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心」舞象線上新書講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練心」,崇建老師的新書,與雨果幼兒園的創辦人林文煌先生合著。謝謝自己在週日早晨聆聽這場新書會。
阿建聊自己3歲進幼兒園的回憶。他坐在門口不願進教室,那是孤單的感覺;趴在老師的白色裙子上,老師幫他掏耳朵的記憶,是美好的。我們以為孩子還小不會記得,以為自己太大,對兒時早以不復記憶,其實不然。幼兒園階段的記憶與經歷,某些部分影響著我們現今的反射經驗與觀點。
我的幼兒園記憶裡,有些畫面依舊深刻。
母親晨間喚我起床,身高只到母親腰間的我環抱著母親,她會將手伸到我背後為我綁圍兜兜,是我很喜歡的兒時圖像,閉上眼睛專注感受,彷彿能感覺記憶中母親的溫度。
自己走路去幼兒園,經常第一個到校,清晨的光影、園丁打掃庭院落葉的畫面與聲音,坐在燙鞦韆上輕晃的我,感覺寧靜也有些孤單。
還有吃點心的記憶,每天期待分到紅色的碗(大多數的碗是藍色),最喜歡菠蘿麵包,總是把麵包上甜甜香香的格子ㄧ顆一顆撥下來吃掉,剩下表面白白的麵包體躺在小盤子上。
升旗時,老師說挺胸的孩子有好寶寶貼紙,我會挺胸挺到準備下腰的概念😄
我不知道自己的腦海裡仍留存這些畫面,漸漸發現,當我越是連結內在,這些片段回憶便慢慢浮現。
阿建說「基因、成長歷程、環境塑造」,影響我們成年後的狀態。成長歷程與環境塑造的概念我懂,但阿建特別將基因也列入,我猜是指世代相傳的表觀基因,但對這部分沒有實際的體驗可解讀。基因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什麼?看見了會帶來什麼改變?
阿建後來分享曾與朋友聊起的話題。
漢族非常重視「維生」,也就是求生存。所以我們重視買房子,還要為兒女也買房子。關心兒女的將來是以「維生」為最重要的考量。
但身而為人,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關係」,人與人、與其他生命、與環境、與萬物的連結。人不能沒有任何關係互動而獨活。
此外,生命還渴望創造、挑戰。這是漢族不太重視的面向。
這似乎回應了我對基因的疑惑。
阿建問,你期待你的孩子是一個快樂開悟的乞丐?還是不快樂但很有成就的醫生?
當然這問題是非常二元對立的,難道不能是快樂開悟的醫生?阿建想引導我們思考的是「求生存,是這麼困難的事嗎?」。不是排斥求生存,但人不能只為求生存。
試著探索自己對「維生」的焦慮與固著的觀點,也許會有一些看見。求生存當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所以是否讓孩子補習,沒有標準答案,回頭檢視自己要的是什麼,想帶給孩子的是什麼。
涵養生命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
「練心」的封面寫著「涵養孩子內在安定又強大的能量」
老實說,身為家長,對這句話覺得困惑。一來很不具體,這樣的孩子沒有具體形象,例如傳統觀念裡穿著綠色制服或學士帽的孩子。
但我覺得這句話很美,也很有力量,我認同這句話。只是落實在為人父母的每一天,如何實踐是項考驗,是修行,是練心。
阿建說,練心是練習愛自己的能力,練習愛孩子的能力。愛是陪伴,是回應。
如何陪伴,如何回應,什麼是愛自己呢?這本書有許多真實且令人動容動心的故事,我很喜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oma Pre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第14週 《覺知當下》 我邀請你給自己一些欣賞 覺察辨識一下,當你只能靜心1分鐘、30秒甚至更短,內心有沒有懊惱,懊惱的背後有沒有念頭,這些感受與念頭經常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交纏著,影響我們內在的狀態。如果你能覺察,便有辦法可以安頓它們,有辦法引導自己的內在,走向更和諧的狀態。
第26課《轉向平安》 這一課的練習開始前,老師先釐清「平安」二字。 當我們看到平安二字,頭腦會自動為它下一些定義, 但這不一定是阿迪亞香提對平安的定義。 如果帶著自己固化的理解來閱讀這一課, 練習時可能會自我設限,或是錯過很多東西。 例如:平安代表沒有衝突。
第13週 《運用靜心,擴大對感受的覺察》 老師問,過去12週的練習,你是否感覺到內在的變化?是否看見自己的成長? 認真的想了想,過去12週,我練習了甚麼呢? 阿建老師繼續溫柔的說「邀請你,在心裡認真的、真誠的跟自己道謝。自己的努力,要先被自己看見。我們一定要做第一個肯定自己的人。」 這句話超美的!
第12週 《覺察身體感受》 這幾週學習靠近情緒,身心有甚麼變化嗎? (學習薩提爾模式的這幾年,身心狀態漸漸安穩許多,不論是內在只有自己能感受到的部分,還是外在與家人之間的相處。當然日子仍是晴雨風雷變換著,偶爾也會困在某種情緒裏好ㄧ陣子,持著晴耕雨讀的心態,在情緒中依舊覺察自己,陪伴自己。)
《第17週 點出他人情緒》 上一週我們觀察周遭人的情緒。 如果你長期觀察身邊親近的人,觀察他的行動、語言、狀態,揣測他背後的情緒,有什麼發現嗎?有沒有發現有趣的狀態或事物。 這週的練習是順著上週的觀察而來,但是會有一點麻煩或困難。因為根據我們的觀察而去幫助對方指出情緒,它也許不一定是真的。
第22課-覺察你與當下體驗的關係 當下。指的是此時此地。 我們很少在當下,因為頭腦隨時有許多無意識的思考,關於過去與未來。 體驗。日常生活裡,其實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體驗中。
第14週 《覺知當下》 我邀請你給自己一些欣賞 覺察辨識一下,當你只能靜心1分鐘、30秒甚至更短,內心有沒有懊惱,懊惱的背後有沒有念頭,這些感受與念頭經常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交纏著,影響我們內在的狀態。如果你能覺察,便有辦法可以安頓它們,有辦法引導自己的內在,走向更和諧的狀態。
第26課《轉向平安》 這一課的練習開始前,老師先釐清「平安」二字。 當我們看到平安二字,頭腦會自動為它下一些定義, 但這不一定是阿迪亞香提對平安的定義。 如果帶著自己固化的理解來閱讀這一課, 練習時可能會自我設限,或是錯過很多東西。 例如:平安代表沒有衝突。
第13週 《運用靜心,擴大對感受的覺察》 老師問,過去12週的練習,你是否感覺到內在的變化?是否看見自己的成長? 認真的想了想,過去12週,我練習了甚麼呢? 阿建老師繼續溫柔的說「邀請你,在心裡認真的、真誠的跟自己道謝。自己的努力,要先被自己看見。我們一定要做第一個肯定自己的人。」 這句話超美的!
第12週 《覺察身體感受》 這幾週學習靠近情緒,身心有甚麼變化嗎? (學習薩提爾模式的這幾年,身心狀態漸漸安穩許多,不論是內在只有自己能感受到的部分,還是外在與家人之間的相處。當然日子仍是晴雨風雷變換著,偶爾也會困在某種情緒裏好ㄧ陣子,持著晴耕雨讀的心態,在情緒中依舊覺察自己,陪伴自己。)
《第17週 點出他人情緒》 上一週我們觀察周遭人的情緒。 如果你長期觀察身邊親近的人,觀察他的行動、語言、狀態,揣測他背後的情緒,有什麼發現嗎?有沒有發現有趣的狀態或事物。 這週的練習是順著上週的觀察而來,但是會有一點麻煩或困難。因為根據我們的觀察而去幫助對方指出情緒,它也許不一定是真的。
第22課-覺察你與當下體驗的關係 當下。指的是此時此地。 我們很少在當下,因為頭腦隨時有許多無意識的思考,關於過去與未來。 體驗。日常生活裡,其實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體驗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我從出生到現在我最想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從我出生到現在一直關心我們幫助我們我們有困難的地方。 從以前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很照顧我,例如:有一次我在幼兒園的時候我發燒了,結果媽媽立刻就來到幼兒園,並且還帶我去買柳橙汁,還帶我回家,還有平時爸爸媽媽會在我安親班下課的時候再我回家,到家後
心理學上已經有指出,人的一生往往會跟童年有相當程度上的關係。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於未來的人格形塑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於我而言,我的童年和探索脫不了關係,我的家庭位居於一個田野鄉村,一年四季都可以到處奔跑,春夏的時候宜賞花、捉蟲,秋冬的時候宜賞落葉、聽風看雲,對於充滿未知的世界,我的父母允許我們在附近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禁止轉貼、轉發、抄襲,有任何需求須經過本人同意) 在上了三個月心理學課程與看了課本內容之後,希望小時候父母可以教我的事: 1、嬰兒時期擁有愛與安全感 讓我知道自己是舒適、安全的,在我成長後擁有穩定的內核及自信。 2、培養我的自主意識,學會主動學習 在開始學習的時期陪伴我
我從出生到現在我最想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從我出生到現在一直關心我們幫助我們我們有困難的地方。 從以前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很照顧我,例如:有一次我在幼兒園的時候我發燒了,結果媽媽立刻就來到幼兒園,並且還帶我去買柳橙汁,還帶我回家,還有平時爸爸媽媽會在我安親班下課的時候再我回家,到家後
心理學上已經有指出,人的一生往往會跟童年有相當程度上的關係。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於未來的人格形塑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於我而言,我的童年和探索脫不了關係,我的家庭位居於一個田野鄉村,一年四季都可以到處奔跑,春夏的時候宜賞花、捉蟲,秋冬的時候宜賞落葉、聽風看雲,對於充滿未知的世界,我的父母允許我們在附近
嬰兒像白紙,形貌色彩決定於父母 前言 上週六去新竹,二女搬新家。小外孫三歲了,已經很會說話了,還帶我們去他的房間看他的玩具。看著他從小嬰兒慢慢的一點點的成長茁壯,心理難免有些感觸。兒女成長時,我大多在花蓮上班,因此一切都是內人在負責,內人一個人負責三個兒女的方方面面:學業,才藝,生活,補習,朋友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