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3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5.7.3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見秋毫之末①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
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真牧集》
【注釋】
① 秋毫之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小而難見。《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演蓮法師譯文】
佛眼清遠禪師高菴善悟禪師說:
「有人目光敏銳,能看見像秋毫一樣細小的東西,但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有人身強力壯,能舉起千鈞的重物,但卻不能把自己的身體舉起來。
如同有些學者,指責別人的過失很分明,而對自己的過錯卻裝糊塗。這與上面所說的「不自見睫,不自舉身」的比喻沒什麼區別啊!」
良因贊曰:
「見秋毫之末者,不自見其睫」,確實如此;
這是我們凡夫眾生,內心離開正念的象徵。
惟獨修行者能快速覺醒,知道已經偏離正道;
而未能觀心者,卻認賊作子,緊抓不放,
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因此內心惶惑不安。
我們是否修行上路,要以此為標準,而非其餘外相!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7.25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百丈清規,大概標正檢邪,軌物齊眾。乃因時以制後人之情。 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隄防,隄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 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不可一時亡規矩。 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 先聖建立雖殊,歸源無異。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2015.7.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佛眼弟子,唯高菴①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做事無儻援。 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 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與耿龍學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頹風」 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必定是積久成弊。
2015.6.2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 蓋有毫𩬊猥媟①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 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 《山堂小參》 【注釋】 ①猥媟:指卑鄙無恥的行為。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2015.7.25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百丈清規,大概標正檢邪,軌物齊眾。乃因時以制後人之情。 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隄防,隄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 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不可一時亡規矩。 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 先聖建立雖殊,歸源無異。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2015.7.9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佛眼弟子,唯高菴①勁挺,不近人情。為人無嗜好,做事無儻援。 清嚴恭謹。始終以名節自立,有古人之風。 近世衲子,罕有倫比。」 《與耿龍學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頹風」 的產生,絕非一朝一夕,必定是積久成弊。
2015.6.2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鑒曰: 「凡為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 蓋有毫𩬊猥媟①之事,於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覷。 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 《山堂小參》 【注釋】 ①猥媟:指卑鄙無恥的行為。 【演蓮法師譯文】 佛鑒慧勤禪師說: 良因贊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梁寒衣 惡,固然是一種盲目。執取善,將是另一種盲目,另一種危險。偶爾有時,它所激起的反作用力,將抵消、拂拭了一切善行。 使行者陷入另一端的苦、惑。這是為什麼佛陀以為,唯有除去兩端的執取、無動、無染,心,始能真正平寧平和。   《雜阿含經》中,佛陀曾將「修行」比喻作「煉金」—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Thumbnail
〈秋葉〉 東方白伸手想摘他頭上的一片秋葉,於是那秋葉便對他說:「你何必早些摘我呢?反正過不了多久,我自己也要掉落的啊……」  東方白天生喜愛「哲學性」、「思想性」的抽象文學,諸如寓言、神話等深具人生意義的短篇小說,其中莊子〈夢蝶〉、列子〈愚公移山〉、陶潛〈桃花源記〉;莫泊桑〈項鍊〉、契訶夫〈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往昔,目犍連尊者在地獄時看到一個身形是人、身高達數由旬的眾生,舌頭長達一由旬,而且舌頭上面有許多犁,舌頭像農田一樣被耕耘。尊者便去請問世尊...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梁寒衣 惡,固然是一種盲目。執取善,將是另一種盲目,另一種危險。偶爾有時,它所激起的反作用力,將抵消、拂拭了一切善行。 使行者陷入另一端的苦、惑。這是為什麼佛陀以為,唯有除去兩端的執取、無動、無染,心,始能真正平寧平和。   《雜阿含經》中,佛陀曾將「修行」比喻作「煉金」—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另外,這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過能改,不要只是憂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更要積極地改過,而且不要再犯。就像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譬喻,「已生惡令速斷,猶如除毒蛇」,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身口意的惡,要趕快斷除,就好像被毒蛇咬了要趕快處置一樣,再慢慢來就沒命了。
Thumbnail
〈秋葉〉 東方白伸手想摘他頭上的一片秋葉,於是那秋葉便對他說:「你何必早些摘我呢?反正過不了多久,我自己也要掉落的啊……」  東方白天生喜愛「哲學性」、「思想性」的抽象文學,諸如寓言、神話等深具人生意義的短篇小說,其中莊子〈夢蝶〉、列子〈愚公移山〉、陶潛〈桃花源記〉;莫泊桑〈項鍊〉、契訶夫〈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Thumbnail
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往昔,目犍連尊者在地獄時看到一個身形是人、身高達數由旬的眾生,舌頭長達一由旬,而且舌頭上面有許多犁,舌頭像農田一樣被耕耘。尊者便去請問世尊...
Thumbnail
若是不幸依止一位無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是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自己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合理、這不合理。」猶如目盲之人在評論畫作的用色是否得當一樣。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