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榕樹〉:直面存在本身的恐怖

2022/02/2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七等生有不少作品取材自個人生命經驗,如〈父親之死〉、〈削廋的靈魂〉(曾改名為〈跳出學園的圍牆〉)、〈大榕樹〉、〈復職〉和〈散步去黑橋〉等。這次讀的便是其中一九七六年的作品〈大榕樹〉,是《沙河悲歌》一書裡我最喜歡的一部,尤其著迷整體的陰森氛圍、令人屏息的緊張刺激,以及快步前進的韻律感。
本文主要由「故事概要」、「生命體悟」和「恐怖元素」三部分構成,企圖在梳理並分析文本後,進一步說明使我印象深刻之處。
《沙河悲歌》書封(二〇二〇年印刻版),封面為七等生油畫〈沙地上〉(1992)。
來源:momo購物網

相關介紹:聯合新聞網

一、故事概要

故事主要圍繞在家境清寒的主角與母親一同在夜裡到鄰村去換病雞的過程。暗夜裡,主角與母親步在碎石路上,面對狗吠、行經神秘的小廟祠和一排陰森的林投樹,再頂著冷風,走上象徵「曖昧、短暫、過渡」的黑橋。之後,兩人諦聽草叢暗處窣窣的響動,一同面對對未知的恐懼。步上坡頂,兩人直面附有鄉野怪傳的大榕樹並成功避開樹下的白色形影,換雞隻返家時,並行迎接清晨的明亮。
在故事主線上,來回穿插主角對過去的追憶,像是父親逝世前的家況、母親如何受辱並辛勞持家、自身對繪畫的喜愛和天賦,以及目睹鯊魚解剖後的不忍並拒絕吃肉。種種描述,看來更像是七等生在當前寫作時對過去經歷的再詮釋,有與過去和解的意味。那些在當時以為會漫長恆久的憂鬱,如今看來只是一條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黑橋,一段不可避的,曖昧和短暫的過渡時刻。
橋下一片灰暗猶似步履深淵;橋面堅硬灰潔似在雲冰上上橫渡。舉目所望像一張輕描在粗糙的褐色紙面上的鉛筆畫。除非親身走過,難以瞭解如此景緻所含蘊的意義;它似是時光中的一段曖昧的短暫時辰,但那時感覺將會漫長恆久;像似時代變更中的過渡日子,我心中常常感覺和充滿說不出的沉悶和憂鬱。(158)

二、生命體悟

明顯地在創作上,七等生企圖通過「接受吃肉」,帶出「換雞事件」在生命及故事整體上的獨特意義。七等生側重描寫主角在漫漫長路上的感官感受、所思所想以及具體行動,使這前行的「路」被賦予很強的宗教性,頗有「道」的意味。而主角從「發覺自身孤伶的存在」到「與他者(母親)並行邁進」,這樣的轉變,很有七等生的風格,或者毋寧說這樣的個人與群體觀,是七等生書寫的核心,是他的終極關懷、他的生命體悟。其實,在許多作品裡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先前討論過的所有作品,基本上皆可收束在這主題之下(詳見筆者其他文章:〈我愛黑眼珠〉〈結婚〉〈僵局〉〈跳遠選手退休了〉〈余索式怪誕〉),至於七等生本人是否確有此意,會不會是讀者誤讀了呢?透過七等生訪談、作品序和後記來看,他對此的確有很強的關懷,並藉由寫作發揮出來,或者說,這就是他寫作的目的。(註2)
〈大榕樹〉的結構,以及作者安置好要讓讀者讀出整體意義的線索並不難掌握,面對當前處境的主角反覆回溯過去,釐清導致現在自己的原因的同時,也向讀者說明了來龍去脈,為整個故事增添立體感。如七等生在第一部分中透過晚飯勾勒出的家庭與經濟狀況,再說明母親的辛苦生意、回憶父親的不得志。或許是因為貧困,主角在陰鬱氛圍壟罩下看什麼都呈現為沒有生機的灰調。
我疑惑著為什麼一切都呈現沒有生氣的灰調,無論是樹、泥土、石頭、房舍,甚至天上的月亮和星子亦是白而灰。當所有的事物的層面是灰色的,那麼所有事物的形態可能是可怖的。(158)
我們不再相挽著手臂,卻並排同速地走著。讓人深省潛思的大地景象,一定是屬於成人的,屬於母親,與他們的生活相符諧調。不僅是如此,那時它亦屬於我,屬於萬萬千千的兒童。母親的憂鬱造成我的憂鬱,她沉默不語。(158)
顯然,主角因為這場換雞事件而轉變,迎來明亮的陽光,與之前灰暗的夜形成強烈對比。文中描述到:
這樣的世界使我覺得有一種驕傲:那是和母親走在一起所具有的同命意義;不但意味著我依賴著她,亦喚起我與她同時邁進的責任和義務。(158)
我幾乎為這件事在心裡永遠懷著一份喜悅,它在我童年的生活中是個永不會從心裡磨滅掉的象徵。就像我們曾經面對而且終於度過去的那段受侮和辛勞的日子。時代終於改變了,就像翌日清晨從農家轉回來時迎著明亮的陽光;與其說為交通的需要,無寧說是心靈的解放,它被挖倒和鏟除了。(161)
由此「換雞事件」在七等生整體生命中,具有「轉折」及「過渡」到光明的意義,而具體落實在生活中的改變,便是「敢吃肉」、敢面對具體生活中的陰暗面。陰暗面非負面之意,就七等生看來,每件事物皆具其光與暗的面向,就像是月亮有陰暗面那樣,人的生活也有,否定它的話,生活便是悲慘的。
白晝與黑夜的交替使宇宙顯示著它真實的立體的面目,使大地在不斷的時辰中劃分出呈現與隱沒,活躍與休息的光和暗。(157)

三、恐怖元素

故事裡有幾項恐怖元素讓我頗為著迷,大致可分為三:蛇與樹、人與鬼、黑暗與死亡。蛇與樹的窣窣聲,如魔鬼Gorgon成長之聲,已為典型的恐懼的擬聲詞,加上聲音來自於暗處,更顯無可防備。而在陰森樹下的鬼影,來自於我們對尋常人類應有樣貌的扭曲和形變,在恐怖谷理論中,我們通常對接近自身又不自然的人類表情最感恐怖,而在故事中樹與鬼影一同出現,達到恐怖高潮。
那時我們步上坡頂之後,前面視野展現著一個寧靜得令人窒息而要發出驚呼的景象,距離百公尺遠,一棵巨大無比的榕樹,形象怪異的枝葉以覆蓋和攫取之姿垂俯著道路。在那灰灰朦朦的景緻裡,它獨有著濃黑的色彩;在那屏息的塵及沉寂的大地上,它卻具有欲欲活躍的顫動,在那無聲的空間,由它傳來淒淒的悲吟,混合著怪異而冷酷的笑語。我似乎看到在它的濃蔭下浮升著一個白色的形體,帶著報復的眼光等在那裡,凝視著我們走近。(160)
至於黑暗,呈現出來的是未知,我們很自然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而同時,亦感到自身的孤零存在。由此而生的無助感,可以說是直面自身存在的證明。試想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中,若聽到窣窣聲響會有多麼恐怖,我們不知道是什麼發出聲音,是蛇嗎?會攻擊我嗎?牠在哪?又該如何防備牠呢?
夜幕像是一件巨大無邊而浮厚的無形衣裳裹著我顫抖的身軀。(153)
冰涼而新鮮的空氣在街道流竄著,一隻白狗從街頭看見我們急速地奔過來,停在數十尺外對我們吠號幾聲。尖銳的石頭和瓦礫刺痛著我的腳底,我第一次特別敏感地像似置身於奇異的地域。朦朧沉寂的夜景使我感覺我們的孤伶的存在。(156)
然而在直面自身存在的危機後,主角卻如獲新生,得以聚焦當前與未來,得以斷然走過那些早已不存在的過去。
不要去注視,他是不存在的,只管低頭行走;走過去後聽到背後有什麼聲音,不要回頭看,繼續著走。(160)

結語

七等生的小說通常帶有存在主義的味道,而由恐怖出發延伸探討存在,算是其所有作品裡較為少見的,讀起來很新鮮。在故事編排上結構完整,種種回憶和思索皆能指向最後的整體意義,讀完後的完整感讓我很滿足。
或許,我們亦能說七等生有意藉「因恐怖而發現自身存在」來呈現「存在本身的恐怖」。面對這樣與自身形影不離的恐怖和陰暗面(準確來說,恐怖和陰暗面是構成存在整體的部分環節)我們該如何勇敢呢?就小說看來,七等生給出的回應是「與他者並行邁進」,因為這乃是不得不於群體中前行的個人責任和義務。

註記
1、七等生原著之引用,一律參印刻版全集(2020)。
2、這部分的整理與討論,將放在專題裡的「作家觀點」分頁中。
後記
1、最近又讀了一兩篇七等生的短篇小說,愈讀愈沒勁,也寫不出東西(最近這一兩篇自覺在質上不如以往),考慮暫時不寫小說分析了,轉寫「作家觀點」。思考不再那麼感興趣的原因,一來可能是因為漸對故事一貫的氛圍和技巧感到乏味,二來可能是自身心境和生活狀況的改變,不再能靜下來好好讀書(習慣睡前讀書,但往往很睏,無法好好咀嚼字句)。或許是時候讀洛夫了,在睡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會員
39內容數
文學作品分析、童化故事創作及個人生活雜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