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雙薪家庭,在接近孕中期便會開始思考孩子出生後,到底要自己帶、長輩帶、公托還是保姆。我個人是因為沒有後援,娘家在海外、公婆家在中部,要是給婆婆帶便勢必要當假日父母,也許因為我小時候是跟父母一起長大,所以比較無法接受當假日父母。而且算一算假日的高鐵來回錢,也快接近托嬰了,所以決定找托嬰中心為主。
這邊就先不討論保姆與托嬰中心的優缺,因為各有各的優缺點,需求其實也各家不同,所以我主要是分享抽公托的部分為主。
在台灣的托嬰中心主要分3大類:公托、準公托、私托;其中公托還有分大公托(公辦民營托嬰中心)與小家園(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雖然都是政府管理,但它們的差別是大公託為每間能招收三、五十名未滿二歲嬰幼兒,而小家園則大部分設於校園內、且收托人數較少(大概12名未滿二歲嬰幼兒)。雖然小家園的托育費用會稍高一點,但一樣可享育兒補助,加上收托的孩子較少,感染風險也較低,所以我當時比較傾向希望抽到小家園。
至於準公托與托,就是準公托是有與政府簽約,且托育人員的薪資與中心收費上限不超過地方政府的公告;私託則完全私營,除了收費項目需合符法規,並沒有上限限制,所以費用多數偏高;但這些類型的托嬰中心都要合法立案。而我聽過的私托,在服務方面也會比較先進,像是提供APP每日更新孩子的在校紀錄、當天照片、即時線上監控等,所以收費會貴也是有原因。
當時考量育嬰請半年,要是有申請到托嬰,便先送托,但也怕抽不到公托而同時查詢準公幼,很幸運的是在約好一家準公幼的參觀日期時,正好收到小家園抽簽候補上的通知,掙扎了一下便決定先送托。(因為放棄這次要重新輪候,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又會候補上,而且
接到候補成功的電話通知後要3~5天內就決定是否送託);其中要先分享的,是在
台北市的話會需要於正式收托日起20日內復職並提供復職/在職證明;在新北市的話則可以3個月內提供復職/在職證明。這部分個人覺得北市比較沒彈性,也幸好公司找不到職代,所以我當時這麼突然也可以趕快復職,不然真的只能放棄名額或離職。(可參考
臺北社會局,各縣市規定不同,可根據自己的縣市進行查詢)
因為戶籍房東許可,所以設籍在台北市,托嬰申請也是針對所在的戶籍地及區域來申請,其中要申請
公托的規定是限同時申請一家大公托與一個小家園,而北市的公托抽籤主要是
7左右開放一次「重新抽籤候補」,所以建議6月左右可以開始注意社會局的公告。要是6月生的寶寶,並想要抽公托的話,要趕快報戶頭以便7月可以申請抽簽登記呢!(
相關公告)
最後心得小分享:
- 公托每年都會開放「重新抽籤候補」,一開放便要趕快上網登記,特別是決定要抽公托的話,小孩出生也趕快報戶口才能有登記資格。
- 事先先查好所在的區域哪家小家園評價比較好,也可以查一下有考慮的承辦小家園機構(小家園承辦名單),這樣可以事前鎖定好要選的托嬰,填登記也比較快完成。
- 決定要抽公幼的同時,如果有時間壓力的話,建議同時找準公托或私托作為備案,以免要復職時還沒抽到公托,而私托或準公托又沒名額的窘況(公托很常聽說等超過半年也不一定排上喔!)
- 接到公托通知電話,可以在3~5天的決定時間前,詢問能不能參觀,可以的話先參觀一下再作最終決定。
- 也可以去PTT的媽寶板發問,有機會心儀的托嬰中心前輩熱心回答分享
- 也可以加入FB相關的社團,查詢有沒有人發問過目標的托嬰中心的評價(個人推薦的FB社團:托嬰寶貝安心go 托嬰中心交流討論)
最後小補充
(台北市)登記資格:嬰幼兒設籍臺北市,且其父母雙方(或監護人)於報名登記日向前推算連續設籍臺北市滿6個月以上者。
大公托與小家園主要是收生數不同,抽籤順位倒是差不多:
- 優先收托家庭:20% ,包含以下對象:
(1)弱勢家庭 (含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經本局核定之危機家庭、特殊境遇家庭)。
(2)具原住民身分之嬰幼兒。
(3)發展遲緩或持有輕度身心障礙手冊之嬰幼兒。
(4)嬰幼兒其「手足」或「父母或監護人」之一為中度以上身心障礙者。
(5)父母雙方或單一方於報名登記日為未成年親職家庭(依民法第12條規定「滿20歲為成年」,自112年1月起「滿18歲為成年」)。
- 父母戶內育有3名以上子女家庭之嬰幼兒:10%
- 本托育場所學校教職員工及托育人員子女:30%
- 嬰幼兒設籍於本托育場所所在之行政區:30%
- 一般家庭
第1至第4序位身分如未達收托比例,得以一般家庭嬰幼兒遞補。(更多可參考
社會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