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性批判第一講:什麼是文化

2022/02/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化是一群人每日生活中大大小小選擇之總和,但這些選擇的選項本身對於一個個體而言並非均質。在個體看來,每種所選之項目都有自已的重要性,在經歷過一系列選擇後彼此牽連在了一起變成一種現象,文化於焉誕生。我們早上的飲食習慣影響了每天對早餐內容的需求,進而也使得那些製作早餐的人們為了因應這些需求而選擇了相應的烹調方式以及食材的選擇(有時這些因果關係可能是顛倒過來的),這些由飲食習慣一路牽連到烹調及食物來源的選擇過程構成了一個特殊的飲食文化。文化正是由這些選擇所呈現出來的現象。
而近一步來看,人類對於文化生活的選擇必須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出於自由意志的行為,否則,將文化當作命定則意味著文化本身並不具有可以被辨認出來的特殊性,而是被更普遍的「上帝意志」或「自然規律」所推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強調文化等於是無意義的(即便在超越自由意志原則之外可能是如此)。如果上帝或自然規律在未來的二十年裡預設了我必須持續的被中國文化所統治,那麼此時此刻的我堅持要將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分開理解且努力使自己選擇前者、遠離後者的努力也終將是白忙一場。但身為一個僅能在當下意識到具有兩種文化存在且也確確實實認為能夠在當下從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的「有限人類」來說,對文化生活做出分辨理解以及選擇根本就是「天性」,不管背後是否還存在著「天意」。
然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能對文化生活做出選擇的時候,卻也有各種因素強化了我們在每個選項中倒向特定一邊的意向,這些因素可能是精神的或物質的,也可能超越了一個人類個體的當下認知。例如我早上起來刷牙時選擇用黑人牙膏品牌來進行清潔時,可能意味著在我日常生活地方裡,選擇此一品牌的方便程度會大於其他品牌(即便我在意識上確實認為自己「也能」選擇其他品牌)。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些使得選擇本身產生不均等的因素的話,那麼我們也將忽略了人類在面臨外在世界時必定會遇到的種種「不可控」因素或現象。人類之所以要做出選擇正是因為他們無法隨心所欲地想做什麼變做什麼,他們必然是先釐清外在因素的限制後才選擇了自己「比較想做」的事情。這就如同我想擁有一輛賓士超跑,但我不可能突然就為自己變出一輛,而是要衡量自己目前的財富和其他可以被接受的廠牌車之後,才能腳踏實地的買了一輛還算滿意的三菱小轎車。
那麼,文化如何把「個人們」的選擇聯繫成為「一體」?首先,我們必須要假設到文化生活中的種種選擇都是對「他人」具有影響力的,如果一項選擇對他人沒有影響作用的話,那這一選擇也不可能是關於文化生活的選擇。例如我必須要假設到今天我選擇喝豬血湯的這個行為是能夠關聯到我所居住的這一條街上幾乎都是賣豬血湯這一現象上,否則我喝豬血湯以及大多數店家賣豬血湯的這些行為都只能算是複數的個體選擇行為,而不是一個文化行為,因為彼此並未互相干涉。另外,文化能夠看成是具有一體性的選擇也必須要認知者在接受此一現象時是具有「意義」的。例如當我們看著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的《吶喊》(Skrik)時,必須要先認為畫家的主題與當時北歐人壓抑的性格是具有某種程度的關係時,才會覺得這幅畫本身是當時北歐社會的一個文化縮影,否則畫家的主題選擇就只是一種個人選擇,而非文化選擇。
當我們確認了文化並須同時具備「相互干涉性」以及「意義性」之後,也就真正揭示出了文化在人類意識當中的重要性質了。就前者來說,文化意味著他者是真實存在且具有影響力的。就後者來說,文化一定存在於經驗當中,超越經驗的事物無法用經驗關聯起來,也就不可能是文化,人們必須要經驗到文化才能知道文化的存在。因此,當我們認知到文化時,也同時認知到有關此一文化的人事物及行為都是真實的,同時這一文化真實在認知主體之內是無法被否定的,即使此一認知主體可能自覺的「想像」一種文化,但這確實也是「一種文化」,只是它遠離了「現實」而已,但它所含有的經驗性卻是「真實」的。例如,前兩、三個世紀的政治哲學,雖然在世界上不可能找到真正符合這些教條的人類社群,但卻能夠讓我們想像它們的運作方式,只因為它們提供了一組「具有一定意義的真實經驗之組合」在裡面。同時,文化也是我們用來確認外在世界中一切有關人類行為法則的重要指標,因為我們總會認為只有順著某一「文化路徑」行走,我們的存在才能得到保障,而背離了某一路徑,則我們便不復存在,不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我們將沒入「未知與死亡」的恐懼當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5會員
107內容數
本沙龍用於發表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課程之講稿、評論與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