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曝光這件事

更新於 2022/04/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目前本人經營的ig帳號也就200人的奈米號(fb更奈米),但還是想任性的分享曝光的心情。
曝光和經營自己是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大概醞釀了三年吧,之前覺得宣傳自己是另一種技能,與我的個性不符,一輩子與我無關,就連我私人的帳號都是久久才po一篇。


為什麼要開始做呢

還真不是什麼有理想的動機,就很現實的原因「曝光度」。雖然我很幸運,出職場到現在都有貴人相助,工作有認識的人介紹,但一直都在溫室裡,覺得也不是長久之計,想建立另一個讓人認識我的管道。而願意走出來也是這一年對自己的專業有了小信心,不多,但足以出來見客了。

要寫什麼

開始寫文章後,才發現不太習慣寫衛教或給建議的文章,每寫必卡,寫來寫去還是自己的故事和經驗最順,說說關於我這個人的一切,讓大家認識我這個人,我這個心理師,就算文筆不好還是可以辦到。而分享自己就勢必要變得透明,不然寫的東西就沒有靈魂,倒也不是毫無界線的揭露,但你總會展現很大一部分的自己,包括那些脆弱的部分。

曝光是個冒險

你越透明,越可能不自覺的把帳號文章的熱門度和別人喜不喜歡你做連結。在奈米號的階段,我還是會有惱人的感受,會在意自己的追蹤數,文章的讚數,看到其他心理師這麼多追蹤數也會有嫉妒心,說起來有些羞愧,沒有因為我是心理師就免疫了。

有幾次看到隱藏讚數的功能,都超想開起來,但想想都會告訴自己「幹嘛關,這數字就是現在的真實,允許真實存在吧」。

失去永遠是最值得害怕的事
有天晚上突然意識到自己這麼赤裸的曝光,我感覺到一陣害怕和不安全,發現比起擔心能不能被喜歡,我更害怕這過程失去自己,尤其因為想要得到關注,去寫了自己不喜歡的文字,做了不喜歡的事。

那晚密了同行好友跟他說我的害怕,問了他「我還是我自己嗎」,我們早在剛出來工作時就約定好,如果我們在職場和這領域失去自己的時候,要記得提醒彼此。

那晚後我寫了這篇文章,我想有些移動是難免的,像我一定會思考大家想看什麼,比較不熱門的主題也會有所調整,假如都遵照自己的喜好,那我肯定不會選擇曝光了。

回想這兩個月寫得投入也開心,整理自己還可以當文章發,也沒有求學階段對文字的抗拒,整體是滿享受的,如果能意識到自己那些微的移動也就夠了吧。

希望未來回頭看這篇時,能確信沒有丟失自己太多,也還喜歡自己的文字。

#封面字其實都是我老婆寫的
#我的字哪這麼好看
#心理師堂哥宇
#心理師吳哲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直男在心理師中是少數的存在,在一些研究中,男性心理師佔19趴,再以個人的不科學統計,直男和非直男的心理師大概各半吧,那就接近10趴,而我是其中一員。
    我們很少跟同行或其他人表達「自己面對當事人的挫折和脆弱」,更少表達「自己其實不好」,因為這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是否沒有能力接案或助人」,年輕的我們,期待被看見,對自己有許多期待,希望自己能有所幫助 。我們享受著成就感,也容易掉到低谷,我們滿腔熱血,渴望表現,我們在意自己好不好,有時比在意當事人
    菜鳥的我們都經歷過拼命想扮演好心理師角色的階段,那時很在意自己的表現,也過度檢視自己。新手心理師面對焦慮,如同面對諮商中的所有情緒,誠實是最好的解藥,也是這道路我們該朝向的地方。
    諮商室中有幾趴的自己是指「我對自己及諮商關係的感受有多誠實」,不會對當事人有太過頭的防衛,能允許真實,允許自己和當事人在諮商中出現的感受,進而能發揮心理師的角色。
    心理師分為「心理師」和「自己」兩個角色。心理師的角色:是我們上了相關科系後,吸收理論、技術、治療觀等等形成的角色。自己的角色:是身為吳哲宇的一切,包括個性、特質、成長經驗、人際關係模式、情緒表達和曾經的挫折創傷等。兩個角色會交互影響著。
    我喜歡在youtube看些有的沒的,有一類我統稱『拔出系列』,這類通常都很噁心,但對某些人是滿療癒的。最經典的像拔粉刺,進階的有處理甲溝炎、挖耳屎、挾動物的寄生蟲、洗結石牙齒、擠牛蹄膿等等。這類影片觀看數高得嚇人,幾十萬很常見,甚至有不少到千萬觀看。 猶如壓力釋放過程
    直男在心理師中是少數的存在,在一些研究中,男性心理師佔19趴,再以個人的不科學統計,直男和非直男的心理師大概各半吧,那就接近10趴,而我是其中一員。
    我們很少跟同行或其他人表達「自己面對當事人的挫折和脆弱」,更少表達「自己其實不好」,因為這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是否沒有能力接案或助人」,年輕的我們,期待被看見,對自己有許多期待,希望自己能有所幫助 。我們享受著成就感,也容易掉到低谷,我們滿腔熱血,渴望表現,我們在意自己好不好,有時比在意當事人
    菜鳥的我們都經歷過拼命想扮演好心理師角色的階段,那時很在意自己的表現,也過度檢視自己。新手心理師面對焦慮,如同面對諮商中的所有情緒,誠實是最好的解藥,也是這道路我們該朝向的地方。
    諮商室中有幾趴的自己是指「我對自己及諮商關係的感受有多誠實」,不會對當事人有太過頭的防衛,能允許真實,允許自己和當事人在諮商中出現的感受,進而能發揮心理師的角色。
    心理師分為「心理師」和「自己」兩個角色。心理師的角色:是我們上了相關科系後,吸收理論、技術、治療觀等等形成的角色。自己的角色:是身為吳哲宇的一切,包括個性、特質、成長經驗、人際關係模式、情緒表達和曾經的挫折創傷等。兩個角色會交互影響著。
    我喜歡在youtube看些有的沒的,有一類我統稱『拔出系列』,這類通常都很噁心,但對某些人是滿療癒的。最經典的像拔粉刺,進階的有處理甲溝炎、挖耳屎、挾動物的寄生蟲、洗結石牙齒、擠牛蹄膿等等。這類影片觀看數高得嚇人,幾十萬很常見,甚至有不少到千萬觀看。 猶如壓力釋放過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本來就沒有很常更新,最近又停更非常久,不好意思。 主要是一直都不知道平台的定位要放在哪裡的關係。 一開始設立這裡,只是剛好在自己受困的時候,想著也許也有人跟我一樣,把這些自我省思的歷程分享出來或許還不錯呢。但因為平台的稱謂直接提自己是心理師,反而讓我被困住,經常使我擔心是否總需要教導些什麼心理學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偶然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心理師,他自述統計曾被當過兩次。我心中其實好佩服他,因為他現在是一名小有名氣的半公眾人物,說起這件事雲淡風輕,可是求學時期的他應該對此是充滿挫敗感的吧! 我自己修過統計,從大學大學、到研究所的高統,那對我來說是一門很有趣的課,我的成績也非常好,那時我不太理解大家的難處。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妳說妳想要重頭開始,是哪一個部分?」心理師說。 「 ...全部。」 我說。 看到文章的你,現在在想什麼? 寫文章的我,只想告訴你不是一個人。 這篇文章主要在回想幾天前的諮商, 我認定了對方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師,並且決定一直諮商到結案那天。
    Thumbnail
      我是諮商心理師。近期開始經營部落格《在諮商中與美好相遇》、《玻璃心爸爸的生存指南》,所以多了一個創作者的身份。成為創作者之後,我發現其實有很多年輕人(從國小到大學)都有在經營自媒體(部落格、podcast或是youtube…),而且也經營的有聲有色。我所謂的有聲有色,指的並不是...
    本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情況下撰寫文章。從經營個人品牌到滿足受眾需求,提出了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替代方案。強調專注於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個案報告,並探討了通則和個案報告之間的區別。同時,提出了使用受眾視角、知識加經驗創造新邏輯思維以及跨領域應用知識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本來就沒有很常更新,最近又停更非常久,不好意思。 主要是一直都不知道平台的定位要放在哪裡的關係。 一開始設立這裡,只是剛好在自己受困的時候,想著也許也有人跟我一樣,把這些自我省思的歷程分享出來或許還不錯呢。但因為平台的稱謂直接提自己是心理師,反而讓我被困住,經常使我擔心是否總需要教導些什麼心理學
    Thumbnail
    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我們需要勇敢地打開心扉,尋找真正的自己。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和心理師的晤談中,逐漸放下偽裝,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透過與心理師的對話,慢慢地找回自己並接納自己的過程。心理師成為了作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陪著他走過情感的起伏。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偶然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心理師,他自述統計曾被當過兩次。我心中其實好佩服他,因為他現在是一名小有名氣的半公眾人物,說起這件事雲淡風輕,可是求學時期的他應該對此是充滿挫敗感的吧! 我自己修過統計,從大學大學、到研究所的高統,那對我來說是一門很有趣的課,我的成績也非常好,那時我不太理解大家的難處。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他人來往,實際經驗中他人與自己的對話、行動、甚至無言的沈默相對,都是交往共處的內容,而思考是個人的內在對話、對所知內容的歸納演繹,當可以釐清楚思考的內容與實際經驗的差異及交融時,我才發現,我不會愛。
    Thumbnail
    「妳說妳想要重頭開始,是哪一個部分?」心理師說。 「 ...全部。」 我說。 看到文章的你,現在在想什麼? 寫文章的我,只想告訴你不是一個人。 這篇文章主要在回想幾天前的諮商, 我認定了對方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師,並且決定一直諮商到結案那天。
    Thumbnail
      我是諮商心理師。近期開始經營部落格《在諮商中與美好相遇》、《玻璃心爸爸的生存指南》,所以多了一個創作者的身份。成為創作者之後,我發現其實有很多年輕人(從國小到大學)都有在經營自媒體(部落格、podcast或是youtube…),而且也經營的有聲有色。我所謂的有聲有色,指的並不是...
    本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情況下撰寫文章。從經營個人品牌到滿足受眾需求,提出了不揭露個案資料的替代方案。強調專注於受眾的需求而不是個案報告,並探討了通則和個案報告之間的區別。同時,提出了使用受眾視角、知識加經驗創造新邏輯思維以及跨領域應用知識的方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