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在職的企業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聽外面的人說、也可以裡面的員工說,通常外面說裡面的好,裡面的說外面的不懂,最好的方式,就去看看過去的同事,離開公司後的樣貌,他們是不是過得更好、更神采奕奕了,還是生活品質下滑、負面情緒纏身,他們會給你最好的答案,而且通通會寫在FB、IG上,昭告天下。
若要釐清環境的差異性,有幾個方式去做判斷基礎。
首先是薪資上的差異,換了一個工作,薪水條件有沒有提升,還是持平、稍微降低,這個通常比較難得到直接的答案,除非當事人與自己有不錯的交情,不然頂多就是得到一個籠統的回答。
比之前好一點,或是跟之前差不多,這兩句話就可以分辨出好壞了,好一點,基本上不會比之前差,若說了差不多,大多是安慰自己的口吻,其實就是沒有當初來的好,但不想其他人知道,轉換個圓融的說法。
其次的是生活品質的變化,有些工作雖然待遇高,但幾乎沒有生活品質而言,
這點可以從私領域的自媒體去觀察,看看離職後的生活是不是變得更活躍了,更多出遊的分享,更多的生活樣貌曝光。還是變得沒有以前來的樂觀,心情文變多了,總想著過去的美好。
看看那些離開的同事過的是不是比以前更好了,看看那些讓他們變得快樂的原因,是不是同樣也是你追求的內容,或許錢變多了,又或許生活壓力變小了,每個人快樂的來源都不同,面對壓力的程度也不同,沒辦法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只有你自己的感受才是真的。
我們總是放大了外面的好,忘了原本擁有的優勢,仔細想想、評估看看,高薪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就是你要的,但別忘了壓力也不同。
薪資少了,會比較不開心嗎,還是反而擁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與生活空間,兩者之間沒有衡量標準,別被社會衡量的標準所影響,許多人扛著企業的高階主管頭銜,卻過得沒有比你來的快樂,先找到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才有辦法決定哪個才是你的下一個目標。
排除自我主觀的想法,多觀察其他同事離開後的狀態,大數法則會告訴你,從這個企業出去的員工優秀程度如何,未來的你也大概會是這個樣子,趁還沒走到轉職的階段,把欠缺的技能補上,或許不到最好,但起碼不是白紙一張。
離職不是壞事,是認清自己的重要時刻,有的人越換越好,有些人則越換越差,差別在於是否善用這些關鍵時刻去做點改變。
每轉換一次,就累積一點成效,數次的轉職後,這些差異性會滾動累積,成為市場評斷一個人的職場價值。
職場轉換,要在最巔峰的狀態
認清自己目前正處於哪個階段,若在最巔峰、最輝煌的狀態上,選擇轉換跑道,會有許多的市場機會。將職場轉換的規畫藍圖放在心中,在最顛峰的狀態上進行,會讓你得到更好的效益,通常也會更為順利。千萬不要走到無路可退時,才開始評估這個選項,求職市場不會給你太好的臉色看。
沒有人可以永遠保持在最好的狀態,隨時觀測自己的職場現狀,了解自己的優劣勢與機會。在低潮時,保持穩定、減少決策,找到突穿現況的方法,也降低錯誤評估的可能,或許你認為自身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但實際的市場機會不一定會給你對等的回饋,錯誤的決策,會讓自己身陷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