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31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2015.7.30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佛眼謂高菴曰:

「見秋毫之末①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

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真牧集》

【注釋】

① 秋毫之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小而難見。《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演蓮法師譯文】

佛眼清遠禪師高菴善悟禪師說:

「有人目光敏銳,能看見像秋毫一樣細小的東西,但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有人身強力壯,能舉起千鈞的重物,但卻不能把自己的身體舉起來。

如同有些學者,指責別人的過失很分明,而對自己的過錯卻裝糊塗。這與上面所說的「不自見睫,不自舉身」的比喻沒什麼區別啊!」

raw-image

良因贊曰:

「見秋毫之末者,不自見其睫」,確實如此;

這是我們凡夫眾生,內心離開正念的象徵。

惟獨修行者能快速覺醒,知道已經偏離正道;

而未能觀心者,卻認賊作子,緊抓不放,

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因此內心惶惑不安。

我們是否修行上路,要以此為標準,而非其餘外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自淨其意 某某師任寺務處書記,頗為信徒種種事煩惱,老和尚對某某師說:「我們出家修行是在取德,做人是第一步,對來寺裡的信徒,不論對方如何,我們將就應酬應酬,但不可以有惡意。」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自淨其意 某某師任寺務處書記,頗為信徒種種事煩惱,老和尚對某某師說:「我們出家修行是在取德,做人是第一步,對來寺裡的信徒,不論對方如何,我們將就應酬應酬,但不可以有惡意。」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
Thumbnail
2015.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高菴臨眾必曰:『眾中須知有識者。』 予因問其故。 高菴曰:『不見溈山道:舉措看他上流,莫謾隨於庸鄙。』 平生在眾,不沈於下愚者,皆出此語。 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 予終身踐其言,始得不負出家之志。」 《廣錄》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12.9 良因法師 隨筆 雪堂曰: 「高菴臨眾必曰:『眾中須知有識者。』 予因問其故。 高菴曰:『不見溈山道:舉措看他上流,莫謾隨於庸鄙。』 平生在眾,不沈於下愚者,皆出此語。 稠人廣眾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 予終身踐其言,始得不負出家之志。」 《廣錄》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8.4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道德仁義,不獨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 以其智識不明,學問不廣,根器不淨,志氣狹劣,行之不力, 遂被聲色所移,使不自覺。 蓋因妄想情念,積習濃厚,不能頓除,所以不到古人地位耳。」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說: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8.4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道德仁義,不獨古人有之,今人亦有之。 以其智識不明,學問不廣,根器不淨,志氣狹劣,行之不力, 遂被聲色所移,使不自覺。 蓋因妄想情念,積習濃厚,不能頓除,所以不到古人地位耳。」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說: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7.3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見秋毫之末①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 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真牧集》 【注釋】 ① 秋毫之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小而難見。《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5.7.3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見秋毫之末①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 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真牧集》 【注釋】 ① 秋毫之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小而難見。《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4.12.24 良因法師 隨筆 圓悟曰: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從上皆稱改過為賢,不以無過為美。 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 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 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與文主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Thumbnail
2014.12.11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鐘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利,以卑自牧①,以道自樂。 士大夫初勉其應世,元曰:苟有良田,何憂晚成,,第恐乏才具耳。 荊公聞之曰:色斯舉矣,翔而後集②。在元公得之矣。 《贅疣集》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莊子‧逍遙遊》記載:
Thumbnail
2014.12.11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鐘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利,以卑自牧①,以道自樂。 士大夫初勉其應世,元曰:苟有良田,何憂晚成,,第恐乏才具耳。 荊公聞之曰:色斯舉矣,翔而後集②。在元公得之矣。 《贅疣集》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莊子‧逍遙遊》記載: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