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這個世界還有別人? 西瓜不能只吃最甜的部分?

2022/02/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著名的歌手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唱紅過許多歌,也許你聽過這一首People
People,
People who need people,
Are the luckiest people in the world
人們,需要其他人的人們啊,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們了
這是1964的百老匯音樂劇Funny Girl由芭芭拉史翠珊演唱的配樂,還曾登上Bill Board的第一名寶座。Funny Girl 在1968年被拍成電影。沉寂了將近60年後,將在2022.3重返百老匯舞台。這首People是芭芭拉史翠珊最著名的招牌曲之一,也被許多藝術家翻唱過。
一首唱了60年的老歌,至今仍如實地唱出未曾改變的人性:人,都需要他人。這,就是這首老歌歷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人性渴望與人連結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十六世紀的英國詩人John Donne如是說。從稚嫩的幼兒,到年暮的老人,每個人都需要與人深度且有意義的連結。
這就是為什麼當手機「叮」的一聲響起時,大多時候你我會像巴夫洛芙的那隻出名的小狗、如同被制約一般,排除萬難的拿起手機,查看小方盒裡捎來什麼訊息~即使我們大概知道大部分時候,不會是什麼重要的消息。但那個「叮」意味著我們與這個廣大的世界正進行某種型態的連結;而這樣的連結,令人安心。

群居是天性,但協作需要學習

渴望與人連結,是人類的天性。但有趣的是:在處理人際關係、格外是彼此協力合作時,人類卻不是與生俱來的高手。
家族裡最近多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可愛極了。這個從媽媽肚子裡就天天在一起的完美團隊,在尚未來到人世之間就已經群居。你想,當這兩個萌度破表的一歲娃兒在各自都肚子餓、需要換尿布的時候,弟弟會不是「示意」忙得不可開交的爸媽說:「媽媽,沒關係,你先去餵姊姊,她比我更需要你,我可以的!」當然不會!如此年幼的孩子,他們的小宇宙裡僅有自己此刻的需求,所有的力氣都用在要確保這關乎生存的需求得以滿足。當孩子漸漸地長大,世界也跟著擴展了,除了自己,孩子慢慢發現還有爸爸、媽媽、祖父母、兄弟姐妹、玩伴、鄰居...等等。人類能夠彼此共存、進而可以協力合作的基礎就在於每個個體的自制(self-control)~學習開始控制自己的衝動,學習「這個世界,還有別人」。

那個西瓜最甜的部分

講到這件事,總是會讓我想起一樁往事。有一次和家人一起去吃Buffet,琳琅滿目的食物,還沒有開吃、就已經覺得滿足了。開開心心的吃完飯之後,就是甜點水果時間,當季的紅西瓜,又香又甜,尤其是最中間的那一塊沒有籽的精華部位,一口咬下去簡直就是人間天堂。這時候,來了一個阿嬤帶著小孫子,只見阿嬤用眼尾餘光一掃水果區,拿起旁邊拿果凍的大湯匙,在切好的紅西瓜上面盤旋了一下,隨即以非常俐落的手法挖起一排西瓜頂端最上面沒有籽的整整齊齊的三角形果肉精華,充滿愛意的放在小孫子的盤子裡,一邊說道:「這個部分最好吃、最甜,又沒有籽!通通給你。」祖孫倆就開開心心地走回去,留下在一旁瞠目結舌的目擊者我妹妹。
餐廳沒有告示說「請勿挖取西瓜精華部分」,愛孫心切的阿嬤沒有犯法。但,沾沾自喜地享受的這盤人間美味的「嬤寶」,恐怕得花更大的代價才能融入這個大世界。
當一個孩子習慣只以自己作為思考與決定的中心時,他很容易不快樂,因為這個世界大部分的人不會讓著他。幫助孩子發展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使他「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更近一步的「在乎」、且學習理解他人的處境,是他以後能夠以同理心與人順暢溝通、進而能夠協作共識的基礎。
因為這個世界還有別人,所以想玩鞦韆的時候,要輪流,有時需要排隊;因為這個世界還有別人,所以西瓜不能只挖最甜的部分來吃。

為孩子搭起自制與同理的鷹架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並沒有等待、自制、延遲滿足的能力,面對想玩輪不到、需要分享與等待的時刻,充滿挫折感。此時身邊的大人可以怎麼做呢?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學習理論認為孩童是透過自身與環境的互動認識世界,孩子是主動的學習者,而身邊的成人則可以透過適當的引導支持孩童建構理解並應對世界的過程。這意味著當孩子越等越不耐煩時,身邊的大人可以透過對話、問答、或提供一個新的策略,來幫助年幼的孩子面對環境帶來的挫折。可能是:「那我們一起唱一首歌,也許唱完之後,我們就又往隊伍的更前面移動了!」「還好你帶了畫筆和筆記本,你現在覺得想畫/寫個什麼故事呢?」或者「我知道你很想把所有的巧克力全部吃完,真的很好吃對不對?我想姊姊回來後如果發現你把這麼好吃的東西留給她,一定會超感動!我這裡有兩個小盒子,你覺得我們要用哪一個裝給姊姊的巧克力呢?」
大人的示範、與情緒的支持,能為孩子搭設一個幫助孩子慢慢長出同理心與自制力的鷹架。

鼓勵孩子做家事吧!

當人類面對越發複雜且困難的問題時,憑一己之力,無法解決人類危機;這也就是為什麼協作(Collaboration)之所以成為21世紀關鍵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協作最基本的基礎就是今天所談的:理解「這個世界還有別人」,因而帶來的自制與同理。協作,是人類的自然傾向,卻也需要透過模塑引導而臻於成熟。
你希望孩子們可以學習同理、學習協力合作嗎?那就從邀請他們做家事開始。購物回來,請他們和你一起把戰利品歸位,不要怕他們因為做家事沒時間寫功課、不用怕他們小小的身體壓壞了。參與「真正的工作」,帶給孩子無窮的好處。另外,也要提醒我們自己...有點耐心。很多時候,讓孩子參與做事的過程、或者讓孩子們自己完成任務,比自己完成更費事費時。大人們,我們對於成果的功利主義、效益主義,常常是那個攔阻孩子學習協作的障礙。再說一次:慢慢來,比較快。與人的溝通、合作,需要學習,而且這個學習,沒有速成,需要try and error的過程。當我們忍不住,想要出手相救,告訴孩子所謂的正確答案、指出捷徑時,那個孩子們學習彼此協調、分工、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被我們剝奪了。
又,你我的語言、在課堂家庭的種種規定,是鼓勵孩子彼此合作、還是互相競爭呢?為孩子搭起鼓勵協力合作、看見這個世界還有別人的鷹架吧!
Dr. Mama的未來實驗室 Podcast可透過各大播客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and more
11會員
15內容數
今天的孩子,即將成為2030/2040年的領袖。 爸媽、老師,今天的我們,做對了嗎? 未來實驗室,期待幫助父母與教育工作者, 在快樂安心的教養、以及掌握關鍵能力的培養中尋找精巧平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