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職涯諮詢的人數增加,這一路走來,也累積一些有趣的發現。
記得一開始,總是戰戰兢兢、反覆溫習書本上各種生涯理論、求職流程,誠惶誠恐地找出自己比較熟悉的,用在個案身上。
等到這些理論、技法工具等用熟了,心中喜新厭舊的小靈魂又開始蠢蠢欲動,一來是同樣把戲使久了我會膩,就算它有效;二來發現,總有些個案的問題,當下沒有適合幫助他的工具,這些都促使我去瀏覽相關書籍、專業人士,看看有沒有什麼比較新穎、有效的職涯規劃觀點或方法,對我的個案可能有幫助的。
閱讀,絕對是刺激思考和蒐集可用知識最好的方式之一。
根據自己不客觀且沒跑過統計的心得,我發現歐美國家的專家學者,談論職涯、生涯、工作相關議題時,常使用的關鍵字是「天賦」、「熱情」、「生命」、「自我實現」這樣的字眼,多半是相信人有自己的天賦,你要找到心中的熱情所在,去燃燒它和投入它,工作更大的意義在於自我實現;
反觀華人世界,就以中國大陸來說好了,關鍵字則多為「策略」、「成長」、「爆發」、「努力」、「變強」、「成功」等充滿積極勵志的詞彙,中心思想,則是好好生存。至於台灣,就是走混搭風路線,什麼都有人主張。
我相信,這和整個民族性、教育文化有很密切的關係。
如果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歐美追求的比較屬於頂端的精神層次,而華人世界,縱然文化底蘊深厚,骨子裡還是有著深根蒂固的,對求生存的濃厚不安全感。
(其實個人不認為頂端、底端有什麼高下之分,畢竟,這理論是美國人發明的,位階就別太在意了。)
對我來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天賦,你一定有天生就比較擅長、或學得快的事物。
只可惜,華人不是鼓勵「天賦」與「熱情」的社會,只要你的「天賦」不是很好掙錢、或太主流的才能,比如音樂、繪畫,甚至操作機械這種,在求學的路上,一路很大機會被父母、學校、路人、或社會「好心勸退」,直到你的天賦被掐滅為止。
所以拿西方的生涯理論套在華人個案身上,其實很不好用。就不要提「熱情」這種遙不可及的字眼了,我光問「志趣」,就夠換來一雙雙茫然的眼神。
後來覺醒了,「天賦」、「志趣」這種東西,是個體限定的。
而我的新興趣,就是如果找到一些看起來還不錯用,但用起來還是有點彆扭的方法論,就把它給掐頭去尾,不好用的零件換掉改成合適的,用在需要的個案身上。通常效果還不錯的話,幫助個案同時,也可以很高興的告訴自己:嘿! 妳又學了一招新把戲了。))
ㄟ...我真的沒這個意思。(圖取自Google 網圖)
天氣真的很冷,來個「熱情的沙漠」,輕鬆溫暖心房吧!
(看到哈林頓時有種復古感)
👪嗨,我是艾莎解結,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您可以:
👍按讚
💖愛心
👝留言
📌追蹤
🆕粉專:艾莎解結の人生研究室
💝贊助:https://liker.land/elsayang67/civic
謝謝每一個文字相遇的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