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疚、罪惡感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種因為對自己過去所做或是沒做的行為感到懊惱後悔的沉重枷鎖。是的,罪惡感是一種枷鎖般的感受,它會讓我們在「此時什麼都不做」、或是走上自我毀滅的方式以懲罰自己。
內疚、罪惡感示意圖(個人觀點)
有些人會反向大肆攻擊他人、刻意將自己孤立,使自己沉淪並且讓旁人無法提供協助;有些人則會因為內疚而做很多友善他人的舉動,不斷給予、讓他人對自己予取予求,使用類似社會服務的方式抵銷心中的罪責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採取善行是好事,但以內疚為驅動力還是無法停止憂鬱,而且通常這種善行會非常極端並且對自己造成損害)。
l 常見相關句型:都是我的錯、我不該、早知道、我不值得、我想消失、我沒有資格。
l 主軸想法:採取那樣行動的人不應該是我,我想刪掉。
l 常見伴隨感受:愧疚、羞恥、生氣、忿忿不平、無能為力、憂鬱、退縮、無價值、不安。
l 這個感受想告訴在地球的你:
內疚意味著「對某件事感到自己有責任,然後你自我評價這項行動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標準」,因此當你感到內疚象徵著幾件事:
第一,你擁有回頭整理經驗並分析的能力;第二,你擁有「自己能負責」、「自己能夠解決問題」、「自己有影響力」的自信;第三,你擁有一個道德標準;第四,你擁有精進自我、看到不足點的觀察力;第五,你擁有給世界帶來美好的嚮往。內疚感、罪惡感,主要只是讓我們知道可以往哪個方向去改善,知道以後就可以往下一步走。內疚感像是懸崖勒馬,只是避免我們在自己的道德標準上持續失足,但若深深陷入罪惡感中,一味的責備自己、不斷向他人證明自己不可能走錯路,就反而像是不斷在原地勒著馬發脾氣,失去內疚原有的功能了。
l 可以採取的行動:
  • 正視內疚感以尋找自己感到需要負責的來源。
    請檢視你對那些事情感到難受、哪個部分讓你因為罪惡感而對他人採取攻擊或是吸引他人攻擊你。請找到那個讓你感到自己需要被懲罰的原因,修正它或者讓自己看見這個事件已經結束。
  • 向內疚的對象表達歉意。
    不一定要實際面對面說出,你也可以使用寫信的方式,寄出與否沒有關係,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一件事情的完成。「道歉的步驟」提供我們一個重新整理、審視並且放下的機會。(這個步驟有時能讓我們發現,原來自己感到抱歉的並不是對方,而是做出那個行動的自己)。
  • 審視自己過度的想法。
    通常持續太久、已形成習慣的內疚感會帶有一些過度負責、不合理的地方。可以的話,與一些比較不帶評判性的朋友聊聊。讓他們作為你的鏡子,平鋪直敘的反映你想法中不夠理性的地方。(雖然你最終能自己發現,不過請讓我留下一點提示:人有先天限制、人有能力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你有進步的空間)。
  • 接受結果。
    陷於內疚的人時間時常無法前進。「我接受我的決定導致的結果」,我們需要認知到事件已發展到後面的情況,才有辦法再往下一步前進。有時需要去走過【悲傷/失落五階段】。
l 來自宇宙的訊息:
親愛的朋友,內疚其實並不屬於我們一開始為了保衛身體所設定的情緒,因此這個情緒比起完成你的任務,更多的是與你的靈魂晉級有更多的相關。這是在「靈魂知道自己完美」與「在生活中與他人互動不如所願的心碎」的矛盾形成了「都是我控制不了一切」的奇怪連結。我之所以使用「晉級」這個描述,是因為要從「本來以為是對的」的價值觀中,找到細微能增強的地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這些小細節卻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你會發現你的不足,並非你的缺點很多,而是因為你有能力發現這表示你有了一個機會選擇不同的行動,走上不同的路,而無論你選擇了什麼行動,對於當時做那個選擇的你就是你當下所考慮的最適當的決定了,別將罪惡感作為恐懼未來的藉口,那太浪費了!
內疚是後來有其他眼界的你回頭審視才感覺到的錯誤,將目光轉回當下,之後採取其他行動就好。做了感到不滿意的選擇,那麼改就好了!你也不需要說服我們你是個不會犯錯的人,對我們來說,對錯並不重要,對與錯也是屬於地球的概念。過去的錯誤是中性的,作為絆腳石或墊腳石則由你決定
回到初心來看,你本來就不是為了控制一切來到地球的,如果需要能夠控制一切的那位,我們一開始就會讓你有更顯而易見的、更呼風喚雨的能力,而事實上,我們讓每個夥伴們進入了限制很多、很虛弱的人體裡,你的靈魂本來就很完美,不會因為你的身體做了什麼或做不到什麼而遮蔽光芒。
18會員
73內容數
就算在人生的路上, 所有人都徬徨漂泊,但只要互相分享自己走過的那部分旅途, 我們就可以慢慢完整地圖。 那麼,就不會怕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漂泊者廣場 的其他內容
在正文之前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迷惘(茫然)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孤單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耐煩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恐懼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匱乏感的意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2024年)從2014年起,自己對於市售防曬產品的效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當時候發現不少產品的防曬係數其實標示是有問題的,像是原本應該是人體測試的SPF與PA數值,實際上沒有做,只用機器測試的數據來充當,但這兩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防曬係數其實有強度、廣度與平均度三個面向需要一起判斷,但多數廠商並沒有完整標示
Thumbnail
avatar
邱品齊皮膚科醫師
2023-04-27
直面內心的罪惡:通往救贖之路的心理探索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Thumbnail
avatar
高浩容
2024-06-14
早起日記_D28_把最煩的事做完就不再內耗了今天也是很冷(8度C),來到MD寫作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趣事,熱心的遊民幫忙提供電源,歷經一番煩惱,最終進行了日本旅行的規劃,只做任務的1%,但每天持之以恆,就能完成大事。
Thumbnail
avatar
Hitomi
2024-01-23
內疚或引人痛苦、我都不想選、我要選擇:愛與和平、平等與自由內疚或引人痛苦、我都不想選、我要選擇:愛與和平、平等與自由
avatar
知識如金
2023-11-19
書本|《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決定誰能住進你心裡,就能形塑你最想要的人生樣貌》我們選擇和什麼樣的人相處,都是一種在逐步形塑我們的人生樣貌的過程,「關係存摺」的品質都會照著我們經營的方式去維持,當然也要定期清理「人物清單」,才能夠有新的空間讓自己想要的人住進心裡來,了解到在各種關係之中設立界線的重要。循著這本書裡的步驟與觀念的建立,逐步打造出自己待著也覺得舒服的空間
Thumbnail
avatar
文字避風港
2023-07-11
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決定誰能住進你心裡,就能形塑你最想要的人生樣貌曾經聽過有人把「打開一本書」形容為走進一個人的房間,亦曾閱讀過鄧九雲的《女兒房》散文把房子形容為生活的容器,在房子的各處住著生命中不同的人物,而《如果內心是一個房間》的概念則類似如此,只是作者設定的遊戲規則是這個房間「只進不出」,也就是說一旦進入我們內心的房間,就勢必要好好安排他們的所處位置,否則容
Thumbnail
avatar
射手媽咪婷婷
2023-07-08
ESG企業永續經營|全球第一個最廣泛使用的GRI永續經營標準內容一大堆,認真看完你就輸了!MAT美特行銷告訴你怎麼看|什麼是GRI準則? GRI其實是個國際性的組織,1997年開始就率先發佈永續發展報告的揭露架構,希望能夠協助企業和政府更有效地了解和傳達有關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以及解決方法。 2016年推出了永續性報導準則,致力於協助企業和組織建立更為透明和負責任的經營方式
Thumbnail
avatar
陳萱羚
2023-04-10
內疚........週五晚上要測機,不會待會打電話來煩我吧?
Thumbnail
avatar
老李.你今天都在幹嘛?
2022-06-25
劇評~《社內相親》~橋不怕舊,最緊要受創作界有條金科玉律,「橋不怕舊,最重要受」。舊酒新瓶,舊酒如何留住觀眾,就要看新瓶的吸引力。Netflix熱話韓劇《社內相親》,故事橋段接近100%似曾相識,相親替身、合約情侶、雙重身分、霸氣總裁愛上小職員與長輩反對...,沒有一樣不是舊得不能再舊的戲碼,《社內相親》卻以劇情的新穎舖排盡吸觀眾眼球,
Thumbnail
avatar
無言有感
2022-04-25
內搭可以選擇紅色的毛衣,也可以選擇褐色的毛衣,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就可以內搭可以選擇紅色的毛衣,也可以選擇褐色的毛衣,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就可以。而對於褲子來說,很多朋友或許會選擇一條西裝褲,因為西裝面料的褲子會特別的話,穿在身上也很舒適。其實除了西裝褲子,大家也可以穿一件針織裙或者是白色的煙管褲,和這種顏色比較暗的小西裝還是非常搭的。 裙裝的款式風格
Thumbnail
avatar
張壹語
2022-02-22
如果有人想要讓你產生罪惡感或感到內疚時,該怎麼辦?你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不被引發內疚或罪惡感呢? 罪惡感/內疚是一種你做了不該做或想了不該想的事情之後所衍生出的感覺,也是一種改進的動力。針對那些讓你產生罪惡感的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通常都是無法滿足他們的。他們通常也很痛苦,即使他們不承認,背後往往隱藏著其他更脆弱的情緒。
Thumbnail
avatar
心理學一點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