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倖存者內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關於何桂藍《內疚是不是會令人感覺變鈍?》的一點想法

不是想要吹捧誰,但每次(前)立場姐姐何桂藍發文,總讓我有種「天啊,點解佢可以次次都咁中point?!」的感覺。讀到她1月初的文章《內疚是不是會令人感覺變鈍?》,就湧起了各種難以把握和表述的思緒——因為文章想要處理的,是在牢獄外生活着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的倖存者內疚症狀。每個關心香港、關心為信念奉上前程的人,會有內疚感是很自然的。要承認、正視、以至處理這份感覺,卻毫不簡單,尤如要觸碰到心底很敏感、脆弱的部分一樣。

但不去觸碰就沒事了嗎?當然不可能。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人都知道,內疚感會怎樣影響一言一行,帶來哪些好或壞的行動,如何形塑跟身邊人的關係。有些人可以成功轉化內疚,努力為香港和手足做點甚麼;有些人被內疚感壓垮,無法處理好洶湧的情緒,甚至發洩在同路人身上。種種現象,相信我們都不陌生,只是未必有勇氣去為這股躁動命名而已。

何桂藍在文章中,則舉出被藝術家白雙全當成創作對象的例子,帶出內疚感如何影響人們理解在囚者。行文中可以得知,白雙全將跟何桂藍私人來往的信件,直接製成作品,當中選取並放大了白認為能夠反映藍的素材,省略了其他藍認真討論回覆的內容。白雙全似乎誤解了藍的情感狀態,作出符合白自己情感狀態(內疚感之類)的解讀,並以這份誤解創作出一個藝術品。

作為被公開、被凝視、被創作的對象,藍的身位好像反而有些尷尬:「可以回應嗎?可以補充資料嗎?可以評論嗎?」因為她知道白的作品抽取和忽略了甚麼信件內容。假如是私人來往的信件,想必不會有這份尷尬吧,哪裡有誤會、忽略之處,直接回覆就可以了。正因為白將藍的回信製作成公開作品,加上懲教的介入,兩人的私人對話便有了公共性,也就是藍為何公開撰文的原因。

相信大部分牆外人、會跟在囚者通信的人,都不是享負盛名的藝術家,不可能將信件製作成作品。即使如此,擅自公開私人信件、不自覺地誤解或忽視某些信件內容,都是大家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牆外人有曲解與公開私人信件的自由,牆內人卻沒有免於監控、懲罰的自由。藍竟說不覺得嬲,我這個局外人倒是看得有些憤怒。嘗試少一分自我,多理解別人的處境,是尤其重要的提醒。

另一方面,藍認為白好像被困在內疚感中,無法作出有意思的討論或創作昇華——正因如此,才會製作出似乎以偏概全地理解藍的藝術品。白作為牆外人,對在囚者有一副難以被動搖的既定印象,當藍違反了這一印象,就超出了白的負荷。這不是要怪責牆外人或創作者,而是反映出監獄與政權的壓迫,「就是將我放在一個令其他任何人都自覺無法再與我認真溝通的處境,營造令人的創作力失靈的環境。」

我開始能理解白雙全或文章也提及到的韓麗珠的難處。做創作的人,想必比一般人感受性更強,要面對的內疚感亦更嚴峻。藍問,內疚是不是會令人感覺變鈍?我想,有些人的內疚,大概是被放大到難以感受其他情緒吧。在這種意義上,牆外的人,也同樣被放置在囚禁着的處境裡。

問題是,牆外的人,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被內疚感吞噬?甚至到了讓牆內的人擔心、失望的程度?這又是面對政權壓迫的恰當做法嗎?想到這裡,我又感覺文章是直接跟讀着的我們對話。

我不敢說從沒受過內疚感的負面影響、做出影響他人的錯事。像是頭一兩次收到筆友回信吧,難免會有想要公開私人信件、證明給別人看的衝動。幸好早就告知應當保障筆友,才不至做出蠢事。又或者,有時出於各種顧慮,只能空洞地回應筆友,無法將我們的對話昇華。但隨着時日與心智上的變化,我會懂得如何控制內疚感及其他負面情緒,有時跟筆友誠摯的交流,雙方都會有啟發和得着。處理好內疚感並非不可能,關鍵是,有沒有打算正視內疚感?願意妥善處理內疚感嗎?

不少人為了逃避內疚感的負擔,只想以最簡便快捷的方式處理,比如寫道歉信給手足、消費不知支持民主自由在哪裡的黃店、贊助擅於講出負面情緒的KOL等。有不同的個人取向當然沒有問題,但反過來要被內疚的對象去解決自己的內疚,未免有些不妥吧。許多手足已自覺是用完即棄的condom,還要被當成撫慰的工具,不免會感到難受。誠然人們都不是存心要傷害誰,只是無心之失,不該被當作罔顧他人感受的借口。

內疚感,正反映你我有良知去觀照這個不公義的社會,所以不是甚麼值得羞恥的事。而我們需要處理的,並非要全然消滅內疚感,而是誠實面對軟弱的內心、將內疚感轉化為行動力、跟內疚感共存。漸漸我們會發現,內疚感不如想像中可怕或負面。反而在最艱難的時候,內疚感會提醒我們善待身邊重要的人,彼此支撐繼續走眼前充滿未知的路。



如這篇文章有幸接觸到你,願你可以行動抵抗遺忘,捍衛真相與公義,一同見證我城的未來。

https://button.like.co/sarenechan14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咖啡☕

https://ko-fi.com/sarenechan

歡迎每月定額支持我的寫作,讓我們在暗夜中互相守望,彼此送光:

https://liker.land/sarenechan14/civic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慕雲的沙龍
51會員
158內容數
觀看電影後的所思所想
慕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16
近來都在看香港歷史相關的讀物,沒甚麼明確的目標,就僅覺得想了解也該了解更多自身歷史而已。地上人口眾多,我會生而為香港人,或許全屬偶然,但我仍想探索這個身份、背景帶給我的意義。神諭說「認識你自己」,我想讀歷史也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吧。 身份認同 政治冷感? 華人精英 守護香港 前途談判
Thumbnail
2022/06/16
近來都在看香港歷史相關的讀物,沒甚麼明確的目標,就僅覺得想了解也該了解更多自身歷史而已。地上人口眾多,我會生而為香港人,或許全屬偶然,但我仍想探索這個身份、背景帶給我的意義。神諭說「認識你自己」,我想讀歷史也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吧。 身份認同 政治冷感? 華人精英 守護香港 前途談判
Thumbnail
2022/03/28
錄片《時代革命》成為全球關注香港的人的熱話,先後於台灣、英國及世界各地上映,引起熱話。基於國安惡法打壓,身處香港者仍未有機會觀賞電影,更令海外港人有感需肩起時代責任、見證歷史。 然而不斷堆砌、包含在港及離港者的期待,能否疏導成你我前行的動力,不免有些懷疑。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中,一位手足說:
Thumbnail
2022/03/28
錄片《時代革命》成為全球關注香港的人的熱話,先後於台灣、英國及世界各地上映,引起熱話。基於國安惡法打壓,身處香港者仍未有機會觀賞電影,更令海外港人有感需肩起時代責任、見證歷史。 然而不斷堆砌、包含在港及離港者的期待,能否疏導成你我前行的動力,不免有些懷疑。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中,一位手足說:
Thumbnail
2022/03/23
昨日,《誌》傳媒發出文章,坦誠經營困難的局面。一年前,《誌》傳媒推出會員制,賭香港人對新聞、獨立記者的支持。撐了一年,開始撐不住了。 眼見《誌》一直以來的努力和成績,著實於心不忍,在此呼籲大家訂閱會員,一同撐起真相:https://hkfeature.com/joinus
Thumbnail
2022/03/23
昨日,《誌》傳媒發出文章,坦誠經營困難的局面。一年前,《誌》傳媒推出會員制,賭香港人對新聞、獨立記者的支持。撐了一年,開始撐不住了。 眼見《誌》一直以來的努力和成績,著實於心不忍,在此呼籲大家訂閱會員,一同撐起真相:https://hkfeature.com/joinus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3/06/28 可惜最後這個工作仍然讓身為共感人的我身心疲憊,加上沒有好好處理伴侶過世造成的心理壓力與創傷,在這裡工作了四年,最後還是離職了。 但是我依然學習到很多很多,關於保護自己、照顧自己的心理需求等等,還有內心收到的,一起工作的夥伴們的支持與愛護。 2021/06/28 四月的時候,參加
Thumbnail
2023/06/28 可惜最後這個工作仍然讓身為共感人的我身心疲憊,加上沒有好好處理伴侶過世造成的心理壓力與創傷,在這裡工作了四年,最後還是離職了。 但是我依然學習到很多很多,關於保護自己、照顧自己的心理需求等等,還有內心收到的,一起工作的夥伴們的支持與愛護。 2021/06/28 四月的時候,參加
Thumbnail
這是一種因為對自己過去所做或是沒做的行為感到懊惱後悔的沉重枷鎖。是的,罪惡感是一種枷鎖般的感受,它會讓我們在「此時什麼都不做」、或是走上自我毀滅的方式以懲罰自己。 有些人會反向大肆攻擊他人、刻意將自己孤立,使自己沉淪並且讓旁人無法提供協助;有些人則會因為內疚而做很多友善他人的舉動,不斷給予、讓他人對
Thumbnail
這是一種因為對自己過去所做或是沒做的行為感到懊惱後悔的沉重枷鎖。是的,罪惡感是一種枷鎖般的感受,它會讓我們在「此時什麼都不做」、或是走上自我毀滅的方式以懲罰自己。 有些人會反向大肆攻擊他人、刻意將自己孤立,使自己沉淪並且讓旁人無法提供協助;有些人則會因為內疚而做很多友善他人的舉動,不斷給予、讓他人對
Thumbnail
如果所有合理的選項都是「不道德」的,那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呢?那就選擇喜歡的、能實現自己潛能的、對自己比較好的吧——這是自私的,但並不是更「不道德」的。在對錯的維度上,怎麼選都是「錯」,那就選起碼在另一個維度上(即便是自私的維度上)更吸引的吧。
Thumbnail
如果所有合理的選項都是「不道德」的,那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呢?那就選擇喜歡的、能實現自己潛能的、對自己比較好的吧——這是自私的,但並不是更「不道德」的。在對錯的維度上,怎麼選都是「錯」,那就選起碼在另一個維度上(即便是自私的維度上)更吸引的吧。
Thumbnail
很特別的主題:「感恩寬恕他人的自己」!「寬恕他人」看似是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但是這個主題並不是放在「關係」的章節當中,而是放在「健康」章節,為何呢? 「你說的倒是容易!你不是我,你不知道他是怎樣對待我的!你不會知道我這十幾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小麗大聲地對著我怒喝。 書寫練習步驟: 心靈訊息:
Thumbnail
很特別的主題:「感恩寬恕他人的自己」!「寬恕他人」看似是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但是這個主題並不是放在「關係」的章節當中,而是放在「健康」章節,為何呢? 「你說的倒是容易!你不是我,你不知道他是怎樣對待我的!你不會知道我這十幾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小麗大聲地對著我怒喝。 書寫練習步驟: 心靈訊息:
Thumbnail
罪有應得 「他們會可憐也是因為自己選擇要可憐啊,(有什麼好同情的,反正是罪有應得)」 突然我開始意識到,什麼是「罪有應得」 什麼是「罪」,什麼不是「罪」 真的有「罪」的事情嗎? 誰規定什麼是「罪」什麼是「不罪」? 「我是內向的人」 我不能讓他人發現我是內向的人,那不符合邏輯 我無法做最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罪有應得 「他們會可憐也是因為自己選擇要可憐啊,(有什麼好同情的,反正是罪有應得)」 突然我開始意識到,什麼是「罪有應得」 什麼是「罪」,什麼不是「罪」 真的有「罪」的事情嗎? 誰規定什麼是「罪」什麼是「不罪」? 「我是內向的人」 我不能讓他人發現我是內向的人,那不符合邏輯 我無法做最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你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不被引發內疚或罪惡感呢? 罪惡感/內疚是一種你做了不該做或想了不該想的事情之後所衍生出的感覺,也是一種改進的動力。針對那些讓你產生罪惡感的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通常都是無法滿足他們的。他們通常也很痛苦,即使他們不承認,背後往往隱藏著其他更脆弱的情緒。
Thumbnail
你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不被引發內疚或罪惡感呢? 罪惡感/內疚是一種你做了不該做或想了不該想的事情之後所衍生出的感覺,也是一種改進的動力。針對那些讓你產生罪惡感的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通常都是無法滿足他們的。他們通常也很痛苦,即使他們不承認,背後往往隱藏著其他更脆弱的情緒。
Thumbnail
  文學在崩壞世代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大概是個問出口就已猜想到答案的問題,回答若非過分羞赧自卑,便是有之乎也者的華麗膨脹感。
Thumbnail
  文學在崩壞世代的存在意義是什麼?大概是個問出口就已猜想到答案的問題,回答若非過分羞赧自卑,便是有之乎也者的華麗膨脹感。
Thumbnail
第十九話 Behind the Love 人,為什麼會感到內疚? 內疚真的是一種感覺嗎? 內疚,與喜怒哀樂最大的分別,是並非由外來剌激所產生的感觀,而是出於內心的糾結,對自己的行為後果逃避的一種自責,自虐。說得明確一點,是對自己的一種懲罰。 明明可以去面對,彌補,卻沒有勇氣。害怕被原諒,還是根本不想
Thumbnail
第十九話 Behind the Love 人,為什麼會感到內疚? 內疚真的是一種感覺嗎? 內疚,與喜怒哀樂最大的分別,是並非由外來剌激所產生的感觀,而是出於內心的糾結,對自己的行為後果逃避的一種自責,自虐。說得明確一點,是對自己的一種懲罰。 明明可以去面對,彌補,卻沒有勇氣。害怕被原諒,還是根本不想
Thumbnail
前幾週朋友盧白白在社群群組中昭告:「我要去自殺了,謝謝大家一路以來的陪伴。」在那一天,朋友圈裡就好像炸了鍋一般,不想要他就這樣離開世界的我自私的報了警。
Thumbnail
前幾週朋友盧白白在社群群組中昭告:「我要去自殺了,謝謝大家一路以來的陪伴。」在那一天,朋友圈裡就好像炸了鍋一般,不想要他就這樣離開世界的我自私的報了警。
Thumbnail
罪惡感,往往伴隨自責、後悔、內疚、擔憂或焦慮,一團情緒糾結著,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 彷彿背負沉重罪責的囚犯,扛得很累也難以擺脫,陷入無止盡的循環,感覺永遠沒有做好的一天... 親愛的,不如我們,來試著認識罪惡感,聽聽它想說什麼,搞不好有機會當朋友
Thumbnail
罪惡感,往往伴隨自責、後悔、內疚、擔憂或焦慮,一團情緒糾結著,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 彷彿背負沉重罪責的囚犯,扛得很累也難以擺脫,陷入無止盡的循環,感覺永遠沒有做好的一天... 親愛的,不如我們,來試著認識罪惡感,聽聽它想說什麼,搞不好有機會當朋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