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人內容即將進入的頁面,可能含暴力、血腥、色情等敏感內容

由於慾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聖諦有四項,亦即「苦、集、滅、道」。意思為,由於慾望的緣故,所以生命終究是「苦」。為了滿足慾望,而無知地想要玩樂、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什麼等等,這就是導致生命痛苦的原因,也就是「集」。能夠停止想要的慾望,也就是「滅」。而慾望乃從內心產生,所以要在心中消滅它。一旦能夠止息慾望了,就能夠證「道」,能夠見「道」,亦即走在通往涅槃的正道上。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ukmanee的沙龍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mukman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6/08
在遭逢痛苦的時候,要憶念到功德,憶念到正等正覺佛陀所教導的佛法,以便使痛苦鬆綁,並且從中脫離出來。一旦痛苦消除了,就要持續地修行。因為當我們能夠證入內在快樂的時候,便可忘卻苦惱而法喜充滿,痛苦也將隨之灰飛煙滅,如同被雨水澆熄的火炬一般,內心將朝往好的方向而透明光亮起來。
Thumbnail
2022/06/08
在遭逢痛苦的時候,要憶念到功德,憶念到正等正覺佛陀所教導的佛法,以便使痛苦鬆綁,並且從中脫離出來。一旦痛苦消除了,就要持續地修行。因為當我們能夠證入內在快樂的時候,便可忘卻苦惱而法喜充滿,痛苦也將隨之灰飛煙滅,如同被雨水澆熄的火炬一般,內心將朝往好的方向而透明光亮起來。
Thumbnail
2022/06/08
2022/06/08
2022/06/08
明白了因果之律以後,就要採用正確的準則,為生命中所發生的問題去奮鬥。在遇到痛苦的時候,必須要先站穩腳跟,再設法尋找出路。千萬不要去喝酒、賭博、縱情慾樂或是上吊自殺,應當要憶念到佛法,練習將心靜定下來,忍耐並且不斷行善,積極布施、持戒與靜坐,以逃脫此惡業。
Thumbnail
2022/06/08
明白了因果之律以後,就要採用正確的準則,為生命中所發生的問題去奮鬥。在遇到痛苦的時候,必須要先站穩腳跟,再設法尋找出路。千萬不要去喝酒、賭博、縱情慾樂或是上吊自殺,應當要憶念到佛法,練習將心靜定下來,忍耐並且不斷行善,積極布施、持戒與靜坐,以逃脫此惡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開悟」是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但對「開悟」的見解,禪與教是各有說法。 「教」方面,小乘有小乘的開悟,大乘有大乘的開悟,代表著二者對「生死」有不同的見解,是兩種生死智慧。先就小乘佛法而言,小乘的教法是「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本文是小乘佛法對生死開悟的智慧。
Thumbnail
宗教與修行,便是要滿足人們離苦解脫的渴望,因而誕生的產物。許多人以為,人類以宗教和崇拜去理解、控制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如天災,殊不知控制的本身就是逃離痛苦的彰顯。就算宗教的理論、儀軌和權力結構已經複雜到如同天主教梵諦岡的運作,它所汲取的能量依舊是平民離苦得樂的慾望和渴求。
Thumbnail
宗教與修行,便是要滿足人們離苦解脫的渴望,因而誕生的產物。許多人以為,人類以宗教和崇拜去理解、控制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如天災,殊不知控制的本身就是逃離痛苦的彰顯。就算宗教的理論、儀軌和權力結構已經複雜到如同天主教梵諦岡的運作,它所汲取的能量依舊是平民離苦得樂的慾望和渴求。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要調伏煩惱,首先便要先看到生起煩惱的根源──「心」。 不然,縱然佛法研究再深入,也只是流於世間哲理的層次,與解脫無關。 因此,在上述的文中, 尊者很直截地告訴我們,要了解「心」, 就從他的作用處去找。 當我們領納外境,並生起 「善」、「惡」、「美」、「醜」等分別時, 心就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為何苦不再生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 良因曰 :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而且一切法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有主宰性的主體存在。 <經文>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此理真實不虛,並非佛陀發明,而是宇宙當中的真理,佛陀只是為我們宣說,稱之為「
Thumbnail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而且一切法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有主宰性的主體存在。 <經文>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此理真實不虛,並非佛陀發明,而是宇宙當中的真理,佛陀只是為我們宣說,稱之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