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34- 藉由「習慣」培養持續豐盛

2021/12/03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你的一點小改變,將會產生複利效應,如滾雪球般,帶來豐碩的人生成果!
這本書並不是在講心想事成/顯化,但是作者(James Clear- 世界知名習慣養成專家)所傳遞的觀念卻能夠幫助我們透過培養習慣來改變自己,以達到潛意識的修正,最終實現持續豐盛的目標。而當我們的潛意識認定我們是處在豐盛狀態的時候,自然會回饋給我們更多的豐盛。

⋯⋯⋯這是一條・本文篇幅超級長的請做好心理準備・分隔線⋯⋯⋯

從四歲就開始打棒球的James Clear,在高二那一年被棒球打到臉受到嚴重的傷。他經過一年的休養期重回到棒球場上後發揮得相當不好,極負面的自我懷疑加上被球隊打入冷宮,James Clear經歷了兩年的低潮。
但是他沒有放棄,念了大學後照樣報名棒球隊,因為他深信自己會成為一名很棒的球員。他知道在短期之內不可能成為球隊先發,於是他先把焦點轉回到自己身上,從小事情開始一點一點地做改變慢慢調整習慣並努力讓生活重回正軌。改變雖小雖緩慢,卻讓他有種「老子的生命由老子來掌握✊🏻」的感覺,自信也因此漸漸培養回來。
最後在他重傷之後的第六年,James Clear成為他們學校的最佳男性運動員,不僅入選ESPN全美明星陣容,還獲得了總統獎章。
他的故事是在告訴我們──
凡事從培養習慣開始做起,習慣就是「自我改變」這件事的複利。重要的並不是你現在多成功或多不成功,而是你的「習慣」是否把你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上述 裡的最後那句話:你的「習慣」是否把你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這個專題的長期讀者們應該會對這句話有反應,這講的不就是live in the end嗎?
之前的文章裡分享過,Bob Doyle在他的著作《秘密的五個練習》裡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註1)
只有當你真正「成為」你期盼成為的那種人,你才能與實現願望的狀態產生共鳴,讓願望成真。
不管我們的願望或目標是什麼,那個實現和達成的瞬間都是短暫的,真正的願望是在那之後。比如說我實現了願望幹掉公司老闆成了新的CEO,收到升官通知的那個瞬間只有幾秒鐘,那並不是我真正的願望,我真正的願望是在升官之後的CEO人生。所以,我在願望實現以前的live in the end,從心態、情緒、思想、行動開始,我就是要活得、過得像我就是CEO。
有些總卡住的許願者就是在這裡產生了誤會,以為live in the end是要一直讓自己的狀態保持在願望實現的那個瞬間。不不不 ──

正確的live in the end是,讓自己的狀態保持在「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James Clear在書中舉了個很好的例子。假設AB兩人的願望都是成功戒菸,你現在拿了根煙給他們:
A說: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煙。
B說:不用了謝謝,我不抽煙。
聽起來好像都是在前往成功戒菸的道路上沒錯,但是B才是有真正在living in the end的那個人。他的心態、情緒、思想、行動等已經把抽菸這件事從他的生活中剔除,他才是真正地在「成為」不抽菸的那個人。
用James Clear的話來說,B是改變了「身份認同」,從「抽煙者」改變成「不抽煙者」。
改變「身份認同」,也就是當我們成為了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我們的信念、價值觀、世界觀、自我形象、自我評價等也會跟著改變。用白話文來說則是,脫胎換骨了啦!
脫胎換骨改變身份認同,正是培養好習慣 & 改變壞習慣的最有效方法。換句話說──

若想要徹底做到live in the end來幫助實現願望和達成目標,首先就是要培養 & 改變習慣。

這就是一種「改變自己」。做出改變,也是在幫助我們調整修正潛意識,讓它從習慣負面轉向到習慣正面,進而讓它能夠持續地感受到豐盛。通俗一點講就是洗腦。

各位不妨觀察看看,很多時候在我們做決定之前或是在事情有個定案之前,「習慣」就已經先跳出來控制著我們的行動。例如:
▪ 每天早上睡醒的時候,我都還沒做決定今天要幹嘛,「習慣」就已經先動作,控制著我的腦袋並引誘我先拿出手機滑半小時。
▪ 交論文的時候,教授什麼話都還沒說,「習慣」就已經先動作,控制著我的腦袋並開始懷疑教授會不會退我件。
▪ 投履歷的時候,對方都還沒看到我的履歷,「習慣」就已經先動作,控制著我的腦袋並自我唱衰說這次大概也不會中吧。
▪ 傳訊息給暗戀男生約他出去玩的時候,男生都還沒回覆,「習慣」就已經先動作,控制著我的腦袋並直接預設他可能會覺得很煩吧。
習慣的形成是來自我們的潛意識,有些人很能夠透過控制自己的外在意識直接進到源頭(潛意識)去做修正。但是如果你覺得潛意識要修正起來不容易,如果你需要循序漸進,那麼就很適合參考James Clear的建議,從改變日常行為習慣開始

在這篇文章分享的方法是我自己閱讀之後的整理,有搭配這個專題的核心再去做一些改造,並沒有完全照著James Clear教的流程走,但概念不變,有興趣的人可以另外買書/借書來看。

1. 先觀察自己的日常習慣,然後做分類清單

切記要誠實。在好習慣後面打✔,在壞習慣後面打X,不好不壞的就打O。比如說,我每天早上起床之後會做的事情:
睜眼清醒O
繼續躺著&拿手機滑半小時X
離開床鋪O
喝一大杯水✔
拿衣服去洗✔
上廁所洗臉刷牙✔
擦保養品✔
檢查廚房有沒有蟑螂X (FYI,我X的原因是我會因此很緊繃)
收晾乾的碗盤O
上香拜拜O
換衣服O
依此類推列出一整天的自己。列出好壞之後,摸著良心問自己:
1-A. 以上這些打X的壞習慣是有必要的嗎?
假設這些壞習慣有影響到我,例如躺在床上玩手機會害我提早老花,那麼這個壞習慣就要改掉。或是搭配一下我的願望,假設我想成為一個不緊繃不焦慮且大而化之的人,那麼檢查有沒有蟑螂的這個壞習慣就要改掉。若真心認為沒什麼影響,留不留隨你。

2. 挑出幾個好習慣來安插新習慣的設定

比如說,我在擦保養品的時候會有機會看著鏡中的自己大約5分鐘,通常這5分鐘我都是放空,那麼我現在就可以做一個設定,把自我肯定(=洗腦)這個新習慣安插進去:
2-A. 每天早上我在擦保養品的時候,對著鏡子的自己說些自我鼓勵以及預設正面立場的話。例如:今天凡事都順順利利、今天的面試肯定很成功、我的頭髮越來越茂密、我的皮膚怎麼會那麼閃閃發亮!...等。
甚至可以再更進階一點:
2-B. 假設我每天早上會在跑步機上奔馳30分鐘,那是我很享受的一個放鬆方式,那麼我就可以設定在跑步時的那30分鐘做自我肯定(洗腦)。一邊跑一邊說靠我真的太優秀了、我不斷地在朝著全智賢的身材前進、我今天的報告一定會受到教授的大力稱讚...等。
James Clear稱這個為「動機儀式」。把新習慣和我們很享受的某件事做個連結,每當我們需要動機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個提示拿出來用。再者,每當我一感到焦躁,我就可以去跑步,然後跑步的這個動作就會觸發我做自我洗腦。


3. 找出與願望不符的習慣做修正

假設我想要成為擁有全智賢那種身材的人,那麼我就可以先挑出我喜歡搭電梯的這個習慣,安插/設定一個新的習慣進去:
3-A. 只要看到有樓梯,就絕不搭電梯。或是,不管在哪裡進食,只要是我能自己作主點餐的,就一定點蔬菜比例多的餐點。
※ 許願和前任復合卻充滿匱乏的人就可以設定:每當電話/訊息聲響起時,去看手機之前我會先深呼吸,微笑著告訴自己「是他回我了!」
→ 這就是預設正面立場。(這段話請每天煩我為何前男友都不回覆的人背起來)

4. 隱藏或剔除帶來負面影響的人事物

比如說,像我在打文章的時候如果剛好朋友line我,我通常會放下文章轉到line去聊天,這個是影響進度的壞習慣。於是我就設定只要一進到方格子網站打文章就把電腦的line關掉,手機的line也設成靜音不提醒。
如果周圍有很負面思考的人會影響到我們欲實現的願望,那麼就可以設定每當和那些人相處時絕口不提與願望相關的事,夠狠心的話就是暫時不要聯絡或見面吧。
※ 如果那些很負面思考的人是同住的父母,而你暫時又搬不出去也無法讓他們閉嘴,那就可以搭配第二點的動機儀式去設定幾個觸發環節。例如只要父母的碎念又讓自己憂慮,那就點開一首每聽每開心的音樂,利用播放的那三分鐘做自我洗腦。

5. 利用「獎勵」自己培養新習慣

James Clear稱這個為「紅利積點」。
假設我的願望是成為坐擁財富的人,但是我現在的薪水每個月只有五萬,一年賺下來離坐擁財富還差了好幾個零。針對這個願望,如果我要做到live in the end,可能就是在花錢的時候不要帶著匱乏。但是對現在的我來說,那個匱乏感很難消除,我為了不要去碰觸那個匱乏感就選擇盡量少花錢,這個「勉強」的情緒其實並不是正面的。
那麼我就可以換一個角度:獎勵自己。比如說我平常很愛泡澡,那我就可以做一個設定:只要我跳過一樣東西沒買,那天晚上就泡個澡獎勵自己;或是只要我跳過一樣東西沒買,我就存100塊到小豬撲滿裡當作獎勵,諸如此類。
獎勵自己的目的是,把我們本來覺得匱乏、覺得被剝奪什麼的負面感受轉到良好的那個方向,漸漸地我們就不會覺得沒買東西是在強迫自己要蓋過匱乏感。這種良好感覺也會慢慢地強化我們的情緒,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勉強(匱乏)。這也是一種換框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獎勵和願望要互相match。如果你的願望是成功瘦身,卻獎勵自己每爬一層樓就吃一根冰淇淋...... 是在搞笑嗎!


6. 「階段式」培養好習慣

這點是針對現實狀況與願望差了十萬八千里,會較難達成的願望,例如一個許願要成為晨型人的夜貓子,他就可以這樣做:
(翻拍自「原子習慣」這本書的193頁)
請依各人願望、目標、情況調整。

7. 猶豫時,透過反問自己找答案

James Clear在書裡分享到一個案例:
有位希望成功瘦身的女人每當在點餐猶豫時就會這樣問自己:“一個又瘦又健康的人會選擇點炸雞還是沙拉?” 或是每當她在外移動時就會這樣問自己:“一個又瘦又健康的人會選擇走路還是搭車?”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方法搭配自己的願望或目標,反問自己一些問題來做live in the end的人設,例如:
▪ 一個暢銷作家平常會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
→ 也許是每天至少看一本書。
▪ 什麼樣的人能夠一次成功減肥10公斤?
→ 也許是個堅持每天走路5公里的人。
▪ 一個和男友交往十年還每天如熱戀期的人,會怎麼看待男友超過兩小時沒回電?
→ 也許是不會奪命連環call,也不會擅自懷疑對方是劈腿。
▪ 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受到學生愛戴的老師?
→ 也許是一個願意傾聽的人。
安排好人設之後,就將我們本來放在(受到學生愛戴的老師)以結果為基礎的專注和聚焦,轉移到身份認同(願意傾聽)上面,這時候你就會知道可以怎麼live in the end了吧?── 先成為一名願意傾聽的人。
  • 工商插播我前幾天發在另一個專題的文章,可以和第7點搭配。

所以(終於來到結尾),我們若要幫助自己實現願望或達成目標,若要讓我們的潛意識能夠持續感受到豐盛,首先就是要改變我們自己。而根據James Clear:

改變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先改變我們做的事。


你每做一次改變,每養成一個新習慣,你就是在前往實現願望和達成目標的道路上。積沙成塔,所有的成功都是來自這樣微小的改變。就從今天開始培養新習慣吧!
-
註1:Bob Doyle是知名心靈勵志大師,同時也是《秘密》這本書裡的導師之一
8.6K會員
225內容數
成為自己的宇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