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欺騙」的重要性

2022/01/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欺欺人」向來被視為一個非常負面的詞語。然而在心理學家眼中,「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不但很普遍,而且既合理、又有益心理健康。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研究,一月初刊載於「哲學心理學」雜誌(Philosophical Psychology),專門刊登哲學與心理學兩者關連性的研究。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 (Ruhr-Universität Bochum)以及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 (University of Antwerp)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自我欺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且進一步探討了四種最常被採用的自我欺騙策略。
結果發現「自我欺騙」不但很常見,而且很符合理性。原因是:人們藉此穩定對「自己」與「外界」的認知,避免太大的波動造成心理衝擊,也才能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並且維持自我形象。
聽起來很抽象吧?讓我們接下來看看研究中描述的四大類自我欺騙策略,應該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研究人員所舉的例子如下:父親一直深信不疑自己的兒子是個好學生,當某天得知兒子的成績很糟糕時,會採取哪些自我欺騙策略?

<信念重組>(reorganisation of beliefs)


這位父親告訴自己:一定是老師沒有教好,我兒子才會考不好。而且這個科目其實沒那麼重要,考差了沒什麼關係。
我稱呼這個策略為「找理由說服自己」,或者也可以稱之為「 阿Q精神」。這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失戀時告訴自己「反正他很花心,分手了省得我每天擔心」;得知老闆升同事的職位,自己則是原地踏步,安慰自己「反正升職以後壓力、責任都很大,我可不想那麼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1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205會員
848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