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憂鬱伴侶:你不會無法消化負面情緒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不會無法消化這些情緒嗎?」
「不會啊。」我幾乎是脫口而出。
包含伴侶本人也疑問過。在他人知道我們的相處方式後,有時會出於善意的提問。剛開始被問得滿頭問號,我從沒想過相處需要消化。但幾次被問及後,不由得想了一下這麼問的理由是什麼?
要消化什麼嗎?
不消化「什麼」會怎麼樣嗎?
有什麼我沒留意到的嗎?
他們在擔心什麼嗎?
這些提問與回答,在生活中陸陸續續被描摹而出。
雖說目前文章主在分享:「我是如何陪伴憂鬱伴侶的?」,但我幾乎不曾在生活中出現「她陷入憂鬱」的念頭。從開始相處到現在都是。
對我來說那是「她起煩惱了」,所以我搭著她的肩,一起直面這些「煩惱」。這種不夠仔細的判斷,或許過於輕忽以待吧?然而,就這麼相處而來,她的情緒竟也相較於幾年前穩定。當然憂鬱症與憂鬱傾向很不一樣,我不是心理醫師,不懂得判斷她每個狀態之於醫學上的意義。但從她反饋的言語與肢體裡,我能夠感受到伴侶是否處在她所謂的「憂鬱」漩渦中。曾在極少的狀況下,情緒超過了她所能負荷,那種無法負荷與平常沒有出口的鬱悶很不一樣,這時我們會討論尋求醫生的幫助。

為什麼我不覺得有什麼需要「消化」?


  • 對憂鬱沒有既定概念,也就不易套入主觀框架
或許正是我沒有什麼概念,因此對憂鬱沒有既定印象,甚至粗暴地看成是「她起了煩惱」。再次強調,憂鬱症與憂鬱傾向不同,但我不是專業醫師,本篇通常以「憂鬱」代稱兩者。(又因依可及的資料而言,她兩者都各自有時。如有興趣可以參考這裡。)
憂鬱症有生理上的不可控制,但並不代表憂鬱傾向就能輕易掌控。這裡沒有要辯駁熟輕孰重,而是提出以客觀的角度去詮釋對方的「憂鬱」,或許對她(或有憂鬱困擾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即便如書籍《盲點》所描述:你是用自己的立場看,還是有或多或少的不客觀。 但總體而言,客觀還是相對較少偏見的。
  • 沒有理論式的SOP,有幸看見對方是能夠相處的人
不好說若刻意學習陪伴技巧,是不是對她的生活更有益處?但目前依各自本性相處而來的步調,我與伴侶都能感到舒適與自然,是一種非常踏實的流動。然而,我也不是每次都能敏銳於她倏然轉變的情緒,激活情緒的因素很多,即便有相處之底,也不能全然知曉一個人與當下交織之果。
當她狀態穩定的時候,是能夠開放自己與他人順暢交談的。不會過度解讀他人的意圖,也不會用惡毒的言語討伐自己的行為舉止。近一年有幾次發生我以為會激活情緒的事情,她也沒被動搖,事後問她當下的感受,她也只是說句:「對啊,我以前會很不爽,但今天覺得還好」。但當情緒比較波動時,他人尋常的言語與敏感(之於她)的情景,都會讓她感到焦慮,並且不斷在迴圈中往返糾結。看她處於痛苦,我能幫上忙的地方依舊只是我原本所喜歡的:陪伴與對話,並在傾聽中加入一點其他可能性的提問。恰巧她需要這些。
  • 欣賞各自看待人事物的角度,敞開心胸交流
她向我分享一句令她感到焦慮的話,並詮釋其中的語意。
「真特別,原來也有這樣的角度可以看待這句話。」我說。
「我都戴著墨鏡看世界啊,看到的是以小人之心的角度。」她這麼形容自己。
「會嗎?還是妳只是看得比較仔細?你的感受也可能是對的。」
「你就是像這樣戴著玫瑰色眼鏡,看到的都很美好。」她這麼說。
有意識地移開偏見的濾鏡看見赤裸的難題,以更存粹的視角同理對方,而不僅是基於「憂鬱」的特定框架特意對待。有條理地排解鬱悶並非不好,只是我會顧及不暇,只能以自己最本能的真誠應對(屬土法煉鋼型)。

伴侶口中的負面情緒憂鬱不會困擾我

更精確地說,我也好奇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視角、這樣的言行?我期許自己總是能在完成整幅畫之前,先別妄下對方要傳達的意境。對話的過程中總是有特別的地方值得我去留意與欣賞,基於這些小小的心得,我沒想過要消化什麼。我們的互動也並非他人想像中的「倒垃圾」(倒負面情緒),之於我而言更像是在賞畫。

整理:

  • 對憂鬱沒有既定概念,也就不易套入主觀框架
    在她心情不好時不會有特定的「憂鬱」框架
  • 沒有理論式的SOP,有幸看見對方是能夠相處的人
    以自然的狀態就能夠相處,反而有種踏實的感受
  • 欣賞各自看待人事物的角度,敞開心胸交流
    保持敞開,讓對方能夠安心討論正在焦慮的事
何其幸運?我在伴侶身上學到很多未曾思及之事。

一個沒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小記
9.2K會員
225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經歷憂鬱或困難,父母成為孩子美好陪伴透過敘述治療的方式,作者陪伴朋友克服了女兒憂鬱症的初期症狀,讓朋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與智慧,並充滿了信心。文章中主要敍述作者如何陪伴朋友變化,透過敘事溫柔的問句去引導朋友看見他的獨特結果和支線故事。最後提到,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得指由自己掌握,並歡迎讀者一同來共學活出幸福。
Thumbnail
avatar
小紅臉
2024-03-14
陪伴自己走過重度憂鬱以下都是自己在經歷一次次重度憂鬱症復發之後的應對做分享,必要時請務必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在發作期間,會有各種身體不適:肌肉緊繃、無力、胸悶;情緒低潮:烏雲遮日、絕望感、無助感,所有思緒都圍繞著沒有未來、對自己及他人的憤怒、沮喪、失望、責怪。 有時候尋求身邊朋友傾訴會暫時得到舒解,但大多時候很有可
avatar
SilentForest6605
2023-10-11
今日份好好生活:憂鬱症患者眼中「最好的」陪伴者這幾天都有想起來,覺得是時候回來好好寫一篇了,不過可能因為沒睡好?我習慣睡前寫,但這幾天一直失眠,到一定的時間就想睡覺,但又睡不著(好拉聽起來超像藉口XD),終於我今天寫了呀~可能是因為今天自傳打得比較少?我今天花比較多時間在整理舊資料上面,雖然睡到下午,但進度還算不錯~ 或許,包容是關係最好的聯
Thumbnail
avatar
“訣“的要好好生活
2023-08-29
[憂鬱症]COCO李玟憂鬱症辭世!心理師推薦陪伴憂鬱症「三要三不二求助」原則,帶給憂鬱者溫暖永遠的陽光女神,李玟48歲因憂鬱症辭世   陽光女神COCO李玟因憂鬱症而離開,是大家心中的痛,小時候都聽她的歌長大,、Baby對不起、是真的愛你、刀馬旦等數不清的成名好歌   相信大家最納悶的是,性格正向開朗,身家40億又幸福的她,為什麼會選擇結束生命?各方的說法很多,而我分享身為諮商心理師在治療
Thumbnail
avatar
蔡博堯諮商心理師
2023-07-06
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一位母親陪伴兒子抗鬱成功的感動全紀錄精神官能症做為文明病的一種徵候,社會學、心理學乃至於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都想一探究竟,而這個一如癌症可能奪去人性命,卻又難以預防甚至不容易診斷的心理問題,最近也看了不少相關的書,有些是家人視角、有些是病人視角,而這本書是母親、兒子雙視角。 作為作家的母親,唯一一本翻譯成中文書的出版品就是這本,記錄了她在
Thumbnail
avatar
老蔡書評
2023-07-03
展賦教育在人文....現代孟母 擺脫憂鬱 陪伴孩子成長擺脫憂鬱,陪伴孩子成長 孩子教育的成功,有百分之七十,需要靠家長和家庭的努力。從小就該給孩子自給自足的觀念,父母可以陪伴、鼓勵和支持,而不是一昧的只是給予和滿足。 那天在人文家長靜卉的臉書上,看到她回顧幾年前的照片,讓我十分訝異!這二年每次見到她,都是充滿活力、容光煥發,有不斷的新思維、新點子,也知
avatar
美利古拉
2022-09-17
陪伴憂鬱家人,該注意什麼?真人真事/我姊姊那段憂鬱歲月 新冠疫情後,不僅改變我們的生活樣態,也產生了諸多問題。不論是工作模式改變,同事的相處、經濟的壓力等等,造成不少人情緒壓力緊繃,因而衍伸身心科就診人數飆破新高。 校園霸凌埋下危險因子。親姐姐求診後性格大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Thumbnail
avatar
莊凱仲 Ivan
2022-08-16
[憂鬱症知識]如何陪伴「憂鬱症」?掌握三大要點,讓我們不慌張又有效!如何陪伴「憂鬱症」?掌握三大要點,讓我們不慌張又有效! 在心理治療工作上遇到很多諮詢:「心理師,我朋(親)友常常憂鬱,甚至有輕生想法,我該怎麼幫忙他?」。 第一點:辨識「憂鬱狀態」與遇到想自殺該怎麼辦 第二點:「找對方法懶人包」,適當陪伴與資源連結 第三點:幫忙當事人接地氣_量力而為防止復發
Thumbnail
avatar
蔡博堯諮商心理師
2022-07-26
如何陪伴憂鬱症的孕婦,走過這段人生低潮?“妳不要想太多啊!”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面對身邊有親友憂鬱症時,總忍不住脫口而出這句話,看似安慰,表達放下情緒就好,回應我們的,有可能是漫長的沉默,或是失去了日後的連結。 以下是我,一個憂鬱症陪伴者的真心告白,它教導我學習理解、同理心,也想透過四個要點,分享我如何陪伴好友的過程。
Thumbnail
avatar
真心特調
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