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過年的家族書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半年來,我開始認識家附近的土地公。比起自己家附近、以前阿公也會拜的土地公,我跟伴侶家樓下的土地公比較熟,他是頭身比一比三的土地公,閉著的眼睛帶笑意,看起來非常友善。有次在土地公廟前差點滑倒,好險自己突然踩穩,我想像是土地公在那瞬間張開雙眼,用手揮出法力穩住我(畫面詳見戲說臺灣)。家附近的土地公頭身比像人一樣,表情嚴肅莊重,我還未能靠近。不同土地公的形象像不同的父親形象,溫柔地接住你的、堅定原則讓人安心的。

這個寒假一直在做的功課是思考自己是誰、我如何變成現在的自己。返鄉過年是非常適合的時機。我看見父執輩的親戚們,想著不同的家庭就會長出很不一樣的人,我們都在拾取自己原先沒有的特質,往更完整的樣子前進。
這次看見一個小學的表弟,從我因他而起的情緒與想法中,看見我在他身上投射的自己,那是我內心匱乏的一塊,但是他確確實實地擁有,然後看到《情緒陰影》書上寫的練習,感到缺乏的,我們能不能自己給予自己?當然可以,於是我採取了行動,結果是我感覺到融入與開心。
《通靈之戰》第15季我很喜歡的一位女巫塔季揚娜曾說「生活中到處都是訊息」,她想表達每個人都有超能力,只是我們能不能正確地解讀身邊的訊息。我好像突然懂了這句話。

過年最好玩的時候大概是賭博,而且這次還教小朋友玩。我在理解了自己之後,逐漸看見小孩真實的模樣,我看見一個很有趣的小孩,除了數學以外(這樣美化賭博XD),也學習失敗與勝利。賭好像存在於我們整個大家庭的基因裡,喝醉的姑婆回家前也堅持要玩幾把,甚至不惜向妹妹嗆聲說她「怕輸」。這樣的場面荒謬又好笑,我很喜歡這種氣氛。平常是堅強的女性長輩,喝到不好走路、罵髒話拍桌子,最後卻還一個個擁抱我們後才回家。

今年我又思考到菸和酒是如何根深柢固地依附在男性長輩的生命中。菸與酒夾帶的標籤,能讓一個人立刻被汙名,但是這些長輩,同時存在著善良到發光的那一面,我也都看在眼裡了。今天路過喝了酒的路人在擁抱,我看見他們可能是別人可愛的長輩。我們都是海洋,雖然彼此乍看像一道道分離的浪,但其實人都一樣,擁有不同程度的善良與不善良。

回家前,父親與舅公走出門目送我們,我想到從前坐在車子裡離開,透過車玻璃看見奶奶的身影越來越小。原來即便奶奶離開了,家族的根也不會這樣就斷。回家了,我感覺自己是從一個家到了另一個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四大主題 : 東南亞移民工在臺灣的生活、馬祖西莒打工換宿小故事、讀書分享、設計最適合自己的職涯的實驗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後來反思道,我的問話方式本來就是以臺灣人、甚至比較菁英的角度出發,詢問了「法律面」的問題(因為我想到這與政府對移工的最低基本薪資保障有關),然而對移工來說,加薪可能只是需要雇主的行動,與法律無涉。
 這個寒假有很多很棒的第一次體驗,某個星期天,一年沒見的朋友開著載他朋友來接我,我們要去中山北路的菲律賓街和北車北平西路的印尼街逛逛吃飯,接著去他的朋友家錄Podcast。 朋友和我的新朋友的節目是【城市駐言】,用聊天的方式講述各自對城市不同角落的記憶。 而我要講的是移工的主題。
沒有阿媽的阿媽家,從前我們在二三樓不需要穿拖鞋,這次回去才走一趟,腳底就蒙了厚厚的灰。這個家是由阿媽傳給姑姑的家庭理髮店,姑姑每天通勤來到這裡上下班。沒有阿媽的阿媽家,什麼都沒有少,情感上卻空了好大一塊。
距離這趟旅行快要滿一年了,菲律賓的疫情仍然嚴重,而我延遲許久沒有補上去的宿霧旅行日記依舊空著一大片。再提筆寫都不能完整撈回記憶,但是一次書寫或發布文章都能多找回一些些片段。這篇文章是簡單的觀察記錄。
2019年十月參加了萬華區的社會議題團體的集合 [窮學盟] 的活動【團結之夜】,召集多位寫手,用訪談的方式為街賣者新巨輪、照顧精神病患者的活泉之家、街友大哥大姐等等, 說出他們的聲音、寫他們的故事。 而我則是採訪新巨輪的羅大哥,寫下這篇文章。
 暑假看了經典香港電影【甜蜜蜜】黎明可愛地像個小孩,對香港的一切都好奇 ; 張曼玉成熟穩重,疲倦也不想流露。他們的生命在香港交會,但是黎明無法提供安全感和未來,於是漸行漸遠 ; 然而兩人卻在多年後,從國內的移工,成為了跨國移工,在香港之後的下一個圓夢地—美國,重新相遇...
我後來反思道,我的問話方式本來就是以臺灣人、甚至比較菁英的角度出發,詢問了「法律面」的問題(因為我想到這與政府對移工的最低基本薪資保障有關),然而對移工來說,加薪可能只是需要雇主的行動,與法律無涉。
 這個寒假有很多很棒的第一次體驗,某個星期天,一年沒見的朋友開著載他朋友來接我,我們要去中山北路的菲律賓街和北車北平西路的印尼街逛逛吃飯,接著去他的朋友家錄Podcast。 朋友和我的新朋友的節目是【城市駐言】,用聊天的方式講述各自對城市不同角落的記憶。 而我要講的是移工的主題。
沒有阿媽的阿媽家,從前我們在二三樓不需要穿拖鞋,這次回去才走一趟,腳底就蒙了厚厚的灰。這個家是由阿媽傳給姑姑的家庭理髮店,姑姑每天通勤來到這裡上下班。沒有阿媽的阿媽家,什麼都沒有少,情感上卻空了好大一塊。
距離這趟旅行快要滿一年了,菲律賓的疫情仍然嚴重,而我延遲許久沒有補上去的宿霧旅行日記依舊空著一大片。再提筆寫都不能完整撈回記憶,但是一次書寫或發布文章都能多找回一些些片段。這篇文章是簡單的觀察記錄。
2019年十月參加了萬華區的社會議題團體的集合 [窮學盟] 的活動【團結之夜】,召集多位寫手,用訪談的方式為街賣者新巨輪、照顧精神病患者的活泉之家、街友大哥大姐等等, 說出他們的聲音、寫他們的故事。 而我則是採訪新巨輪的羅大哥,寫下這篇文章。
 暑假看了經典香港電影【甜蜜蜜】黎明可愛地像個小孩,對香港的一切都好奇 ; 張曼玉成熟穩重,疲倦也不想流露。他們的生命在香港交會,但是黎明無法提供安全感和未來,於是漸行漸遠 ; 然而兩人卻在多年後,從國內的移工,成為了跨國移工,在香港之後的下一個圓夢地—美國,重新相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舅公的相聚。同時也談及了對於傳承和自然共生的深刻理解。探訪親人以及對親情思念的內容,堅持人們更多的時間轉移到握手間的暖意,表達作者對於親人的回憶與感情。筆者認為旅行對於自己而言,不只是去看看不同生活方式,體驗不一樣的人文風景,而是去找尋自己。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回到小時候的地方,父母不在了,現在是自己另外的家,雖然是個好地方,但人際關係還是拿捏的不好。首先就是稱呼,誰是誰,誰是某某伯叔嬸,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就得報上老爸媽的名字。這種情況,真的很難熱絡起來,還好有幾個好鄰居,明明年紀與我們相差不遠,卻是輩份差一大截,雖然知道是怎麽叫才有禮貌,才不會被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與家人聊到小時候的過年儀式之一,必須搭長途客運到台北向一位將軍爺爺拜年。小時候的印象已經不甚清晰,記得父母會讓我們穿上新衣,小小鄉巴佬搭車必吐。到了爺爺家,都會喝一碗甜甜的蓮子銀耳湯,拿紅包。弟弟記得奶奶帶我們去吃當時美國進口的冰淇淋,這點我卻沒有印象。 這位爺爺其實是把未成年的爸爸
我舅父也跟你舅父差不多,所以現在我阿媽已經跟舅父那邊斷絕關係。 其實我的舅父不是親生的,是一個親戚的小孩,我老母也常常很在意舅父不是他的親阿哥。然後聽我媽說我舅父從大陸來到香港之後就很沒有出色,整天在賭錢,輸錢就回家把所有東西翻來覆去,把阿婆的saving偷了再去賭,我阿媽說她青少年的時候常常活在
今天,一個偷懶天,用罄阿媽帶來的喪假,沒想到迎來另一噩耗。 二叔,離去! 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二叔這人,從晚輩的角度看來,他是一個最像阿公,活得相當跳tone的長輩。他不似他大哥(我父親)公務員般的規矩,抽菸喝酒打牌混水摸魚樣樣行,也不似三叔的謹慎仔細,但有他的場合,就顯得相當歡樂。 每次回番路
我升大一那年(2003)父親去大陸發展事業,同年,照顧我長大成人的奶奶病逝,之後的過年父親也留在大陸,從不曾回台灣團圓。 外公知道我的處境,每年除夕都命我回三重菜寮外公家吃團圓飯,算一算自2004年至2023年,我也在外公家渡過至少十八、十九次除夕了。 每年過年,看著身旁的好友返鄉和家人
Thumbnail
久違的表哥來到家中,進門一句「阿姑姑好無?」, 瞬間勾起幼年時的回憶。 「阿姑姑」是在外婆家常聽到對老媽的稱呼,表哥是舅舅的兒子,雖然他說從小看著我長大,但我對這個表哥印象稀微,不過他早逝的爸爸我倒是留有深刻的印象。溫柔的舅舅對小孩極好,他一家彼時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就是傳統的大家庭。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舅公的相聚。同時也談及了對於傳承和自然共生的深刻理解。探訪親人以及對親情思念的內容,堅持人們更多的時間轉移到握手間的暖意,表達作者對於親人的回憶與感情。筆者認為旅行對於自己而言,不只是去看看不同生活方式,體驗不一樣的人文風景,而是去找尋自己。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回到小時候的地方,父母不在了,現在是自己另外的家,雖然是個好地方,但人際關係還是拿捏的不好。首先就是稱呼,誰是誰,誰是某某伯叔嬸,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就得報上老爸媽的名字。這種情況,真的很難熱絡起來,還好有幾個好鄰居,明明年紀與我們相差不遠,卻是輩份差一大截,雖然知道是怎麽叫才有禮貌,才不會被
Thumbnail
二   對於父親,我是陌生的,因為生為幼子,童年時期幾乎都是繞著母親轉。真正有意識到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男人,是在我小學時代。原來在他落魄的當口,他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我跟他的接觸也慢慢地頻繁。可是,這樣一位父親,仍然對我不多聞問。有時候,我會跟母兄抱怨父親好像不怎麼關心我,反而把他的專注力傾注
Thumbnail
今年過年期間,與家人聊到小時候的過年儀式之一,必須搭長途客運到台北向一位將軍爺爺拜年。小時候的印象已經不甚清晰,記得父母會讓我們穿上新衣,小小鄉巴佬搭車必吐。到了爺爺家,都會喝一碗甜甜的蓮子銀耳湯,拿紅包。弟弟記得奶奶帶我們去吃當時美國進口的冰淇淋,這點我卻沒有印象。 這位爺爺其實是把未成年的爸爸
我舅父也跟你舅父差不多,所以現在我阿媽已經跟舅父那邊斷絕關係。 其實我的舅父不是親生的,是一個親戚的小孩,我老母也常常很在意舅父不是他的親阿哥。然後聽我媽說我舅父從大陸來到香港之後就很沒有出色,整天在賭錢,輸錢就回家把所有東西翻來覆去,把阿婆的saving偷了再去賭,我阿媽說她青少年的時候常常活在
今天,一個偷懶天,用罄阿媽帶來的喪假,沒想到迎來另一噩耗。 二叔,離去! 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二叔這人,從晚輩的角度看來,他是一個最像阿公,活得相當跳tone的長輩。他不似他大哥(我父親)公務員般的規矩,抽菸喝酒打牌混水摸魚樣樣行,也不似三叔的謹慎仔細,但有他的場合,就顯得相當歡樂。 每次回番路
我升大一那年(2003)父親去大陸發展事業,同年,照顧我長大成人的奶奶病逝,之後的過年父親也留在大陸,從不曾回台灣團圓。 外公知道我的處境,每年除夕都命我回三重菜寮外公家吃團圓飯,算一算自2004年至2023年,我也在外公家渡過至少十八、十九次除夕了。 每年過年,看著身旁的好友返鄉和家人
Thumbnail
久違的表哥來到家中,進門一句「阿姑姑好無?」, 瞬間勾起幼年時的回憶。 「阿姑姑」是在外婆家常聽到對老媽的稱呼,表哥是舅舅的兒子,雖然他說從小看著我長大,但我對這個表哥印象稀微,不過他早逝的爸爸我倒是留有深刻的印象。溫柔的舅舅對小孩極好,他一家彼時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就是傳統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