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自我欺騙」的重要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欺欺人」向來被視為一個非常負面的詞語。然而在心理學家眼中,「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不但很普遍,而且既合理、又有益心理健康。
這次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研究,一月初刊載於「哲學心理學」雜誌(Philosophical Psychology),專門刊登哲學與心理學兩者關連性的研究。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 (Ruhr-Universität Bochum)以及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 (University of Antwerp)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自我欺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且進一步探討了四種最常被採用的自我欺騙策略。
結果發現「自我欺騙」不但很常見,而且很符合理性。原因是:人們藉此穩定對「自己」與「外界」的認知,避免太大的波動造成心理衝擊,也才能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並且維持自我形象。
聽起來很抽象吧?讓我們接下來看看研究中描述的四大類自我欺騙策略,應該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研究人員所舉的例子如下:父親一直深信不疑自己的兒子是個好學生,當某天得知兒子的成績很糟糕時,會採取哪些自我欺騙策略?

<信念重組>(reorganisation of beliefs)


這位父親告訴自己:一定是老師沒有教好,我兒子才會考不好。而且這個科目其實沒那麼重要,考差了沒什麼關係。
我稱呼這個策略為「找理由說服自己」,或者也可以稱之為「 阿Q精神」。這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失戀時告訴自己「反正他很花心,分手了省得我每天擔心」;得知老闆升同事的職位,自己則是原地踏步,安慰自己「反正升職以後壓力、責任都很大,我可不想那麼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1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0會員
965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首先要說明,不同於過去「未來殿堂」是和各位分享「單一最新研究結果」,這次我所引用的,是一篇來自資深科普作家John Watson所撰寫的科學報導。值得參考的原因是,文中引述了許多「飲酒與健康」的最新研究結果。
日本筑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的研究人員表示:過去與運動有關的研究,主要都是針對「騎單車」這個運動方式,也早已確認了對情緒有益。然而,有許多人從事的「慢跑」活動卻較少被研究。
「我想努力嘗試改變他的個性!」「我想再給她一次機會!」類似的話語在身心科診間中常會聽到,而且往往出自因為另一半而遍體鱗傷、心力交瘁的個案口中。 究竟有沒有可能透過「努力」而改變一個人的個性或人格特質?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最新研究中,所嘗試回答與討論的問題。
相信大家都曾在超市或網路看過「惜福蔬果」,也就是「賣相較差」的食物。究竟這些商品該如何「包裝」比較容易成功售出?又該如何運用於「推銷自己」?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最新研究,同時提出我的分析闡述。
長久以來,心理學者總是告訴大家:足夠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兩者的關連性卻不是那麼肯定,甚至存在著疑問。 11月底刊登於《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最新研究中,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首先要說明,不同於過去「未來殿堂」是和各位分享「單一最新研究結果」,這次我所引用的,是一篇來自資深科普作家John Watson所撰寫的科學報導。值得參考的原因是,文中引述了許多「飲酒與健康」的最新研究結果。
日本筑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的研究人員表示:過去與運動有關的研究,主要都是針對「騎單車」這個運動方式,也早已確認了對情緒有益。然而,有許多人從事的「慢跑」活動卻較少被研究。
「我想努力嘗試改變他的個性!」「我想再給她一次機會!」類似的話語在身心科診間中常會聽到,而且往往出自因為另一半而遍體鱗傷、心力交瘁的個案口中。 究竟有沒有可能透過「努力」而改變一個人的個性或人格特質?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最新研究中,所嘗試回答與討論的問題。
相信大家都曾在超市或網路看過「惜福蔬果」,也就是「賣相較差」的食物。究竟這些商品該如何「包裝」比較容易成功售出?又該如何運用於「推銷自己」?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篇最新研究,同時提出我的分析闡述。
長久以來,心理學者總是告訴大家:足夠的「社會支持」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兩者的關連性卻不是那麼肯定,甚至存在著疑問。 11月底刊登於《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最新研究中,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絕命毒師》是一部深具衝擊力的美國電視劇,講述了中年化學老師因癌症而決定製毒的故事。本篇試分析劇中的角色如何跨越道德界線,展現人性中的掙扎與複雜情感。透過角色間微妙的互動與導演精湛的鏡頭運用,敘述了主角從自卑到自戀的心理變化,以及該劇如何引發觀眾對道德與自我欺騙的思考。
身為第二也是最小的孩子的我,不知是因為整個家族都算是重男輕女還是自尊心爆棚 從小我就希望也覺得我可以跟老大比個高下,我也可以照顧好爸媽、我能負擔的 無奈;真的是一種無奈吧! 爸媽只當我是個小孩、甚或不可靠、不能靠的預計會潑出去的水 我還記得那時老大已經結婚了,我跟爸爸單獨去北港拜拜 要寫下所有人的名
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可能對自己說謊。這聽起來或許刺耳,但心理學家證實,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我們從小事到大事都會撒謊,無論是謊報體重還是掩飾內心的真實情感。我們之所以選擇欺騙自己,是因為心靈不夠強大,無法承受真相帶來的不堪和壓力。這些謊言成為我們操控現實的一種生存法則,使我們能暫時逃避難以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自我辯解的問題,並解釋了將箭頭指向內在的重要性。除了強調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外,也提及了對於感覺良好情境的重視。作者同時呼籲讀者誠實問自己現在的感覺如何,並強調感覺無法說謊。這是一篇關於自我辯解的文章,對於欲改善自我辯解習慣的讀者有所助益。
Thumbnail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誠實為上策),再怎麼精心包裝的謊言,能騙到的只有相信你的人而已。 而這個人很可能是自己。最初我發病時,我假裝一切都很好,我不想面對這麼糟糕的狀況,更可怕的是我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可是人生總是告訴你,越拖只會錯失最佳治療的時機點。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每次開課第一堂課,讓我期待又好奇,因為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背景,各有不同的需求,對課程也有不同的期待。在同學的自我介紹中,我發現大家不管歲月的多寡,快樂、美麗有自信的過每一天,是每個人最大的期盼。   洳萱
Thumbnail
自欺是人類心靈的一部分,是對現實選擇性忽視的表現。通過選擇性忽視,我們選擇相信虛假事物來滿足內心需求。這種自欺對自由的懦弱回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薩特認為,自欺只是一種延遲面對現實的痛苦,會加劇內心衝突,讓人更加困惑和痛苦。唯有自己能決定要做哪些事,自欺只會讓人遠離真相,遠離真正存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絕命毒師》是一部深具衝擊力的美國電視劇,講述了中年化學老師因癌症而決定製毒的故事。本篇試分析劇中的角色如何跨越道德界線,展現人性中的掙扎與複雜情感。透過角色間微妙的互動與導演精湛的鏡頭運用,敘述了主角從自卑到自戀的心理變化,以及該劇如何引發觀眾對道德與自我欺騙的思考。
身為第二也是最小的孩子的我,不知是因為整個家族都算是重男輕女還是自尊心爆棚 從小我就希望也覺得我可以跟老大比個高下,我也可以照顧好爸媽、我能負擔的 無奈;真的是一種無奈吧! 爸媽只當我是個小孩、甚或不可靠、不能靠的預計會潑出去的水 我還記得那時老大已經結婚了,我跟爸爸單獨去北港拜拜 要寫下所有人的名
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可能對自己說謊。這聽起來或許刺耳,但心理學家證實,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我們從小事到大事都會撒謊,無論是謊報體重還是掩飾內心的真實情感。我們之所以選擇欺騙自己,是因為心靈不夠強大,無法承受真相帶來的不堪和壓力。這些謊言成為我們操控現實的一種生存法則,使我們能暫時逃避難以面
Thumbnail
這篇文章著重於自我辯解的問題,並解釋了將箭頭指向內在的重要性。除了強調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外,也提及了對於感覺良好情境的重視。作者同時呼籲讀者誠實問自己現在的感覺如何,並強調感覺無法說謊。這是一篇關於自我辯解的文章,對於欲改善自我辯解習慣的讀者有所助益。
Thumbnail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誠實為上策),再怎麼精心包裝的謊言,能騙到的只有相信你的人而已。 而這個人很可能是自己。最初我發病時,我假裝一切都很好,我不想面對這麼糟糕的狀況,更可怕的是我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可是人生總是告訴你,越拖只會錯失最佳治療的時機點。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Thumbnail
每次開課第一堂課,讓我期待又好奇,因為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背景,各有不同的需求,對課程也有不同的期待。在同學的自我介紹中,我發現大家不管歲月的多寡,快樂、美麗有自信的過每一天,是每個人最大的期盼。   洳萱
Thumbnail
自欺是人類心靈的一部分,是對現實選擇性忽視的表現。通過選擇性忽視,我們選擇相信虛假事物來滿足內心需求。這種自欺對自由的懦弱回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薩特認為,自欺只是一種延遲面對現實的痛苦,會加劇內心衝突,讓人更加困惑和痛苦。唯有自己能決定要做哪些事,自欺只會讓人遠離真相,遠離真正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