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小鈴鐺通知
檢舉內容
素養課程的設計就是「學習經驗」的設計—《教學力》閱讀心得

  「素養」這個詞彙經常被提及,即便看了很多次,我仍然不太清楚何謂「素養」,因此我買了藍偉瑩的《教學力》這本書,想對素養教學的操作和樣貌有更多的認識。但當我完成這本書的閱讀,我才發現我們對於素養教學的認識實在是太少太淺薄,而這本書裡除了介紹素養教學的意義之外,也對於實際上的操作有許多實用的建議,相當推薦想要掌握素養教學的人閱讀。

學生喜歡的課

  許多人以為只要課程有趣,學生就會喜歡,所以課程中有很多活動,教室裡很熱鬧,學生很歡樂。然而,很多時候這只是表面的學習,學生沒有思考、沒有學習,課堂結束後什麼也沒有留下。
  事實上,學生喜歡的課堂應該包含「我參與、我困惑、我思考、我學到」的學習經驗,學生是喜歡學習的,當你讓他產生困惑,並靠自己的力量找出解答,學習動機與學習的喜悅便會自然發生。
  而素養教學能夠做到這件事。

領域素養課程的設計

  素養課程的設計就是「學習經驗」的設計,藉由教具、文本、問題與同儕之間的激盪,經歷探究的過程後產生學習,而且是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水平線上努力的學習。
  在設計領域素養課程的過程中,除了要事先規劃好學生的三年發展藍圖(能力、態度發展的系統規劃)之外,還包含以下幾個主要的步驟:
1. 學科本質的設定:一單元一重點
2. 核心概念與學科思維的確認:要傳遞什麼學科價值與核心素養
3. 核心素養的選擇:預期培育學生的能力、態度與學習表現
4. 課程終點與目標的設定:課堂上的學習任務
5. 學生情形的分析:學生的程度與幫助思考的情境
6. 學習經驗的安排:一邊完成任務一邊經歷學習
  許多人在稍微了解何謂素養教學之後,首先會出現的疑問便是從生活經驗出發的教學,會不會棄捨學科知識的學習?並不會。從生活經驗出發並非只帶給學生那些出現在他們生活周遭的事物,而是藉由這個世界,發現、產生新的知識。
  素養不是否定知識習得的意義,而是不再只強調知識導向。

跨領域素養課程的設計

  跨領域課程讓教室不再有客人,因為真實世界屬於每個人。
  所謂的跨領域素養課程,是以可覺察的現象為題材,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能力。告訴學生問題有多重要,並不會讓他們真的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而是要讓他們去「體驗問題」,到環境中去尋找問題,還原學生與世界接觸的情形。
  在跨領域課程的設計中,「活動」很容易喧賓奪主,反而成為學習的目的。素養課程追求的是學習的深度,這也是為什麼事先設定好課程目標是如此重要,因為這樣一來便能清楚每個活動的目的與脈絡,進而聚焦題問與引導。
  跨領域素養課程的設計中有一個特別的概念叫「大概念」,它是不同領域間共同的原理原則,例如改變與穩定、系統與模型、選擇與責任……等。藉由這個大概念的設定,能夠使學生掌握事物背後的脈絡,串聯零碎知識進而遷移學習串聯不同領域,真正達到跨領域課程的目的。

素養課堂裡的教師任務

  讓學生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引起探究的第一步,所以教師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問學生沒學過卻需要回答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提問與思考。用學生懂的語言,問出具有關聯性的問題並進行說明與比較。
  再來,教師需要仔細聆聽,關注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樣態,並引導思考脈絡,改變對話的流動,讓所有人都擁有話語權。除了老師要聆聽之外,學生也要透過聆聽,覺察不在自己身上的知識與情感,進而觀察差異與改變。
  教師也需要能夠連結彼此的想法,讓學生的思考能夠更加完整。過程中教師不會直接給答案,因為這會讓學生養成認為「老師才是真理」的習慣,而是透過更多問句,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進而比較差異、將想法變得更完整。
  最後,教師必須將探究過程中的生活語言轉換成學術語言,並將課程中的討論過程進行梳理,以建構完整概念。如果這些事能在教室裡、在課堂上發生,那麼這將會是一個有益學習發生的課堂。
  素養教學不是單純的討論,不是單純的從生活經驗出發,教師如果沒有提出能引發邏輯思考的提問,沒有創造尊重、安心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互相激盪出想法;如果教師沒有將討論的內容與結果進行串聯並建構完整概念,那麼真正的素養導向學習並不會發生。
  素養教學為什麼重要?因為學生才能將他的能力用在任何沒見過的情境,能夠解決問題(當然也能夠考試),這樣的教學並不會犧牲學生的概念學習,而是讓學生能勇敢承認自己不會,然後開啟探索的過程,進而體會到學習的喜悅。
A-rod
A-rod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永遠是學生的實驗教育工作者—筱原純:「用溫柔的態度,打一場屬於年輕世代的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