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被世人遺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老子講「死而不亡者壽」,說的好像是不世出的聖人,境界奇高。傳統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也像樹起只許仰望的豐碑,出奇偉大。總而言之,我們這些凡人就只有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分。皮克斯出品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卻採用墨西哥的傳說,以極其親切的方式詮釋了「不朽」。
追念先祖,中國有清明節,墨西哥則有亡靈節。亡靈節當天,未被遺忘的亡靈會從靈界回到人間,與思念的親友團聚。
生死的定義是什麼?一般意義的死亡只是肉體的消亡,亡靈依然活著,只是換了存在的空間。那個世界一如人間,依然有生有死--一旦被世人完全遺忘,那就是終極的死亡,再無存在的可能。
中國的不朽常被解釋成驚天動地的偉業,轉換到墨西哥亡靈節的觀點,通過愛,通過一點小小的善意,因此活在某些小眾的心裡,依然是不朽。如是觀點,其實普遍存在中國民間的善書。試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如何勸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日常小小的良善就足以成就福田,何其平凡,可就在平常中顯現自然的偉大。
如是觀點,同樣也存在佛教。
佛教有位大禪師在圓寂之前,回應眾弟子殷殷勸請,留下的心傳卻只有尋常不過的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也曾向鳥窠大師請益:「如何是佛法大意?」大名鼎鼎的大師給出的版本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學素養極高的白居易很不滿意,當場便回說這幾個字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哪須大師珍而重之地言說?
鳥窠大師不以為忤,笑著說:「三歲小兒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沒錯,它聽起來的確尋常不過。但以為它至簡至易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知,真想付諸實踐,即使活到七老八十,恐怕都做不到。
知行不能合一,不管有心或無意,說一套做一套始終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話說從頭,是善是惡,究竟如何區辨?世人習知的善,真就是所謂的善嗎
日常法師評斷善惡,「現在對他好,以後對他好」的事,當然要做。如果是「現在對他不好,以後對他好」呢?一樣得做。至於如何預判日後對他好?憑藉的還是《奮鬥真經》那句絕妙的經文「壘望絕觀」。
《了凡四訓》論善惡,打人罵人看似惡,可若存心是善,依然可能生出善果。
讀的大學雖然是全公費,仍得仰賴家教貼補開支。有一天上完家教回來,室友說國中校長來訪未遇,囑咐我到下榻的校友樓會面。我匆忙趕去,汪校長早已盥洗完畢,換上一身老式的睡衣。一眼瞥見我臉上掩蓋不住的倦容,立刻開罵:不好好讀書,跟著教授作研究,準備日後考研究所,跑去家教做什麼?
忘了汪校長還說了什麼,只記得他怒不可抑,我被訓得無地自容,連一聲大氣也不敢吭。我不敢跟他解釋這個白白胖胖的女生其實家境清寒,更不敢說我從來不敢妄想繼續深造,只等著一畢業馬上就業,好幫老父分攤食指浩繁的重擔。
這個場景一留三十年,在我取得博士學位之際又鮮明地浮起。我沒忘記汪校長當時已調離母校,轉往澎湖馬公高中;也沒忘記他到台北開會,居然還惦記幾年前畢業的學生;更不敢忘記他對那個小女生的殷殷期許。取得博士學位的時候,知道他已然仙逝多年,我在心裡悄悄對他說:親愛的汪校長,您期待的學位,我這個老學生終於拿到了。
avatar-img
36會員
172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信仰的宗教非常另類。都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偏偏天帝教一再宣說的都是「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乍看悖反人性的教誨,導師涵靜老人有另一種補充說法:「你不為自己設想,仙佛自然會為你設想。」真是如此?
存好心,可能做成壞事。存心不良,也有可能成就好事。 轉到文華,如魚得水,直到已經退休的今天都覺得它是上天的恩賜。而如此恩賜,緣於有人惡整。跨海讀北大博士,如果不是先前被某大學拒絕,就是另一種局面了。
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說的不錯:「有些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不僅是人際對應,對於事態的發展,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當下一般的眼,更需清明的智慧之眼,才能看清未來,以免存好心,卻做出壞事。
真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看進對方的需要,大抵就不會把自以為是的想法硬套在別人身上,錯以為自己的鞋子穿在別人腳上也同樣舒適。那是「恕」的體現。 明知鞋子穿在別人腳上會磨腳,還硬要別人套上。強加的意志,控制的慾望,背後是強大的貪念作祟--說穿了,就是悖離了「廉」。
看不清真相,看不清人情,有時因為既有的偏見,有時則是受限於閱歷。自以為是的體貼,也有可能抹煞了對方真正的需要。 學會看見,人生未必就此圓滿,卻有可能少卻一點遺憾。
「恕」與「怒」宛如雙生子,非彼即此:不能「恕」─做不到將心比心,必然「怒」-淪為「心」之「奴」,變成情緒的奴隸。要想學會將心比心,還得學會「看見」。看見了什麼,也就決定了感受到什麼。
信仰的宗教非常另類。都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偏偏天帝教一再宣說的都是「不為自己設想,不求個人福報。」乍看悖反人性的教誨,導師涵靜老人有另一種補充說法:「你不為自己設想,仙佛自然會為你設想。」真是如此?
存好心,可能做成壞事。存心不良,也有可能成就好事。 轉到文華,如魚得水,直到已經退休的今天都覺得它是上天的恩賜。而如此恩賜,緣於有人惡整。跨海讀北大博士,如果不是先前被某大學拒絕,就是另一種局面了。
聖修伯里的《小王子》說的不錯:「有些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不僅是人際對應,對於事態的發展,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當下一般的眼,更需清明的智慧之眼,才能看清未來,以免存好心,卻做出壞事。
真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看進對方的需要,大抵就不會把自以為是的想法硬套在別人身上,錯以為自己的鞋子穿在別人腳上也同樣舒適。那是「恕」的體現。 明知鞋子穿在別人腳上會磨腳,還硬要別人套上。強加的意志,控制的慾望,背後是強大的貪念作祟--說穿了,就是悖離了「廉」。
看不清真相,看不清人情,有時因為既有的偏見,有時則是受限於閱歷。自以為是的體貼,也有可能抹煞了對方真正的需要。 學會看見,人生未必就此圓滿,卻有可能少卻一點遺憾。
「恕」與「怒」宛如雙生子,非彼即此:不能「恕」─做不到將心比心,必然「怒」-淪為「心」之「奴」,變成情緒的奴隸。要想學會將心比心,還得學會「看見」。看見了什麼,也就決定了感受到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是許多人擔心的問題。我曾經也為此感到焦慮。後來,我發現了一項重要的技能。這項技能可以幫助我們保持競爭力。這項技能就是「寫作」。 沒錯,就是透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會疑惑:「寫作與提升競爭力有什麼關聯?我又不想成為作家。」 請先別急著否定寫作的價值。我們可以觀察一下網路上的
Thumbnail
避免高額房地合一稅的贈與房產解套方法 自105年後,房地合一稅的規定使得贈與房產後再出售可能面臨高額稅負,特別是當子女取得房產的成本遠低於市價時,更容易引發重稅問題。 PS:贈與取得成本為土地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來計算(偏低於市價) 然而,透過合理的稅務規劃,我們可以有效降低稅負壓力,以下是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面試中的月暈效應,這種心理偏差常導致面試官在評估應徵者時過度關注外在特質而忽視真實能力。透過結構化面試、多人面試及專業培訓等策略,企業可有效降低月暈效應的影響,提升招聘質量。同時也提供了在績效考核等其他應用場合的應對方法,使企業能更客觀地評估各類人才。學會識別並解決此偏差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作者在自媒體平臺上經營的過程中,獲得粉絲數暴增後卻陷入情緒低潮的經歷。作者通過調整心態、專注服務於忠實粉絲、認清網路與現實的差異、明確自身目標等方法,來克服在網路平臺上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老實說,次生佛法的構思哪裏來的?我問內在聲音,我的佛性了。佛性說:極樂世界吃喝玩樂不求上進,老大不喜歡,老天爺不給了,因此有了次生思考。老大?一個還沒有出現在我們字典的人,因為和我們裟婆世界豪無關係,所以沒有記錄在線。和我們有關係的付責人是阿彌陀佛。 大家不要殺我,是我的內在聲音阿彌陀佛說的。老大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老朋友其實就象徵著過去,他們是我活過的痕跡和證明,事物會被抹面,但人不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除非等到認識你、記得你的人都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叫做活著?
這是許多人擔心的問題。我曾經也為此感到焦慮。後來,我發現了一項重要的技能。這項技能可以幫助我們保持競爭力。這項技能就是「寫作」。 沒錯,就是透過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會疑惑:「寫作與提升競爭力有什麼關聯?我又不想成為作家。」 請先別急著否定寫作的價值。我們可以觀察一下網路上的
Thumbnail
避免高額房地合一稅的贈與房產解套方法 自105年後,房地合一稅的規定使得贈與房產後再出售可能面臨高額稅負,特別是當子女取得房產的成本遠低於市價時,更容易引發重稅問題。 PS:贈與取得成本為土地公告現值與房屋評定現值來計算(偏低於市價) 然而,透過合理的稅務規劃,我們可以有效降低稅負壓力,以下是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面試中的月暈效應,這種心理偏差常導致面試官在評估應徵者時過度關注外在特質而忽視真實能力。透過結構化面試、多人面試及專業培訓等策略,企業可有效降低月暈效應的影響,提升招聘質量。同時也提供了在績效考核等其他應用場合的應對方法,使企業能更客觀地評估各類人才。學會識別並解決此偏差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是探討作者在自媒體平臺上經營的過程中,獲得粉絲數暴增後卻陷入情緒低潮的經歷。作者通過調整心態、專注服務於忠實粉絲、認清網路與現實的差異、明確自身目標等方法,來克服在網路平臺上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地藏經》云:「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老實說,次生佛法的構思哪裏來的?我問內在聲音,我的佛性了。佛性說:極樂世界吃喝玩樂不求上進,老大不喜歡,老天爺不給了,因此有了次生思考。老大?一個還沒有出現在我們字典的人,因為和我們裟婆世界豪無關係,所以沒有記錄在線。和我們有關係的付責人是阿彌陀佛。 大家不要殺我,是我的內在聲音阿彌陀佛說的。老大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老朋友其實就象徵著過去,他們是我活過的痕跡和證明,事物會被抹面,但人不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除非等到認識你、記得你的人都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叫做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