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式親子溝通魔法卡》讀後分享

《阿德勒式親子溝通魔法卡》讀後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這本書標榜:以傾聽取代責罵、分享代替強迫的方式,借由作者設計的「魔法卡」引導彼此「溝通」。魔法卡共有53張,書中介紹如下:

raw-image

再給大家看它的(部分)目錄:

raw-image
raw-image

一本書有沒有內容,通常從目錄就可看出端倪,我當初就是看它的目錄決定要買的。還有它的內頁:色調柔和、版面舒適,圖文編排清楚有條理且不呆板,還有重點標記。是易讀易懂、實用的好書。

raw-image

本文分享個人覺得受用的部分。

首先,從「我」的角度出發。

書中還舉例遇到上司早到的情況,讓大人更能理解。
以「我」取代「你」當主詞,算是蠻常見的溝通技巧,除了降低「指責感」,而且相較之下容易實踐,對孩子使用還能教孩子同理心,是很不錯的方式。
要提醒大家的是,遇到蠻不講理或自我為中心的大人時就要小心,對方會順水推舟把責任推到你身上。

raw-image

其次,不要一味斥責,讚美也要小心。

這我比較少在教養書上看到,但它說的很有道理,要避免孩子為了別人的評價而去做或不做,才不會讓孩子長大後易為人操控。更嚴重而書中沒提到的情況是「捧殺」,過度寵溺或讚美,反而會毀了對方。
總之,不是「評價」孩子,而是要「關心、接納」孩子,培養孩子的勇氣。

raw-image

第三,家長先分享,而不是單刀問孩子空泛的問題。

這我也覺得很實用,分享自己的事或感受可以拉近跟孩子的距離,也不會讓孩子覺得被質問或有壓力,而有個明確的話題,例如:今天的比賽如何?數學老師還有點你回答問題嗎?午餐吃什麼?等等,不但讓孩子有分享的方向,也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有在關心他、有記得上一次聊的內容。

raw-image

第四,把讀書當遊戲,營造闖關樂趣。

這也是我一直有在做的,不過實際要執行起來比較困難,因為現在很多孩子和家長時間就是那麼少,課業工作卻是那麼多,要有效率就很難玩什麼「花樣」,不過至少心態上、言詞上,可以嘗試看看。「今天的每日任務多不多?」「只要把這個部分弄懂就可以升級了,我們一起加油!」

raw-image

第五,把問題還給孩子

這點我也覺得很好。雖然有時候健忘是天生的,例如高敏感人的登錄量通常很低,不過至少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如何減少粗心或健忘的頻率(比如做檢查清單),或如何降低後果的嚴重性(比如放備用品)等等。

raw-image

最後,本書也有讓我覺得隔靴搔癢之處。

比如遇到孩子不想去上學、遇到孩子被霸凌,當然第一步是孩子願意跟你說,亦即本書的功用「如何(借助卡片)跟孩子溝通」,但溝通完事情還是要想辦法去解決,不然光是同理傾聽孩子並沒有用,久而久之反而會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raw-image

以上。

同場加映:



avatar-img
巷弄裡的雪花
54會員
328內容數
冬日迎春戲雪,古道潑墨行俠。 在巷弄裡,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巷弄裡的雪花 的其他內容
*以下數字代表頁數 82 「習得的安全型依戀」,是所有童年不太完美的人渴望達成的目標。 雖然七成五的人們依戀模式一生不變,但有些人確實會改變。 成人依戀訪談的微妙處,重點不是經驗,而是你如何「訴說」經驗,這與敘事的連貫性有關。
本書由「社團法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所出版,試圖將台灣職場過勞實情攤露在眾人面前,力求提高大眾的勞動意識,讓我們反思「工作是為了謀生,還是找死?」並進一步協助勞工避免過勞情況,以及提出面對過勞的處理建議。
這是一本容易入門、也能廣泛應用的實用書籍:從心理準備開始,調整自我的認知,「由家長(我們)先發動的雙人舞」,接著書中實際舉例狀況題,「當孩子發飆、打人」,然後進一步分享家長如何自處、自救,最後則是擴展到四周,「用愛串聯防護網」,共同打造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和社會。
*懂得如何生活,並不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東西,而是我們要小心別從他們身上奪走的東西。
這本很不錯,詳盡、實用,書封我好喜歡,實體更有質感。我理解的重點––公主病媽媽:自戀型性格、認為女兒是自己的延伸、注重形象不注重實質;會掌控女兒的生活、貶低女兒的自尊、漠視女兒的感覺、嫉妒女兒的成就,甚至模倣女兒,包括搶女兒男友 = =  (我OS:真慘……Q_Q)
從遠古傳說、古代婦女典籍,到明清的守節文化,最終以封建社會的終點作結。厚厚將近三百頁一本,內容紮實、史料豐富、可見考據之心血。 裡面提到的許多地方讓我大開眼界,比如「上古時代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想來很合理,畢竟是雜交的母性社會,孩子又是從母親身上直接生下來......
*以下數字代表頁數 82 「習得的安全型依戀」,是所有童年不太完美的人渴望達成的目標。 雖然七成五的人們依戀模式一生不變,但有些人確實會改變。 成人依戀訪談的微妙處,重點不是經驗,而是你如何「訴說」經驗,這與敘事的連貫性有關。
本書由「社團法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所出版,試圖將台灣職場過勞實情攤露在眾人面前,力求提高大眾的勞動意識,讓我們反思「工作是為了謀生,還是找死?」並進一步協助勞工避免過勞情況,以及提出面對過勞的處理建議。
這是一本容易入門、也能廣泛應用的實用書籍:從心理準備開始,調整自我的認知,「由家長(我們)先發動的雙人舞」,接著書中實際舉例狀況題,「當孩子發飆、打人」,然後進一步分享家長如何自處、自救,最後則是擴展到四周,「用愛串聯防護網」,共同打造一個友善包容的環境和社會。
*懂得如何生活,並不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東西,而是我們要小心別從他們身上奪走的東西。
這本很不錯,詳盡、實用,書封我好喜歡,實體更有質感。我理解的重點––公主病媽媽:自戀型性格、認為女兒是自己的延伸、注重形象不注重實質;會掌控女兒的生活、貶低女兒的自尊、漠視女兒的感覺、嫉妒女兒的成就,甚至模倣女兒,包括搶女兒男友 = =  (我OS:真慘……Q_Q)
從遠古傳說、古代婦女典籍,到明清的守節文化,最終以封建社會的終點作結。厚厚將近三百頁一本,內容紮實、史料豐富、可見考據之心血。 裡面提到的許多地方讓我大開眼界,比如「上古時代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想來很合理,畢竟是雜交的母性社會,孩子又是從母親身上直接生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