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從前,為了實驗「找出老鼠在貓世界如何生存的規則」,就把一群受傷的白老鼠直接丟入貓籠裡,眼睜睜的看著一隻隻受傷的老鼠在籠裡到處逃竄,直到剩下最後幾隻存活下來的老鼠,研究起牠們的行為模式,打開腦袋,用電波不斷刺激著神經迴路,直到老鼠乖乖在籠裡,任貓欺負,放棄逃離。接著,就可以配上美國經典動畫《湯姆貓與傑利鼠》的海報,再大肆宣佈:「跨時代的演進!貓終於和老鼠和平共處了!」
近年來
「融合教育」 (Integrated Education)在學界非常流行,什麼是融合教育呢?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簡稱CRPD)第24條(教育)指出:「為了讓身心障礙者能夠不受歧視、機會均等的享有『教育權』,各國政府應致力推動融合教育制度。」而台灣教育部宣稱融合教育強調為每位學生提供公平、參與式的學習,以支持、合理調整和早期介入,使所有學習者都能發揮潛能。
身為自小到大都完全處在「普通班級」的身心障礙學生,必須很勇敢的告訴大家:「都是屁!」
一、根本沒有融合教育,只有身障者被迫進入普通教育
從前學校以地區分學籍通知入學,如果是嚴重的障礙者並且窮困,根本只能看哪一間學校收留就去哪裡,我們沒得選擇。我的情況是沒有任何人在就學年齡時,主動告知有那些教育方式可以選擇,我的家人們都只知道一種管道入學,請問共融教育的班級在哪裡?
以我經歷的「融合教育」,並不是重新設計所有人的教育規則,而是把障礙者硬生生塞入現行普通教育班級,仍依循著多數健全人的學習模式,用同一套考試標準,而障礙者在班級裡始終是少數人,更需要開口拜託別人幫忙、考試分數跟不上,還被同儕排擠成為邊緣人,當身障學生被貼上普通班級中最麻煩、最孤僻及成績最爛的標籤,反而強化了霸凌和被霸凌的關係。雖然融合教育推行多年,學生即使能「平等」的到校上課、坐在普通班級裡面,但不見得每位老師或學生會平等看待他們,仍感到被視為過客,這才是現行融合教育下的身障學生的真相。
如果說,普通班級原先就有許多制度問題,加上人性並不完美,普通班的同儕們並沒有這麼成熟反而會瞧不起,家長們沒這麼了解反而會排擠,所以,到底真正該改革的又是什麼?
再者,我整合過去台灣的教師們實務經驗研究,提出融合教育的實施困境如下-
(一)教師專業知能不足,缺乏教學信心: 從特殊班轉移的過程中,所有個案的老師們必定需要從教學中需做調整和溝通,導致各自教學負擔加重,甚有老師因為班上有特殊孩子而感到焦慮,出現「為什麼是我」及「真倒楣」的心態,因此對融合教育持反對意見。
(二)學校行政支持的困難: 每個學校在經營管理方面,財務、人力、設備、制度考量最可能優先挹注在升學率、科技教學的設備、辦理教育部評鑑有加分或法規規定的項目。至於弱勢學生的資源,大多依照法規或依賴政府補助,僅是符合最低的標準,也少有各種資源的投入。
(三)雙方家長的顧慮: 障礙學生家長擔憂其子女無法受到適當的教育,普通班學生之家長可能會有偏見、擔心特殊生會影響班級秩序或延誤上課時間,更對教師的教學是否能兼顧沒把握,質疑著孩子原本的教育權益受損,進而連帶影響孩子和教師的言行。
(四)個別化教育計畫落實與否: 每個障礙同學障別不同,所需也有差異,所以每人都需要評估,甚至客製化一套教育計畫。但正如前面說到,因為資源投入少,多數普通學校未能落實個別化。因此,讓孩子們的先備知識、學習需求不盡相同,再加上融合班的教師要針對不同的需求提供協助,這對教學成效和教室管理無疑是一大考驗。另外,特殊孩子若在融合班的學業成績上進步有限,會造成自信心不足,影響學習動機,使原本立意良善的教育方案出現負面的影響。
三、融合教育的建議與未來
因此,我提出以下4個最重要的融合教育理念-
(一)打造「融合文化」優先「融合教育」: CRPD認為融合教育會經歷「排除」(exclusion)、「隔離」(segregation)、「整合」(integration)與「融合」(inclusion)4個階段,「整合」及「融合」時期特別重要,也是我國至今都需要努力的部分。我認為這些概念仍有瑕疵,尤其是「整合」 原先的想法,只是讓障礙學生到了普通班級裡孤軍奮戰,但這種強迫適應主流社會的「被整合」方式,根本是錯誤的。我們必須要優先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不是只有我融入你們的世界,是所有人都要融入這個世界」 。其實,一般人更需要了解障礙文化,隨著高齡化日趨增加的長照、醫療及障礙議題,在教育時期根本不應該排除任何人,這部分的教育可導入至大學通識教育、國高中教育及一般教師的教育學程等,加入CRPD法規和認識障礙者的內容,如同性別平等課程,優先建立青少念正確觀念及相處之道,避免落入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所以,「整合」是開始互相了解的階段,並非為了現行制度,讓少數人配合原先就有瑕疵的教育體制;並非只是坐在同一個班級裡,卻更有機會促使霸凌情形發生。
(二)分階段、分程度逐步實施 :強調多元教育的今日,卻對障礙者要求統一進入到常規班級學習,是非常落伍的想法,應該要適才適性,必須先評估行動與知識程度,給予適當的課程和教材。自108年課綱新上路,高中選修課占總學分1/3,藉此可自主安排課程,建議特殊學生可進一步分為「在家進修」、「有治療性/復健性的輔導課程」以及「在校實體的共同課程」, 並且可視情況每學期調整各項課程多寡。另外,隨著科技進步,課程評量還能在細分線上討論、小組報告等等方式進行。如果說讓障礙者提早融入、適應社會是最終目標,那麼,誰說要面對面才能融入團體?障礙者要的從來都不是「特殊待遇」而是「共同參與」。優先打造一個「平等的環境」,或者利用「虛擬的空間」讓大家都能無拘束的展現自己,會不會更友善?
(三)重新設計無障礙課程與教材: 如果要實踐真正的平等,一定要源頭開始改變,就是重新設計無障礙課程與教材,因為目前特殊教育的課程、教材及考試內容與常規課程差異甚大,我認為應優化常規課程教材的版本,並且以各類障礙需求重新設計版本,另外也必須修正仍以考試分數的標準。唯有在同樣起跑點上學習,獲得相同學習效果才能得到真正的自信,而不是放任障礙者成為在普通教育中艱辛的後段班。
(四)廣設資源教室及賦予實質權力: 就學時期,最重要的學校單位就是「資源教室」, 它是負責障礙學生們的專責單位,大部分學校服務的項目有個別評估計畫、學業輔導、生活輔導、心理輔導、生涯輔導等業務,是學校、學生、老師、家長,四方最重要的溝通橋樑。從「了解學生個人需求」 為起點、改善學校對障礙者學生投入人力不足的問題、協助學生在校課業生活、減輕專責老師的負擔、解答家長的疑惑等功能。過去我也參與其中:申請獎學金、了解相關軟硬體、參加相關活動,還有認識的障礙者同伴們,都曾經在這裡受到不少協助。
我最推薦的就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特殊教育中心」 ,該中心為國內第一所特殊教育中心,成立至今已四十年,一直致力於特殊教育之相關研究、諮詢、輔導、推廣及支援工作,還多次承辦國際特殊教育學術交流活動,曾獲教育部評鑑優良。另外,近年來也升級成校級中心,使各項資源更勝於「資源教室」,以提供該校特殊教育的支持與資源、持續辦理全國特殊教育業務,以及從事特殊教育研究與推廣為主要宗旨。
但是,並非每一所大學都能像師大擁有這麼豐沛的資源,多半因為各項不足,因此沒辦法獲得校方的關注和支持,輔導人員經常在有限的權責範圍協助,輔導人員身兼多職,爭取的權益無法到位、和專任教師或家長溝通管道不通暢,亦無法改善所有障礙學生的需求,「它」是特殊學生的第一線協助者,也是共融的起點,全面提升它的重要性,或許是促使融合教育前進的里程碑。
四、後記
目前台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闡述基本概念為:落實融合教育、因應學生需求、善用課程調整及結合個別化教育計畫/個別輔導計畫4項,已逐步實現小時候對班級期待的模樣,但是,離障礙者心中真正的理想仍有不小的差距,想到「共融共榮」的世界,還有好一段路要走。
或許,貓與老鼠從出生時,能夠共同被扶養,給予不同的生活空間、不同的訓練和食物,但都在同一個家庭裡成長,主人都給予滿滿的愛和關心,說不定,貓與老鼠和平共處的烏托邦世界,有一天真的會實現。
+ 左邊女孩IG 會不定期辦贈獎活動哦 !
+ 左邊女孩FB 有機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我哦 !
「身障心無礙」也有聲音了 ! 頻道可以直接點以下連結 :
還有更多左邊女孩的上課的故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