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第三大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第三大門本文

第三大門中,有四番料簡。
第一、辨難行道易行道。第二、明時劫大小不同。第三、明從無始世劫已來,處此三界五道,乘善惡二業,受苦樂兩報,輪迴無窮,受生無數。第四、將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難行道易行道者

於中有二:一、出二種道。二、問答解釋。
余既自居火界,實想懷怖,仰惟大聖三車招慰。且羊鹿之運,權息未達,佛訶邪執,障上求菩提,縱後迴向,仍名迂迴。若徑攀大車,亦是一途,只恐現居退位,嶮徑遙長,自德未立,難可昇進。
是故龍樹菩薩云,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言難行道者,謂在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恥惡人,破他勝德。四者、所有人天,顛倒善果,壞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故曰難行道。
言易行道者,謂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毘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故名易行道也。
問曰:菩提是一,修因亦應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為難行,往生淨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答曰諸大乘經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發心出家,修定發通,遊四天下,名為自力。
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即便乘空,遊四天下,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
眾生亦爾,在此起心立行,願生淨土,此是自力。臨命終時,阿彌陀如來光臺迎接,遂得往生,即為他力。
故大經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國者,莫不皆以阿彌陀如來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若不如是,四十八願便是徒設。語後學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

如智度論云,劫有三種,謂一小、二中、三大。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滿中芥子。有長壽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盡,名一小劫。
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滿中,如前取盡,名一中劫。
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滿中,取盡一同前說,方名大劫。
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長壽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銖,為拂不已,此石乃盡,名為中劫。其小石大石,類前中劫可知,不勞具述。

第三門中有五番,第一、明從無始劫來,在此輪迴無窮,受身無數者

如智度論云,在於人中,或張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盡閻浮提界,或重生,或異家生。或南閻浮提死,西拘耶尼生。
如閻浮提,餘三天下亦如是。
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餘上四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無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
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獄。阿鼻地獄中死,生餘輕繫地獄。輕繫地獄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餓鬼道中。餓鬼道中死,
或生人天中。如是輪迴六道,受苦樂二報,生死無窮。胎生既爾,餘三生亦如是。
是故正法念經云,菩薩化生告諸天眾云:「凡人經此百千生,著樂放逸不修道,不覺往福侵已盡,還墮三塗受眾苦。」
是故涅槃經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復如是。」
是故又彼經云:「勸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眾惡之本。不放逸者,乃是眾善之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亦如須彌山王,於諸山中,為最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中,為最為上。何以故?一切惡法,猶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
第二問曰:雖云無始劫來,六道輪迴無際,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幾身數,而言流轉?
答曰:如涅槃經說,取三千大千世界草木,截為四寸籌,以數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頭數,猶自不澌。
或云,一劫之中,所飲母乳,多於四大海水。
或云,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毘富羅山。如是遠劫已來,徒受生死,至於今日,猶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傷歎不已?
第三又問曰:既云曠大劫來受身無數者,為當直爾總說令人生厭,為當亦有經文來證?
答曰:皆是聖教明文,何者?如法華經云:「過去不可說久遠大劫,有佛出世,號大通智勝如來。有十六王子,各昇法座,教化眾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其佛滅度已來,至極久遠,猶不可數知。」何者?
經云,總取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為墨。佛言,是人過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佛言:「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今日眾生,乃是彼時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
是故經云:「以是本因緣,為說法華經。」
涅槃經復云:「一是王子,一是貧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釋迦如來,乃是彼時第十六王子也。言貧人者,今日眾生等是。
第四問曰:此等眾生,既云流轉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為多?
答曰:雖言流轉,然於三惡道中,受身偏多。如經說云:「於虛空中,量取方圓八肘,從地至於色究竟天。於此量內,所有可見眾生,即多於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惡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惡法易起,善心難生故也。
今時但看現在眾生,若得富貴,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復著樂者多。是故經云:「眾生等是流轉,恆三惡道為常家。」人天暫來即去,名為客舍故也。
依大莊嚴論,勸一切眾生,常須繫念現前,偈云:「盛年無患時,懈怠不精進,貪營眾事務,不修施戒禪,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應觀察,除斷五欲想。精勤習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亂念。智者勤攝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專至,臨終必散亂。心若散亂時,如調馬用磑。若其鬥戰時,迴旋不直行。」
第五又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自下第四、引聖教證成,勸信求生者

依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有財首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世,亦名釋迦牟尼佛。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正法。
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極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
時彼王子,從善友語,入塔觀像。見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
比丘告言:「王子今見佛像,不能禮者,當稱南無佛。」還宮繫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夢見佛像。心大歡喜,捨離邪見,歸依三寶。
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常勤精進,恆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皆與授記。從是以來,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首楞嚴三昧。爾時王子者,今我財首是也。
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
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闇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
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又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經教既爾,何不捨難,依易行道矣。

avatar-img
13會員
354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稱念彌陀名號,能除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稱念彌陀名號,能除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生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會很難嗎?​說容易不容易!說難也不難!佛陀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開示往生淨土之法,當修淨業三福。 本文摘要 淨土三經是哪三部佛經?淨業三福的出處 何謂淨業三福? 如何實修淨業三福? 如何累積淨業三福中「勸進行者」的功德? 淨土是指清淨國土、莊嚴剎土,是清淨功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極樂淨土的法門是『因易修、果易成』的稀有捷道。」在現代末法時期普遍繁忙、無暇修行的社會中,偉大 阿彌陀佛的教法無疑是眾生最契機的教法。 成為觀音山 2024佛誕浴佛祈福盛典之功德主,締結殊勝佛緣,與萬人結善緣!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對治邪見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佛住世。《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說:「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于世,莫般涅槃。」憑藉勸請的因緣,此後佛陀轉法輪以及眾生因了知法理而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有我們的一分正因,所以請轉法輪的功德非常大,能迅速積累資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生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會很難嗎?​說容易不容易!說難也不難!佛陀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開示往生淨土之法,當修淨業三福。 本文摘要 淨土三經是哪三部佛經?淨業三福的出處 何謂淨業三福? 如何實修淨業三福? 如何累積淨業三福中「勸進行者」的功德? 淨土是指清淨國土、莊嚴剎土,是清淨功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觀音山 2024年4月17日舉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超渡法會,敬邀您線上參與法會一同恭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以超渡的功德救度先亡祖先、過去和現世的父母,以及摰愛的親人離苦得樂。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極樂淨土的法門是『因易修、果易成』的稀有捷道。」在現代末法時期普遍繁忙、無暇修行的社會中,偉大 阿彌陀佛的教法無疑是眾生最契機的教法。 成為觀音山 2024佛誕浴佛祈福盛典之功德主,締結殊勝佛緣,與萬人結善緣!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對治邪見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佛住世。《金光明最勝王經》中說:「於諸經中一句一頌為人解說,功德善根尚無限量,何況勸請如來轉大法輪,久住于世,莫般涅槃。」憑藉勸請的因緣,此後佛陀轉法輪以及眾生因了知法理而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有我們的一分正因,所以請轉法輪的功德非常大,能迅速積累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