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灣人,對於學習一定有深刻的體驗
從國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學、大學考研究所、考英文檢定、考日文檢定、考各式各樣的證造...我們經歷了許多有目的性的學習之旅。
因此大部分的人一旦從學校畢業走入職場,只會被動的學習目前工作上需要的知識與技能,且逐夠就好,不會想要專精,更不會主動的、額外的去做進修。
我原本以為自我實力增強是「每個人」都會持續進行的事情,因為這樣才可能有本錢爭取屬於自己的利益。但隨著進入職場時間越久,我發現我才是那個少數,大部分的人並不會主動持續的自我精進。
我將觀察到的類型大致分為以下四種:
- 主動學習型。
- 被動學習型,但心態健康。
- 被動學習型,但內心反抗。
- 抗拒學習型。
- 其中1占比很低,約略10%。
- 2&3占比約70%。
- 抗拒學習型約20%。
主動學習型,會主動問問題,主動想要了解答案的答案的人。這樣的人比想像中更少。但也因為如此,主動學習型的人有比較高的機率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與貢獻。但也有很高的機率覺得在此學不到東西,或者是短期間看不到機會就另謀高就。因此「企業若在對的時間遇到主動學習型的員工,對彼此都會很棒,是個雙贏;若在錯的時間遇到主動學習型的員工,則很大機率留不住人」。
被動學習型的員工最多,大部分被動學習的員工埋首於工作之中,也不知道該學習什麼好,或是知道哪些自己不足,但目前好像用不上,因此也不急迫。這樣的員工只要公司能夠安排進修學習的機會,多半會很樂意參與。同樣的這樣的人也很樂於嘗試新的工作方法。多半公司的年輕人會落在這個分類中。這類的員工相對於追求穩定,但只要公司能夠給予正確的安排,這批員工大部分會變成公司「未來營運的骨幹」。
少部分被動學習型的員工,表面上會樂於接受公司的安排,但其實內心很排斥。我觀察的主要原因是這樣的同事不認為這個學習有助於他的工作效率提升,或者是有可能幫助他職位晉升。這樣的人多半在公司稍微資深,可能之前機會沒有落到自己身上,略懷才不遇感,卻又「安於現狀」,又不想呈現出不合作的樣貌,因此會跟著大家學習,但等到課程過後,又毫不意外地回到原本的工作模式。
抗拒學習的人比想像中更多,比較多都是在公司較資深的基層員工,多會認為公司所安排的學習課程都是造成自己的困擾,浪費自己的時間。而這些人也不認為學習更多有助於自己加薪或晉升,「看透自己就是這樣的成就」,因此就抗拒所有自己目前工作以外的事情安排。
PS: 會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應該就是會主動學習的類型。
比起職能的學習,我觀察更讓人憂心的是,很多人連閒書都不會看,進入職場後就很不願意再碰書本。
不論書籍種類,有個研究說世界平均每人每年閱讀12本書,美國人的中位數4本。台灣我沒記錯的話應該也是每年平均購買4本書。這個統計沒有包含圖書館借閱。但平常不買書的人,相信也不會去圖書館借書的。
或許有人會表示,學習不是只有書本,現在有很多線上資料可讀,有很多線上課程可看,甚至有很多免費Podcast可聽。對此論述我是同意的,學習不分管道,並不是只有閱讀最高尚。只要新收到的信息是對生活有所助益,我認為都是種很棒的學習。
重點是目的與結果,中間使用的方式不重要。
補充
我對於學習金字塔對於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定義不認同。裡面提到主動學習是要經過討論再輸出,而閱讀只是被動學習。簡單的說他定義的
- 被動學習:我想知道地震的原因,我去查資料瞭解了地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不同大陸的板塊運動所造成。
- 主動學習:找人討論為什麼板塊運動會產生地震,如果可能模擬實驗看看,最後可以跟不懂的人說明板塊擠壓為什麼會產生地震。
那其實是吸收了知識跟能夠將知識轉化成他人聽得懂的語言「真的讀懂」的差別,跟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的定義是兩件不相干的事情。
我特別去查了原文,裡面並沒有這樣的定義,應該是翻譯的人主觀的意思。
對我來說一個人願意自己去查詢地震發起的原因,就已經是主動學習的範疇了。
【關於本專欄】
三個月試閱只要 NT$ 399。
可以看到過去所有的付費文章喔。 想入門國外業務的讀者,只要一本書的價格就可以就能幫助您快速的建立B2B業務該有的基本知識與觀念。看過之後如果認為對您目前從事的職業、個人生涯有幫助,也可以考慮以下方案支持我持續寫作。
每個月 NT$ 150。
持續的閱讀在B2B業務職涯中,實務上會遇到的案例、實作方法與業務觀念、工作觀念,保證物有所值。
Podcast
有通勤聽Podcast習慣的,可在各大Podcast收聽平台搜尋"業務可頌 | B2B外銷業務工作筆記"。即時的工作內容分享。
業務可頌 杭特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還請按下右邊欄位〔訂閱〕、〔追蹤〕或〔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