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跨領域,曾經有同學問過我:「遇到挫折的時候,會不會有一種幹麻不好好當藥師的想法?」,「有時候你要忘記自己是一個藥師。」我也總是這樣告訴自己,不要總是想著退路,會讓人失去往前的意志。當有人開玩笑問我怎麼想不開來念商學院?我也會笑著說「是想開了才來念的。」如今,再次反思了一年半的碩士生涯,大致歷經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對「跨領域」有不同的體悟。
第一階段是「挑食」,就像生長在米飯為主食的土地上,偶爾吃頓義大利麵還行,但多數時候還是白米最對味,所以我仍舊選擇藥商作為實習場域,深信斜槓的意義是立於專業之上的橫向拓展,對於科技業、金融業的個案只覺得煩躁與耗時,大多數時間都拿來閱讀思考系列的課外書,像是系統思考、設計思考、框架思考、思考的偏誤等等。在那樣的狀態下,我和多數努力跨域實習的同學並沒有太多交集,只覺得人各有志,相遇僅是緣分,更不需要主動結識與交流。
第二階段是「歸零」,我離開了熟悉的實習場域,從比較務實的層面來說,這不是一個適合研究的田野,或許會耽擱到研究進度。但從心理層面來說,是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感受不同的世界,從零開始建構自己的商業思維,希望能更有邏輯地分析市場問題。至此,書櫃多了各種領域的課外書,包含影響力投資、金融行為、特斯拉、區塊鏈、串流平台,我也開始與人交流投資、電動車、新科技、永續等話題。認識越來越多的朋友,我才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大,就像望著無邊無際的草原,任由未知帶來的興奮感前進。曾經有位跨入創新教育的新手媽媽告訴我:「我看著小孩對世界的一切感到好奇,我不禁反問自己,我什麼時候把好奇心弄丟了?」。如果未來有人問起在商學院的收穫,我想是重拾學習的興奮,以及用好奇心擁抱世界的美好吧。
第三階段是「整合」,其實我很滿意自己歸零後的狀態,甚至有點避而不提自己的藥師身份,只想當一塊海綿盡可能吸收新知。嘗試分析手邊的田野資料時,像是繞了好幾個圈,資源、制約、創新三者越繞越難解,好像自己才是被過去文獻制約的人。那天與學長交流研究近況時,學長突如其來的一句:「你為何不嘗試用藥理學分析呢?」於是我們開始類比處方、代謝酵素、機轉,嘗試以此說明星展銀行與社會企業的關係。後來與老師討論時,又提到了中藥材杜仲,不僅藥材本身有生用和炒用的差別,和其他藥材同用、製成青娥丸與杜仲丸是截然不同的功效。看似沒有交集的藥學、社會企業、永續金融,因為資源分析的困境而蹦出了新火花,我突然理解「跨領域意見」在交流中的意義,是從各自的專業中去整合、歸納,並悟出道理。作為俗稱的跨領域人才,不是要取捨專業與副業,而是要以更深入解讀來整合兩者,並內化成自己獨有的思維模式。
跨領域的一開始,是打開了窗卻依然待在屋內,跨出門的那一刻,卻像失了線的風箏,逕自隨風向變換航道,偶然飄回屋內,才發現屋子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領域也不過是世俗的分類。跨領域、關心時事、出國增廣見聞都是讓人累積閱歷的方法,會看見世界更多的好與不好,看世界的角度也度會持續的調整。而我想,擁抱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調整」,因為世界必然會變動,人們可以被動地應對,也可以主動地調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