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一篇談到在月初剛發薪水的時候,
五千可以買什麼書;這篇想聊聊如果加薪,每個月
除了長期投資、短期犒賞自己,還可有什麼選擇? 以下有兩個自己的實際經驗分享:
- 找人重量訓練
- 找人心理諮商
我想,為什麼要投資、可以有什麼方式,之前的文章說過了,可以思考
投資好像可以自己來,那麼位移重量跟聊天呢???
找教練、心理師是為了專家協助,避免自己犯錯,讓自己有正確的觀念,畢竟人生苦長,有強健的身體、心靈才能給世界糟蹋
專業有價,為什麼要
上教練課,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整理文章(
運動就好幹嘛重訓?),如果現在的我來推薦,原因就是
- 你會看影片,影片不會看你;畢竟語言本身容易讓人誤解,動作的理解頁牽涉到每個人的肢段比、協調性不同而有所差異,須要進一步個別化調整
- 受傷就要停機很久,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得不償失
- 以往的訓練未必是科學的方式,例如狂操體能,只有未爆炸跟順利得牌的偏誤倖存者得以大聲講話
- 不同運動所要求的面向不同,例如以前我都練瑜珈居多,柔軟度比一般男生好的我很吃香,畢竟有些需要肌力的動作我比女學員佔優勢;可是到了重訓場上,重要的觀念就是中軸穩定,呼吸法跟強調的訓練方式就大不相同,需要重新理解
- 漸進式、超負荷訓練是安全可控制的訓練方式,可以有效刺激肌肉骨骼神經系統,對抗高齡化社會,讓人活得有尊嚴
- 找到身體使用手冊,例如直背、夾肩等脊椎衛生的動作,讓自己日常生活不容易受傷(這也是動作遷移性),像是移動機車、搬重物、消防戰技動作,很多都跟重訓動作雷同,讓訓練貼近實戰
- 有了最大肌力為基礎,搭配《專項肌力(最大肌力、爆發力、肌耐力)》、《能量系統(ATP-CP、乳酸、有氧)》,得以讓〈人體運動表現(技術、戰術)〉發揮
那為什麼可以考慮找專業心理師,這我也有經驗(恩,沒有錯,大約一年半的期間)
- 心理師法規定,本法所稱之心理師,指前二項之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有牌照,具備一定水準)
- 有些家庭、工作上的事情,不方便跟家人、小三、同事、朋友說,法律規定「心理師應謹守專業倫理,維護個案當事人福祉」
- 很多時候解決問題不是問題所在,自己腦袋一時打結就陷入死胡同,誰可以幫你接納(確認自己的舞台/角色)、轉念(把鎂光燈轉向其他地方),就是擅長同理的心理師。
- 花錢就會認真看待,哪怕只是一開始尷尬,擠出幾句話、練習場面話都可以,反正新朋友什麼都聽,也不會批判
- 很多工作廠域有類似資源或是補助,用貪小便宜的心態去使用也無妨,我就是一個
- 社會接受性提高---疫情期間人類長時間共處與學習、工作環境與方式大變,家暴事件頻傳,如果大人能先安定自己的心就不會有更多的問題
費用的部分
-重量訓練/健身教練常見的費用從1000-2000都有,端看教練教學經驗、服務區域、團課或是1對1等方式而有所不同;最實惠的方式就是報名團課,一周一練
--心理治療/諮商的費用則是因為時間長短、是否全自費而差距甚大,可以參考
內湖身心科診所的比較,基本上自費就是2000起跳;我是使用公司資源,所以費用沒有這麼高,心理師也提供我個人額外需求的折扣,變成2000有找一點點
這些不像學個專業技能,有個明顯的目標設定與功能取向,不過是可以讓人有基礎自立,持續學習/體悟的基石。像我自己持續請教練協助我在重量訓練上的進步與個人化菜單;諮商的部分,因為自己有逐漸走出自己的矛盾,願意不要再當馬戲團的猴子、探討知識的詛咒,加上疫情期間有許多遭逢巨變的人們,資源就讓更有需要的人使用,所以現在沒有去諮商,只有靠自己向內探索。
以上提供各位參考,祝有個〔文明的頭腦、野蠻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