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以上的質疑,就是把「知」與「行」分作兩個不同的概念,即知歸知,行歸行;意念是意念,行為是行為。同時,又把「知」視作認知,屬於經驗知識層面的東西;而又把「行」只視作行為的具體表現。如此一來,就會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同時,也會慨嘆知易行難呀!這樣也可以找藉口自我原諒呀!
《尚書·說命》: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是自古以來,把知與行看作兩件事。但在王陽明的理念,根據孟子所講的良知與良能,知就是良知,行即是良能。
當良知發用時,那種迫切感、那種震撼力、那種不容已,意念一動,生發價值取向,那就是行了。舉個例子:當看見戰爭侵略,殺傷平民,造成生靈塗炭,本心隨即呈現,良知會通布自己(知),繼而指摘不義,甚至很想參與志願軍(行)。這個意識上的指摘,這個意識上的參軍,在王陽明的理解,就已經是「行」了。這知與行,都是發自本心,二而為一,這就是知行合一。
人常說:知行要合一。其實這還是先把知與行分作兩個概念,然後才說要一致。其實,依陽明的解說,知與行同出自本心,吾人之良知,既能知善知惡(知),同時又能好善惡惡(行)。故此,當良知警醒自己那是不對、不義、不孝,理應隨即自我指摘不對、不義、不孝,這樣的過程,雖是一念之微,卻是聖凡正邪,壁立千仞,立竿見影。倘若知其不對、不義、不孝,但又未能指摘其不對、不義、不孝,這是受到私心私意私欲所隔斷;如此一來,這個知就不是真知了。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寫於2022年3月27日)
下一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