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書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集結滿多關於大腦的研究,個人覺得價值可能更勝於 <快思慢想>。不過兩者其實也有相通之處,尤其再講述大腦之所以將事情簡單化,是為了幫我們做決定更容易(很多時候反而更正確)。當然,在<快思慢想>一書之中,比較著重在描述探討大腦為何有快思、慢想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在這本書中比較關心的立場在於:怎樣我們能過得更快樂。
書中有幾個我覺得還滿值得記憶的點:
1.現在你內心的不安,到了明年此時多半已經忘記。
作者重點是要說明我們可能過多地擔憂某些不會發生或是尚未發生的事,而遺忘的本能其實是大腦讓我們可以有足夠緩衝空間應對新資訊的能力。
這讓我想到以前學長告訴我:不要忘記你隨時隨地都在遺忘。
遺忘未必是件壞事,很多時候反而幫助我們遠離傷痛,有前進的力量。可是正是因為總是在遺忘,我們總要想盡辦法記得那真正重要的東西。
2.人之所以冠於比較,是為了找出自己的定位,進而感到安心。
常說人比人氣死人,或者同樣有小孩的爸媽,雖然總是說不要跟別人比,但內心難免總會有著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的小劇場存在。
我們為什麼要去看其他國家的農藥標準、看他們的防疫作為,其實也是為了反過來確認自己的狀況,究竟是好還是壞、水準如何。
如果說人類文明的進展就是建立在古人的錯誤之上,或許這樣的比較心態已經深入骨髓,我們習慣性地透過檢討他人,一方面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另一方面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過得比較好。
3.把自身的心情書寫下來,可以減輕不安感。
之前方格子有推出我寫故我在,我把自己的康復心得加上這個關鍵字,其實也是一樣的意思。要認知到自己的狀態,一個是透過和他人比較,另一個方式就是透過書寫。文字可以記錄自己當下的心情、檢討報告,哪怕明年的今天妳已經完全遺忘曾經的恐懼、憤怒,指揮中心已經滾動式檢討改善某些作為。這個moment的紀錄都還是有其意義。既彰顯自身存在的本質,又能夠抒發心中的情緒,甚至可能成為未來的借鏡。
4.對付衝動來襲,頗有成效的三十秒敲擊動作。
很多人喜歡敲桌子,這個研究還滿有意思的。當心中欲望強烈,透過簡單的敲擊動作(敲頭、桌子、甚至玩俄羅斯方塊),都有助於我們從慾望情緒層面轉移注意力,從而啟動理性思考的能力。
5.面對不好的狀況,不需要刻意積極。接受現況,嘗試微笑,都有助於我們擺脫困境、提升幸福感。
這有點像慈濟所說的:面對它、接受它、放下它。不過又有點不一樣。慈濟的說法比較接近釋懷。生活該怎麼過還是如常進行。但是,這裡的說法比較強調如何從困境中轉換。當然,書裡面是一連串的各種方法或行為,解釋這樣做的效果,幫助讀者提升生活幸福感。甚至要一根筷子橫放咬在嘴裡,讓嘴形看起來像微笑都可能產生幫助。有點日式思考:如果遇到過不去的難關怎麼辦?那就笑吧!
結語:
對照每天看到確診者、幼童死亡的新聞,一方面難過我們的解封生活是犧牲那些人的寶貴生命換來的。一方面又提醒自己之所以這麼關注負面新聞也是一種本能,要試著不要太鑽牛角尖,陷入負面情緒裡。
生活有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充滿各種情緒,可是時間在走,日子要過。總有新的難題會橫亙在面前。了解自己的大腦狀態、知道怎樣幫助自己理性一點思考,脫離負面情緒的泥沼,或許才能讓那些犧牲不只是白白犧牲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