,統一的進度,做一樣的內容,有統一的考評,如此一來就可以將裝配線的效能發揮到最高。你也許比人家強,速度也較快,對不起,請放慢速度,配合大家;你也許比人家差,速度也較慢,對不起,請加快速度,配合大家;沒辦法的話,只好請你吃自己。,
我們現在的學制也是如此,你已經六歲了,所以該上小學了…,所以有所謂的學齡制,意思是同樣六歲,所以呢?他們的心智,道德,語言發展等等應該都相類似,所以呢?該同時上學了,然後呢?我們用統一的進度,統一的內容,統一的考評,出來的成品應該也是同樣的,如果不是同樣的話,那一定是你有問題,學制是不會有問題的;就跟裝配線一樣,裝配到達那裡,就安裝上什麼,那是固定的,那是不會錯的…問題是:人,不是這個樣子的,家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其父母大概都知道,也都驚訝,為什麼同樣是我的孩子,可是差別卻這樣大,不管是興趣,才智,性格,發展等等都判然有別。人的發展狀況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可是用統一的方式來對待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何況在科技進步到全球一家,天涯比鄰的時代,未來世界我們根本就還沒有完全了解或掌握的年代,我們還在依靠著兩百年前出產的學校制度來教育未來的希望(指孩子),這不是很可笑嗎?

教材為何要用規定的教科書

教材部份,你可以擇取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精華,設計出適合你的孩子的課程和教材,為什麼還要使用書商追求大眾化的教材,那也許適合一般的學生,卻不見得適合你的孩子,舉個例子好了,因為城市化的關係,所以教材也以之為基準-因為會有最多學校採用-,可是你卻住在海邊,山區,甚至離島,你週遭有的東西,都未納入教材中-因為是小眾,所以納入後對教科書的銷售沒幫助-,你家附近沒有紅綠燈,可是卻要你熟悉號誌,或者你家有螃蠏,但沒有森林,課本卻告訴你檜木的形狀和用途…
教育應該是配合學生的程度、能力,鼓舞,激發他去學習的適合他的教材和內容,所以教材內容不應該是一致的;老師講,不如學生學,老師教可以是協助學習的一種方式,但絕對不應該是唯一的方式,網路上你可以學習的內容太多了,父母完全可以挑選適合孩子興趣和能力的教材;學校的教材可以參考,但絕對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教材,為什麼我們要在學校學習母語?學校能夠教會母語嗎?為什麼國語六節?數學三節?我不會數學,或對數學不感興趣,會對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有這麼多學生是落在後段班,因為我們用同樣標準的衣服,來逼學生穿,然後呢?我們告訴學生,你身材太胖也太大了,該削減一些以配合制服的大小;我們告訴學生,你太瘦也太小了,要裝上一些假肉,以配合制服的大小;結果呢?能夠穿上此標準制服的學生了了無幾,其他的學生為了配合此標準,而吃盡苦頭,可是,還是無法配合,我們認為那是學生的錯,因為他們太胖太大或太瘦太小了,我們應該是協助學生,可是卻變成了打擊摧殘學生的機構。

非學校化社會

三十多年前就有學者倡導所謂的《非學校化社會》-主張廢除:與教師有關的,要求特定年齡階段的人全日制地學習必修課程的過程;增加並利用各種學習網路。(吳康寧譯,1994),然而當時的條件還不夠,因為無法連網,然而,今日網上能夠蒐集到的資料,能夠助益學習的網站,能夠滿足興趣的內容,多到不可勝數,為何還要接受效率差-否則補習班不會這麼多-;浪費時間-不管智力高低,發展快慢全都是統一的進度,所以必須你等我,我等你的-;內容有侷限的且疏漏的,為什麼國語數學才算學習,音樂,跳舞,直排輪,街舞,口技,魔術就不能算是正規的學習?為什麼只能讀國語課本,我從網路上下載名家作品,就不算?為什麼只讀十篇古文,我把古文觀止看完評完就不算?

學校應該改變

科技及網路的發展,使得整日坐在班級中,呆頓的看著老師在上面講演顯得有點可笑,有點浪費時間和精力,可不可以換個更能發揮效能,較諸目前在學校的教材和教法更有趣、更有效、更有用的教材和學習方法呢?

結論:我們應做選擇

也許你和你的孩子覺得學校沒什麼不好,那很好,請繼續;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覺得學校似乎不太能適應,想要換個方式,那也沒什麼不好,你可以試試看不同的方式,而不要孩子覺得不適應,就直覺的認為是孩子有問題,就認為:別人可以,你為什麼不行?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學校是協助和支援孩子成長的,而不是限制和束縛孩子發展的…,但因為學校已經成為制式化運作的機構,不適應就只是不適應,不代表這就是錯誤的…就如同《非學校化社會》一書所主張的,制式化運作本身就是值得探討的現象。
吳康寧譯(1994):非學校化社會。台北市:桂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總之,教改之後,私立學校人數大增-好的私立高中,擠都擠不進去-,公立學校人數大減;補習班十五年增加三倍,平均每個行政區都有45家以上的補習班-,上述狀況的出現絕非無因。教改之後,不管是學校運作也好,教師也好,教學也好,教材也好,全都令人擔憂,如果你的孩子幸運的碰到良師、好班,孩子適應良好,生活愉快,
沒錯,在快速且劇烈變革的時代,教育應該是改革的先鋒或動力,但,在如此制度下的,出現了這樣子的-也只能這樣子了,因為你撼動不了這個制度了,這個制度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了,不照著走,就請自便吧-的學校領導者-(經歷惡質不堪的遴選;需請託教師擔任行政,又無能協助;面對對立爭權的教師會;有責無權的困境;
貧富差距,自古有之,今日為遽。工業革命之後,機器取代人力,有無加入工業革命進程,成了造成國民所得差距的重要因素。今日的知識經濟將會更加擴大有無參與或跟上其進程的國家之差距;國家如此,社會亦然,如何透過知識、人脈、信念,脫離貧困,是每個人都需學習和重視的課題。
清官難斷家務事,揣著明白裝糊塗 撫育下代,最重要的是協助他們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你沒有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和想法,卻又要求他獨立自主,可能嗎?後兩則親戚的小故事,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因為這都是他們的家務。歐美國家大概都是兒女到法定成人,就要求獨立自主,家裡不再提供經濟上的協助,
自在自觀觀自在,如來如見見如來。 總之,靈修成長最主要的就是察覺到自己的內在小孩,與之交流、對話、溝通,以取得內我和外我的和諧一致-沒有察覺的話,其實內我和外我是各行其是,互相干擾的-,這是一個漫長但值得的過程,可分成問心,洗心,安心,放心四個階段。最後達到物我兩忘,心凝形釋的境界。
今天看了《被賣掉的未來》、《當債務吞噬國家》、看完心情沈重,難受,未來的世代,他們的未來我們現在正在侵蝕迫害;窮國人民的債務乃是西方政府與公司,結合國內的貪婪腐敗政府的傑作,然而卻需由無辜人民來承擔及償還…
總之,教改之後,私立學校人數大增-好的私立高中,擠都擠不進去-,公立學校人數大減;補習班十五年增加三倍,平均每個行政區都有45家以上的補習班-,上述狀況的出現絕非無因。教改之後,不管是學校運作也好,教師也好,教學也好,教材也好,全都令人擔憂,如果你的孩子幸運的碰到良師、好班,孩子適應良好,生活愉快,
沒錯,在快速且劇烈變革的時代,教育應該是改革的先鋒或動力,但,在如此制度下的,出現了這樣子的-也只能這樣子了,因為你撼動不了這個制度了,這個制度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了,不照著走,就請自便吧-的學校領導者-(經歷惡質不堪的遴選;需請託教師擔任行政,又無能協助;面對對立爭權的教師會;有責無權的困境;
貧富差距,自古有之,今日為遽。工業革命之後,機器取代人力,有無加入工業革命進程,成了造成國民所得差距的重要因素。今日的知識經濟將會更加擴大有無參與或跟上其進程的國家之差距;國家如此,社會亦然,如何透過知識、人脈、信念,脫離貧困,是每個人都需學習和重視的課題。
清官難斷家務事,揣著明白裝糊塗 撫育下代,最重要的是協助他們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你沒有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和想法,卻又要求他獨立自主,可能嗎?後兩則親戚的小故事,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因為這都是他們的家務。歐美國家大概都是兒女到法定成人,就要求獨立自主,家裡不再提供經濟上的協助,
自在自觀觀自在,如來如見見如來。 總之,靈修成長最主要的就是察覺到自己的內在小孩,與之交流、對話、溝通,以取得內我和外我的和諧一致-沒有察覺的話,其實內我和外我是各行其是,互相干擾的-,這是一個漫長但值得的過程,可分成問心,洗心,安心,放心四個階段。最後達到物我兩忘,心凝形釋的境界。
今天看了《被賣掉的未來》、《當債務吞噬國家》、看完心情沈重,難受,未來的世代,他們的未來我們現在正在侵蝕迫害;窮國人民的債務乃是西方政府與公司,結合國內的貪婪腐敗政府的傑作,然而卻需由無辜人民來承擔及償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體系,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似乎都忽略了培養孩子基本能力的關鍵性。以文字語言能力為例,雖然許多人認識了許多字詞,卻難以流暢地撰寫最基本的文章;再者,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許多人的思緒總是紊亂不清。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學校與學習是不同的概念。學校提供方便的學習環境,但真正的學習之路可能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要讓孩子的學習空間侷限在學校或3C產品裡,世界之大,充滿學習的機會。
教育制度在各地的都會引起爭議,不少人都希望對其乎以改革以適應現今社會。在這裏我就教育制度改革發表一下我的淺見,以供各為參考: 中學教育採用學分制 降低考試測驗對分數的比重。同時避免重複式的作業。 課程大綱以學習進度為單位 以照顧每班不同的學習進度,不需要趕頭趕命趕考試內容。 中英文科拆分(
Thumbnail
讀到【人類大歷史】這一段,突然懂了之前在看這個私校化浪潮時,總感覺哪裡怪怪的原因。當有資力的家長紛紛將小孩送到私校,而政府繼續放任公立學校青少年犯罪中輟等等問題不管,實質上我們的教育跟我們的下一代也形成了社會隔離,分成有錢有資力有地位的跟弱勢邊緣犯罪的。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體系,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似乎都忽略了培養孩子基本能力的關鍵性。以文字語言能力為例,雖然許多人認識了許多字詞,卻難以流暢地撰寫最基本的文章;再者,邏輯思維能力方面,許多人的思緒總是紊亂不清。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學校與學習是不同的概念。學校提供方便的學習環境,但真正的學習之路可能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要讓孩子的學習空間侷限在學校或3C產品裡,世界之大,充滿學習的機會。
教育制度在各地的都會引起爭議,不少人都希望對其乎以改革以適應現今社會。在這裏我就教育制度改革發表一下我的淺見,以供各為參考: 中學教育採用學分制 降低考試測驗對分數的比重。同時避免重複式的作業。 課程大綱以學習進度為單位 以照顧每班不同的學習進度,不需要趕頭趕命趕考試內容。 中英文科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