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是圈內名詞?還是標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很不愛做entry level(給剛進入圈子啥也不知道的等級)的名詞解釋,讓我覺得很像是國小背單字一樣,給一個詞或字,然後你要把課本上的解釋一字不差地背下來,如果在考試的時候能完整地寫出來,你就是100分的優等生,如果你還能熟記到教同學懂,你就可以當小老師。
確實這也是我們華人習以為常的學習模式:了解定義、背誦、套用。在進入新的領域時,先知道什麼是什麼,然後才能看看自己符合哪一塊,然後給自己分類加標籤,方便自己跟別人交流時,快速地知道對方和自己大概是哪個區塊的類型。
可是當我得知有「新人」的探索期長達數年時,我反過來思考,許多資深同好,不也是還在探索自身的樣貌和興趣?為什麼要急著給自己標籤才能方便融入社群裡?很多時候這些名詞解釋、定義、標籤,不能夠100%地解釋自己,只能東抓一點、西減一塊拼拼湊湊起一個不完整的自己……我覺得原本這些名詞解釋妨礙到別人認識我了,只能變成標籤一張張貼在我身上,「你不是XX嗎?那你應該會XX或喜歡XX囉!」這些名詞解釋真的很礙事!根本刻板印象的製造源頭。
我也曾經看過其他同好在群裡替人解釋名詞,先不論解釋的對或錯,我就想,背完字典裡的每一個解釋,就能都懂了嗎?(小時候曾經背過國語字典的舉一下手嘿~~)想想這情況比較像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樂於當小老師、一個懶得孤狗。
最終你要去體驗生活,你還是得靠自己去實行,而不是字典定義。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同好的水平程度分等級,最開始的就是啥也不會、啥也不知道的新手,從認識名詞開始;再來就是知道這些名詞定義,有一些實踐經驗的人;第三級呢,就是能把這些什麼是什麼融會貫通,還能教別人的人;第四個,隨著經驗增加、看得多了、探索廣泛了,不再拘泥於名詞解釋,而是回過頭來破除這些標籤和框架。
……我覺得把同好分級是很爛的一件事,但這個說法確實展現了某種學習的進程,只要你繼續走下去,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SP新手需要知道什麼?我該怎麼開始?我該準備什麼?我該怎麼邀請別人跟我打屁股?怎樣不要傷害別人?如何不要被別人傷害?…各種疑難雜症、月經題,給你一次完整解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從小對各種東西感興趣, 但上手後又很快放在旁邊生灰,造就了學東西很快,但都略懂皮毛的尷尬情況。好像到現在的人生中,努力為自己的目標學習的時候不多。 以學習英文來說, 一直以來只是覺得夠用就好,還以為在學校的成績比人家高一點就滿足了,殊不知在準備新加坡護理師面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這篇來經驗分享,筆者怎樣將之分類,並逐漸融入的過程。首先,當然要曉得自己在讀什麼書,購買的時候都可以先確認,是屬於百科、導讀、科普、專業等等不同層次。像筆者自己出過的兩本《阿共打來怎麼辦》,依照分類屬於科普(軍普),絕不能真的以為你讀完就有專業能力,這本書非但不是專業導讀的層次,連當軍事百科都不行。
Thumbnail
個體人們,在求學時代通常很容易被發現:他們是班上的那個喜歡讀字典的怪咖、不喜歡溫習功課整天往熱音社跑的學長、或是打開他們的課本發現上面都沒畫重點、卻通通都是插畫的同學。在求學時代,這些個體人同學們的獨特之處往往被學校和同儕所接受,甚至受到熱烈歡迎...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Thumbnail
[一板一眼]、[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見風轉舵],對你而言,是好還是不好的形容詞? 我們對字句都會有既定的解釋,這些字出現在腦海時, 你自動會把它分類[好壞]、[褒貶],然後因此做出反應。 通常被標籤了你不喜歡的形容詞,負面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常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筆者一開始就提到,扣掉專業書刊,一般書籍有科普、導讀、百科幾種類,大致上可以解釋為,「對一般人的興趣啟發」、「引導一般人進入這門專業」、「知識的一般性介紹」。各位有沒發現,其實很少有書是表明自己是導讀書、科普書的?多數作者寫書時,不會想那麼多,大致上只會區分專業程度,以及受眾的程度。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我承認自己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從小對各種東西感興趣, 但上手後又很快放在旁邊生灰,造就了學東西很快,但都略懂皮毛的尷尬情況。好像到現在的人生中,努力為自己的目標學習的時候不多。 以學習英文來說, 一直以來只是覺得夠用就好,還以為在學校的成績比人家高一點就滿足了,殊不知在準備新加坡護理師面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這篇來經驗分享,筆者怎樣將之分類,並逐漸融入的過程。首先,當然要曉得自己在讀什麼書,購買的時候都可以先確認,是屬於百科、導讀、科普、專業等等不同層次。像筆者自己出過的兩本《阿共打來怎麼辦》,依照分類屬於科普(軍普),絕不能真的以為你讀完就有專業能力,這本書非但不是專業導讀的層次,連當軍事百科都不行。
Thumbnail
個體人們,在求學時代通常很容易被發現:他們是班上的那個喜歡讀字典的怪咖、不喜歡溫習功課整天往熱音社跑的學長、或是打開他們的課本發現上面都沒畫重點、卻通通都是插畫的同學。在求學時代,這些個體人同學們的獨特之處往往被學校和同儕所接受,甚至受到熱烈歡迎...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Thumbnail
[一板一眼]、[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見風轉舵],對你而言,是好還是不好的形容詞? 我們對字句都會有既定的解釋,這些字出現在腦海時, 你自動會把它分類[好壞]、[褒貶],然後因此做出反應。 通常被標籤了你不喜歡的形容詞,負面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