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用什麼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極簡力 – 運動員生涯規劃

2022/06/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隨著課程進度,選手們一一閱讀《場外人生》的每個篇章,也跟著課堂引導做了更深度的思考。在談完破框力自學力專注力覺察力、以及斜槓力之後,這周課堂,荃鈺老師帶我們來到中國醫水湳校區看展覽。
關於展覽介紹與心得,先前寫了三篇文章,歡迎有興趣的大家點閱瀏覽

你認為的成功是什麼? 該用什麼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課後作業,老師要我們在看完展覽後,閱讀極簡力的篇章,並思考如何定義自己的成功,以及自己的人生目的,思考什麼做的太多?什麼做的太少?
  • 『根據文本,書中提到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方法,跟普世價值對人生成功的定義有何不同之處?就你個人經驗,你更認同哪一個?為什麼?』
「過到他想要的生活,就是成功。」、
「跟重要的人一起完成夢想,是我認為人生中最大的價值」、
「有能力幫助別人、創造價值也給人溫暖」、
「了解自己的人」
...
多數選手在看完章節內容後,紛紛提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或許因為還是剛上大學的年紀,選手們的想法雖然單純,但這種單純的力量,卻能喚起人心美好的一面與最初的夢想。
但也有部分選手提出不同的看法 :
「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書中提到的方法都是屬於理想及幫助居多,但凡是人都是需要食、衣、住、行,那在如此需要物質生活的我們是否得先顧及生活,才能去談到理想面的事情? 這兩個答案沒有絕對,只有將每一天活得不後悔就夠了。」
「書中告訴我們的三個方向有點偏向大愛,不把自身利益及想法擺在第一順位,現今的普羅大眾無法做到如此高尚的地步,老實說我也無法,很多東西是建立在經濟之上,有了經濟才有選擇能力。
「現在的我覺得如果我的生活不用顧慮經濟問題,也許幫助他人可以得到心理層面的滿足。但是這個社會還是現實的,大家常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只要你賺的錢不是傷天害理的,到時候再來回饋社會也來得及。」
有趣的是,在這題的討論中,相較於前面幾位同學一致認同「利他」的概念,也有部分選手開始思考現實層面。生涯規劃不是心靈雞湯,而是透過方法與案例,讓人相信自己能活得更好、找出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想這種真實呈現生活中發生的困難之處,也是課程討論最珍貴的地方。
「在生活充足的前提下,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標,就是成功。」
有選手開始能跳脫二元對立的思維,不去比較與評價哪一邊更好,明白事情有先後順序。先活下來,才有機會實現理想。
「我比較認同普遍的成功,但我也不能完全否定書中的成功是錯誤的。因為我認為現在的主流媒體如果能多重視幫助他人這一類型的成功的話,或許今天的立場會是反過來的,不再是只看錢,而是看那個人影響了社會多少。」
有選手開始建構出自己理解這個世界的脈絡,從根本反思為什麼社會的主流價值是這樣?而個體又是受誰影響?
「不是別人給予你什麼樣的稱讚就是成功,由自己去設立一個還未達成的事去完成它,也不要一下出一個完全達不到的事情,一個一個去完成目標,這也是成功。」
有選手開始能夠整合前面專注力課堂所提的觀念,不去理會他人評價,而是專注在自己高價值區,設立自己的目標,一步一腳印往前邁進
「能和他人分享我所看見的美好世界,能做點什麼更靠近我心中的美好世界一點點的事,就讓我感受到一點成就感,而這這成就感似乎也正是我心目中成功的樣子吧!」
有位運動傳播的同學,他談的也是美好世界,但她切入的觀點是從她能做的事開始,每靠近一點,就覺得離成功又近了一些,這也是很棒的想法。

你是證明自己?還是發展自己?

  • 做得太多的部分
聽從別人的安排 : 過於專注在專項、學習不感興趣的事物
關注別人 : 羨慕別人、在意別人的看法
不好的習慣 : 猶豫、玩樂、物慾、懶惰、拖延、後悔、借口
消耗自己 : 否定自己、抵抗情緒、擔心未來、得失心
  • 做的太少的部分
專項外的成長 : 提升技能、讀書、善用時間、實際行動、嘗試、把握機會
梳理內在 : 放鬆自己、聽從自己想法、突破自己、表達自己、肯定自己、
與自己對話、對事物的熱情、讓自己滿意的答案
與人的連結 : 貢獻社會、陪伴重要的人事物
觀察同學們反思自己「什麼做的太多,而什麼做的太少」,其實從中可以看出這些行為有所關聯、是一個循環的 :
在做得太多的部分,因為聽從別人安排、沒能花時間在培養與發展可長時間累積的實力,就會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做的如果不是自己發自內心想要的事,就不會沉浸在過程中;沒有成就感,也就需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一直在乎自己做的事能不能有所回報或證明自己;在不斷消耗、掏空自己的情況下,也就會有像是猶豫、後悔、消極的情緒出現,行為上就容易傾向選擇玩樂、重視物質,來填補心理的空虛與不安。
而在做得太少的部分,可以看見大部分的內容,都有提到「自己」這兩個字。代表選手們能夠意識到 : 如果能讓自己處於身心靈平衡、且所做的事在精神上都能回饋到自己身上、讓自己滿意,才是好的生活方式。這些反倒才是我們趁現在年輕、還能改變局勢時,能為自己多做一些的部分。
看著選手們的留言,我想起在《安靜是種超能力》這本書裡提到的 : 你所做的事,是「證明自己」? 還是「發展自己」?
台灣的運動員在過去的制度,大多都是聽從教練指示,除了在訓練上,也包含生活常規、包含要念哪間學校。聽從安排,卻不見得是自己真心想要,一旦脫離運動員身分,沒有了教練、學校…,在成長階段又還沒建構起自己的思考方式,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危險的。
在大學階段,藉由這堂課給予的方法,開始學習思考、開始重視自己的需求、找回自己,而不是慣於全盤接收他人給你的指引、跳入人家設定好的輸贏遊戲,在當中爭搶得你死我活,卻又不知道要這些名利是為了什麼。
得到名利,不代表就一定能活得開心。因為證明自己,是配合他人節奏,用掏空自己的方式在獲得認同發展自己,是在熱愛的事情上,用自己舒服的節奏不斷累積,不需要一直回應別人的一次性需求,這才是能讓生涯長久經營下去的關鍵。
------------------------------------------------------------------

後記 – 關於書與展覽的關聯性 :

在看展覽的當下,有趣的是,有認真的選手在學期初一拿到書就搶先看完所有章節,當她來到展場空間,驚喜的發現 : 「咦? 展覽的一些內容,都是書裡提過的方法耶!」
老師也說 : 「是呀!展覽就像是書的延伸​,變成一個可以討論對話的平台,用比喻跟圖像讓觀眾參與、互動、理解,用空間切割主題重點,帶你反思討論​;書也像是展覽的延伸​,展覽過後,來不及細細探究的地方,留有餘韻反思咀嚼的地方,書可以陪著你24小時討論。
書名取為《場外人生》,因為場內人生有限,場外卻是精采無限,當你在場內競爭到白熱化,但推開門的那一剎那就會覺得自己傻,場外對我們仍然陌生,也意味著還有大把的機會與可能,我們需要聯合一起向外拓,因為場外的人並不在乎場內誰輸誰贏,我們都只想生活更好而已。​
書跟展覽,談的都一樣是生涯規劃,在「運動」這極其鮮明的場域,思考那些不變的道理與規律,學習用正確的方法,做那些能不斷讓自己獲得疊加式進步的事情,我們都在不斷提高未來的勝率,在變動的時代下保有自己,因為人生才是我們的全職。​」
我很喜歡與選手們一起上課,透過老師課堂上的引導,會發現他們其實不是沒有故事或想法,只是不懂得說。我也期待在這門課過後,能看見越來越多運動員,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上,找到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盧郁婷
盧郁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