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民與民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一個極權的管治下,那到底愚民比較好管治呢?還是智民比較好管治呢?答案大家都知道的。

今天youtube偶然彈出一個大陸的個體戶講「國學」的網臺,說最早提出愚民政策的是老子,他的依據是《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然後,他又說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是普遍(大陸人)都認同是愚民政策。(按:關於這句《論語》,筆者在2007年8月15日已有專文反駁,茲不贅。)

其實,這句話不難解。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民眾贊同的,就要執行;民眾不理解的,就要向民眾解釋清楚。」

唉!牆內人就是牆內人。故此,連dislike都免了,更不會跟他筆戰,免得自投羅網。再者,自己研讀的時間還不多,那裡有這個閑功夫給他「說三道四」呢?

其實,老子與莊子對於所謂的「聖人」、「智者」、「愚者」、「仁義」…等等的涵義,與孔孟所說的,許多時候,是另一回事的。這些基本觀念都沒搞清楚,就開臺講「國學」,這只能夠更加貽笑大方!

「大智若愚」這句話,大家都明白是什麼一回事。那老子所講的「愚」,是指樸質敦厚,表面上看去,像是傻傻的,其實是他的本質,未經雕琢,至純至真。故此,上文老子的話:「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白話的意思是:「古時善於以道治國者,不是要人民明智機巧,而是要人民樸質敦厚。人民所以難治,是因為他們智巧詭詐太多的緣故。」

在《老子》這本書出現「愚」和「智」非常多。「愚」,一般都指樸質敦厚;而「智」,就是機心巧詐。故此,上文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是指人民之所以難治,是因為他們機心巧詐太多呀!因為不管你立什麼法,怎麼樣來控制人民,即使一時見效;但人民的機心是會越來越懂得避法的,越來越懂得鑽漏洞的!

哪個「國學家」還說,實施愚民政策的,早在法家商鞅的《商君書•弱民》就說:「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唉!商鞅所謂民弱的「弱」,是指民樸守法,不是指愚蠢弱智呀!民強國弱,民強,是指人民投機取巧、耍滑避法,把誠信視為兒戲;那麼,國家就衰弱難治。

當今大陸的「國學家」動輒就把老子、孔子說成主張愚民政策;其實,口口聲聲都說是依法逮捕、依法辦理的所謂「法治」,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愚民手段啊!

唉!現在人類的民智已高漲的了,即使牆內稍有良知的民眾,也開始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的了,這愚民手段,就只有愚官還以為管用,這叫做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啊!

(寫於2021年1月20日)
下一講:談愛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6會員
844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不要以機智治國,要以樸實治國,人民之所以難以控制,是得到太多的機智,取巧行為,取巧是國家的禍害,放棄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不要以機智治國,要以樸實治國,人民之所以難以控制,是得到太多的機智,取巧行為,取巧是國家的禍害,放棄
Thumbnail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廋(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
Thumbnail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第二)。  廋(sōu),隱藏。此為孔子考察諸侯大夫之語。  孔子當年帶著一幫學生,輾轉于列國之間想謀得一份差事。雖說諸侯多不待見他,但他老人家還很挑剔。不符合他的期望和標準,一言不合,拔腿就
Thumbnail
◎孔子曰:[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為何孔子認為教育引發人民的羞恥心非常重要? 孔子生於春秋亂世,國與國之間每月時常發生戰爭,誠信崩壞,人民苦不堪言。必定心有所不忍,孔子認為亂世的發生是政府執政者的政令有問題,只治標不治本,因此提出解方!
Thumbnail
◎孔子曰:[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為何孔子認為教育引發人民的羞恥心非常重要? 孔子生於春秋亂世,國與國之間每月時常發生戰爭,誠信崩壞,人民苦不堪言。必定心有所不忍,孔子認為亂世的發生是政府執政者的政令有問題,只治標不治本,因此提出解方!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你說的我知「道」,都只是片面的? 如果這世界上有通往幸福的捷徑,那就是做由心而發的事情。 老子全在說「心」要怎麼被「教化」,是最早的「心理學」老師。 「道可道 非常道」,「道」是老子很重要的觀念,也因為書中沒有標點符號,歷來解釋的斷句也都不一樣。「道」是「心理學」的核心綱領。 司馬談「論六經
Thumbnail
你說的我知「道」,都只是片面的? 如果這世界上有通往幸福的捷徑,那就是做由心而發的事情。 老子全在說「心」要怎麼被「教化」,是最早的「心理學」老師。 「道可道 非常道」,「道」是老子很重要的觀念,也因為書中沒有標點符號,歷來解釋的斷句也都不一樣。「道」是「心理學」的核心綱領。 司馬談「論六經
Thumbnail
此篇《論語.泰伯》是從「泰伯」這位可能擔任過「伯爵」官職的人士之品格談起,所以通篇《論語.泰伯》可能主要都是在談一個「人品」(人格特質) 的問題。此外,由於孔子是「仁道主義者」而不是「神道主義者」,他當然可能會以「仁道思想」的大框架來討論人品及衡量人品,……
Thumbnail
此篇《論語.泰伯》是從「泰伯」這位可能擔任過「伯爵」官職的人士之品格談起,所以通篇《論語.泰伯》可能主要都是在談一個「人品」(人格特質) 的問題。此外,由於孔子是「仁道主義者」而不是「神道主義者」,他當然可能會以「仁道思想」的大框架來討論人品及衡量人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