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真的讓我們的生活便利到不行。我算是很小就接觸電腦與網路的人,我很幸運經歷家用網路發展,從撥接到 wifi,從一般手機用到智慧型手機,想查什麼資料都能立刻上網找到,等車或等飛機也不用怕無聊,隨時手機拿出來可以看劇或是聽音樂,想吃什麼東西也可以馬上 google 一下找到評價不錯的餐廳,這一切真的是方便到不行。
但卻也深深覺得資訊取得越方便越是容易分心。我以前自認為自己算是個專注力還不錯的人,但那應該是智慧型手機出現前的事吧,至於是幾年前就不要算了。我真正開始大量使用 (依賴) 網路應該是從出國念書開始,一來是因為學校很多東西都網路化,再來是因為課業所以需要常上網找資料,這也養成我使用電腦和網路的習慣,一直到後來工作也是都需要大量上網找資料或是用通訊軟體跟同事與合作夥伴溝通。
一直到前幾年我才發覺我的專注力嚴重受到這些方便的科技影響,像是台灣人最愛使用的 Line,這不論是公事或私事都會使用的溝通軟體,當然這二年他們已經對軟體做許多修正,例如讓使用者可以關閉訊息通知。另一方面是我發覺自己有時在做某件事情時,突然想到另一件事就會馬上拿起手機或是打開瀏覽器視窗去查看那件突然想到的事,可能是在看 email 突然想到 Linkedin 上也存了篇文章就馬上去開 Linkedin,等到做完那件突然想到的事情時,可能也忘了回去做或耽誤原本要做的事,或是上網查資料時看到某個廣告就點進去看,然後等回過神來又是20分鐘後了。
Stefan Cosma on UnsplashStefan Cosma on UnsplashStefan Cosma on UnsplashStefan Cosma on UnsplashStefan Cosma on UnsplashStefan Cosma on Unsplash
你有聽過「注意力經濟」嗎?也就是說你的注意力就是別人的商品,我們現在很習慣在網路上查資料和購物,小小的一個廣告或標題就會引起你的注意,讓我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一直持續點擊每個看似吸引我們的連結。或許除了承認自己的專注力不夠外,另一方面商人或者說這個 "系統" 很了解人類的專注力有限,因此懂得利用人類的"好奇心" 或是 "恐懼"讓我們無法依照自己真正的意志去選擇需要的內容。大家可能都有聽過"時間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但我認為這句話並不是那麼精準,應該是"專注力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畢竟我們都當過學生,很清楚知道在學校若不專心上課一整天得到的成就是什麼。而現在的網路世界,你的專注力可能造就的是別人的成就而不是你的。
但要如何察覺自己的專注力被"系統"入侵了呢?Executive Mind Leadership Institute 的創辦人 Jeremy Hunter 給了以下建議。
- 當你專注在某件事上時突然不自覺去做另一件不相關的事。例如在寫作業時想到朋友提到的餐廳,然後就上網去查餐廳評價。
- 無意識的上網瀏覽 (殭屍狀態)。就是有點呈現發呆狀態盯著螢幕,但卻不知道在看什麼。
- 掉進了無底洞 (rabbit hole)。當你在看一篇文章時,那篇文章下面又有相關連結,因此你又點擊那個連結去看第二篇文章,同樣的情況不斷發生,你就陷入了無底洞,不知道怎麼停下來。
基本上1跟3都曾經發生在我身上過,我其實也不曉我是過了多久才察覺自己專注力的問題,可能是在某一天靜下心來時思考了剛剛做了什麼事和完成了什麼,就突然發現怎麼會20分鐘可以完成的事卻花了1小時或是根本沒完成,那麼我剛那1小時做了什麼事呢?
Jeremy Hunter 建議我們重新取回專注力的方式如下
- 察覺 (Notice): 察覺自己的分心和感受。
- 詢問和移轉(Question & Shift):問自己現在是否專注力應該放在這裡,如果不是,那麼就回到該做的事情上。
- 重覆 (Repeat):要養成以上二點的習慣是需要重覆練習,不然就不叫習慣啦。
看了以上的建議方法,回想自己之前的情況,雖然 Hunter 的察覺是指察覺自己開始在做分心的事,但另一方面也就是要察覺自己正在做什麼事。因為分心並不是什麼罪惡的事,我甚至覺得很正常,我到現在還是偶爾會分心,例如在看一篇文章時裡面提到了某部電影,然後我就聯想到最近新上映的電影想說要來查一下電影時刻表,但我會察覺自己現在應該要把文章看完,但卻想查電影時刻表,這時我就可以選擇要先看完這篇文章後再查電影時刻表。
如果一開始覺得察覺很難的話,依我的經驗,那麼就從事後檢視自己時間是否有花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如果你想花二個小時在 netflix追劇,那麼就在二小時後想一下剛剛有沒有專心看劇,如果沒有,那麼你剛在做了什麼其他事?從檢視中發現是什麼讓你分心,接著練習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察覺那些讓你分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