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陰陽師野村萬齋的養成之路│《狂言賽博格》書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早幾天在誠品閒逛,被放在表演藝術類推薦區的一個書封吸引,上面印刷著一張熟悉的臉龐:野村萬齋的《狂言賽博格》。
我之所以會認識日本狂言師野村萬齋,其實是很間接的。我極為喜歡看日本花滑王子羽生結弦的比賽,2015-2016 年賽季羽生結弦呈上了那套無與倫比的長曲作品《SEIMEI》(晴明/生命),靈感與音樂是取材自2001年的日本電影《陰陽師》(Onmyoji),而當時飾演陰陽師安倍晴明一角的,正是野村萬齋先生!
我不會說我是因喜歡羽生結弦才喜歡上野村萬齋,因為野村萬齋在《陰陽師》中所展現的魅力和神韻,就像是宣告「我就是晴明」般的讓人拜伏。
由於「狂言」這種藝術形式就像意大利的歌劇、廣東的粵劇一般,有著當地文化和語言的濃厚特色(以及無可避免的了解的限制),因此要認識「狂言」的野村萬齋──至少對不懂日語的我而言──比了解在電視作品中、或是跟羽生結弦詳談《SEIMEI》的動作該如何修改的野村萬齋,要困難許多!而《狂言賽博格》的出版,真的讓人喜出望外(真想要親簽版呢)!

狂言與精神分析:相礙或相通

野村萬齋說有一段時間「思考所有事情時我都用狂言當作基準」,看到這句話的我又何嘗不是思考大部份事情時,都用精神分析當作基準?因此,我想穿插一些《狂言賽博格》的文字,同時分享一點我以精神分析這個基準來看狂言的想法。
野村說「狂言」(素有笑的藝術之稱,與能劇合稱「能樂」)是透過師徒(往往是父子)傳授與模仿「型」的習藝之道。
他把狂言比喻做數位化的程式設計,是不管學習者的個性與想法,而必須被植入身體中、不應有錯誤訊息的機能複製,好把身體打造成合意的電腦,也就完成了「型」的傳達。
看到這個比喻的當下,我有一刻是十分失望的!腦中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是:在學習心理諮商與治療的路上,每位教授或老師都強調「你要整合出你自己的東西」或「你要成為你自己」,同時我們又被教導「每個治療師都有個人的風格,個人性格很可能導致了他的學派風格」,所以說,在心理治療中很難想像一種不管學習者個性與想法,而必須植入身體的「型」這種觀念。
然而,當我再細想,便發現我的學習(也就是伴隨臨床操作)其實就是在「型」之中慢慢建立的。在幾年前我剛開始心理師實習時,對古典著作的著迷閱讀,使我無疑是個「佛洛伊德派」(Freudian),後來在機構的主要氛圍影響下,我的取向改為「克萊恩派」(Kleinian),到了實習晚期,由於已經跟著臺大沈志中教授聽了兩年課,因此又變得很「拉岡派」(Lacanian)。(正式執業後又是另一篇故事)
這些「派」指的是甚麼?當個案夢到一個尖銳的物件時,佛洛伊德派和克萊恩派就是會把它視為「陽具」相關的象徵,而拉岡派則是在說話的層面做一些同音異字的聯想(如「尖塔」→「賤踏」),這就是各學派的一種不變的「型」,一個為了發現潛意識真相的詮釋(表現)方式。
另一種必須的「型」,就是「沉默」,我們被教導要耐得住自己的焦慮、個案給的焦慮,而多多保持沉默,這個「型」是以上三個分析學派幾乎都是共通的。
比較當代的精神分析學派,如自體心理學學派和互為主體-關係學派,他們的「型」則是另一回事。夢到一個尖銳物,那更應該詮釋做自尊心的堅硬且同時易斷,或者個案不知道在關係中要是呈現出一點自己菱菱角角的樣子,治療師到底會怎樣回應。而「沉默」也已經轉化為「友善及溫和回應」的型。
可見,至少就精神分析而言,沒有「型」也是無法走上習藝之路的。就像野村說「因為我的聲音還沒有定型,所比別人晚幾年演出(《奈須與市語》),但也可說正是因為演出了這部作品,我的聲音才終於定型了」。
的確,我很難想像一個人在學習任何事之初,沒有好好去模仿老師教導的型,而他未來之所以長出一個型,不就正是練習或執行了某事物所要求的型的結果?

精神分析與狂言:做自己或做賽博格

「型」就是模仿師父,複製師父的站姿,但是野村也說道:
「每個人的身體條件各不相同,亦即相對於軀幹,有人手臂比較長,有人比較短,前臂跟上臂的比例也各有不同,所以就算徹底模仿師父手肘的角度,通常也不合乎自己手臂的平衡。那麼應讓模仿師父的什麼才好呢?我想這跟模仿站立的姿態相似,那就是要模仿手臂的平衡感。」
如果說因為佛洛伊德當年治療是用躺椅、他會一邊做治療一邊抽菸、他會在桌面放上許多考古雕像小玩意,而今天的治療師在自己的工作室就如此仿傚,那真的空有型而缺少靈魂。
事實上,佛洛伊德是不喜歡一天到晚被個案盯著看才使用躺椅的,他的抽菸也不是一種佬大般的自在,而是成癮(且做了很多次口腔癌的手術)。
今天的心理諮商訓練,應該讓我們得到一種直面個案的自在,而不必因為被盯著看就「只能用躺椅」來處理。如果治療師有明顯的喜好,誰說不可以在個人的工作室放上一排沙遊玩偶、水晶球、藝術畫作、唱片櫃、或者韓團 BTS 的周邊商品做為裝飾?
所以說在精神分析的路上,我也一直要求自己做到模仿、以及體會出「型」背後真正的精神、態度、原理。也就是說,所模仿到的東西及怎樣去模仿,也許決定了我們是在做自己,或是只成為了賽博格。
我曾經想跟某一位敬重的精神分析師學習,也就是所謂的接受分析、用體驗來學習,但那位分析師卻言重心長的告訴我:他老了,他們那一輩的分析師都是很強硬的被怎樣詮釋,就怎樣對個案做詮釋,所以他的風格會是塞給我他自己的東西,這樣對年青人不好,「你們年青人,要的是發展潛能,不是硬硬的接受我們老一套的知識」。──這位全身是「型」的分析師,今天他是在強調「無型」嗎?
《狂言賽博格》原文出版於2001年,也就是野村萬齋35歲的時候,現在的他已經56歲了,不知道他對「型」的看法,又會有怎樣新的心得與體悟?
感謝「這邊出版」翻譯及出版這個作品,我很期待在臺灣看到更多與狂言及相關藝術的書藉。

※ 寫作需要支持,歡迎給心/收藏/留言/分享文章到你的社交平臺,及追蹤我的 臉書Instagram│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Ch.1-7,我們談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庫洛魔法使》、《神風怪盜貞德》及意大利閹人男歌手的演出,從這些電影、動漫、及歌劇藝術中,看見「同性戀」的元素其實與我們緊密的生活在一起──當然,這個「看見」帶有精神分析獨特的觀點與角度。 羅曼史開場於相鄰的同性桌椅 -To Be Continued-
雖然不想這樣強調,但在今天社會的一種政治正確的氛圍下,想要討論「性別」或「性取向」等的議題,實在很容易招來某個派別或某種主義者的抨擊。 以上兩種說法,前者怕得甚麼都不敢說,後者把甚麼都說成創傷,而我認為應該換個說法:如果同性戀不只是天生傾向造成,也必然有心理學或發展的因素在,這些起源因素是甚麼?
每一個小男孩、小女孩心中,都曾經是以另一個比自己優秀的小男孩、小女孩作為深情的對象,一個類愛情的「自我理想」。後來,這份情感或記憶被轉移,對大部份的人而言,他們轉向了異性。從同性到異性的「愛」的轉變,是一個精神分析考究的重要議題。 要求自我完美,其實在於自我不滿,但愛情可以止住這傷口
在本單元【異同純不純】的前四篇,我們把焦點放在男同性戀及男性的同性情感,探究了其起源、那些「促成」同性情感或性慾的幻想及臨床展現、以及男同志對女性的潛意識態度。 今天,我們把目光轉向女同性戀者,嘗試以理論和臨床經驗來點燃她們的百合之情。 女孩心中,往往也有一個女孩 轉向:女性也開始嫌棄女性
二千年前,在耶穌的年代,猶太男性要是碰見要好的朋友,他們會上前親吻臉頰!五百年前,在莎士比亞的年代,對朋友的熱愛是可以坦然與高聲表達的。今天,一位個案告訴我,他所處的穆斯林社區的傳統風貌裡,男人與男人之間可以牽著手逛街,這沒有甚麼。不過在台灣,我們知道男人間的友誼再怎樣熱血,至多只會搭個肩膀。
以一句「這個胭脂盒我掛了五十三年,現在還給你,我不再等了!」轉身離去,為《胭脂扣》作結的經典對白,如花不再等待的,到底是現實中的負心漢,還是自己心中的陳十二少? 在「初戀」中的人,是無法想像關係會有結束的一天,所有好的都被理想化為浪漫,所有壞的也被修飾為情調。
在Ch.1-7,我們談過《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庫洛魔法使》、《神風怪盜貞德》及意大利閹人男歌手的演出,從這些電影、動漫、及歌劇藝術中,看見「同性戀」的元素其實與我們緊密的生活在一起──當然,這個「看見」帶有精神分析獨特的觀點與角度。 羅曼史開場於相鄰的同性桌椅 -To Be Continued-
雖然不想這樣強調,但在今天社會的一種政治正確的氛圍下,想要討論「性別」或「性取向」等的議題,實在很容易招來某個派別或某種主義者的抨擊。 以上兩種說法,前者怕得甚麼都不敢說,後者把甚麼都說成創傷,而我認為應該換個說法:如果同性戀不只是天生傾向造成,也必然有心理學或發展的因素在,這些起源因素是甚麼?
每一個小男孩、小女孩心中,都曾經是以另一個比自己優秀的小男孩、小女孩作為深情的對象,一個類愛情的「自我理想」。後來,這份情感或記憶被轉移,對大部份的人而言,他們轉向了異性。從同性到異性的「愛」的轉變,是一個精神分析考究的重要議題。 要求自我完美,其實在於自我不滿,但愛情可以止住這傷口
在本單元【異同純不純】的前四篇,我們把焦點放在男同性戀及男性的同性情感,探究了其起源、那些「促成」同性情感或性慾的幻想及臨床展現、以及男同志對女性的潛意識態度。 今天,我們把目光轉向女同性戀者,嘗試以理論和臨床經驗來點燃她們的百合之情。 女孩心中,往往也有一個女孩 轉向:女性也開始嫌棄女性
二千年前,在耶穌的年代,猶太男性要是碰見要好的朋友,他們會上前親吻臉頰!五百年前,在莎士比亞的年代,對朋友的熱愛是可以坦然與高聲表達的。今天,一位個案告訴我,他所處的穆斯林社區的傳統風貌裡,男人與男人之間可以牽著手逛街,這沒有甚麼。不過在台灣,我們知道男人間的友誼再怎樣熱血,至多只會搭個肩膀。
以一句「這個胭脂盒我掛了五十三年,現在還給你,我不再等了!」轉身離去,為《胭脂扣》作結的經典對白,如花不再等待的,到底是現實中的負心漢,還是自己心中的陳十二少? 在「初戀」中的人,是無法想像關係會有結束的一天,所有好的都被理想化為浪漫,所有壞的也被修飾為情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山日月表演工作坊 各位親愛的演員們: 今天,我希望和你們探討如何真正激發內心深處的表演本能,並提升你們的表演力。表演,不只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真實情感的流露、一種內心慾望的釋放,同時也是學習控制的藝術。當情感與技巧結合,在允許本能的衝動的情境下,表演便成了當下真實的發生。   挖掘個人經歷
Thumbnail
🍀🍀🍀fumi老師:❤️❤️❤️ 「高我一直都很睿智」🙏🙏🙏 🥰🥰🥰這句話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意涵,揭示了「高我」這個概念裡所擁有的智慧和靈性特質,在心靈與靈性領域中,「高我」代表了個人意識的最高層次,是一種超越個人自我認知和經驗的存在,超越了生活意識所能觸及的範疇,是與宇宙、神聖
市面上有許許多多的靈氣系統,目前世界各地所學習到的靈氣,大多是日本的臼井甕男先生所傳承出來的。 西元20世紀之初,日本治療師臼井甕男(Mikao Usui)經過為時三周的斷食禪修之後,得到了天神的禮物,他發掘出自己的天賦,通曉了以精神能量來療癒病痛的方法。這個奇特的經驗幫助他創立了
Thumbnail
狂言和泉流 狂言是日本傳統藝能,從650年前的武士時代,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淵遠流傳迄今,而直至200年前才以書面的方式記載著各式詞賦及表演方式,今日首次體驗能樂的滑稽與樂趣! 現場主持口譯的大澤小姐及親切且專業的狂言師野村太一郎,用能樂的影片(附子-主角:太郎冠之)及親身示範哭、笑、動物叫聲的肢
Thumbnail
我擔的大野智是個I人,舞蹈家、藝術家、冷面笑匠、平衡哲學家、
Thumbnail
自從看過兩部由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所執導的電影,分別為 2001 年的「陰陽師」和2003年的「陰陽師2」之後,就喜歡上日本作家夢枕獏的「陰陽師」系列作品。也將所有"陰陽師"相關系列的電影都看過了,而個人比較偏好日系陰陽師的電影作品。   日本平安時代(約西元 794 年),當時世界明暗
Thumbnail
AGE X SUBCONSCIOUSNESS X SYNCHRONICITY 想一想,如果可以從古今中外挑出一個選擇的話,我會想成為誰呢? 最近讀了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自傳《無限的網》,同時意外發現自己好像有些熱衷於三、四〇年代出生的亞洲藝術家著作,包括余秋雨、森山大道,不過也許只是同步性。
Thumbnail
狂言師的表情、肢體語言、聲調相當豐富,即便聽不懂台詞,也能從其中感受到人類共通的情感,更配合動作大量出現狀聲詞,只要沉浸在劇場中用心感受,就可以體會狂言的有趣之處。
Thumbnail
野村萬齋是一位多頭銜的日本狂言大師,臺灣觀眾有幸觀賞到他在高雄舉辦的「狂言劇場」表演,多次秒殺票房。他不僅在表演中親切解說狂言的精髓,還展現在細節中,導聆的完美演出。這場表演不僅是一場藝術饗宴,更是一堂愉悅充滿知識性的狂言課程,讓臺灣觀眾體驗到狂言之美、瞭解狂言歷史、並見證狂言的可能性。
Thumbnail
之所以跟伊藤潤二的書一起寫,除同時翻閱外也是因為我認為伊藤潤二配得稱以書中技藝超群的專家名號,他自己就有屬於專精恐怖漫畫領域的「心智表徵」,心智表徵指的是一個人對領域的理解與掌握,就像18世紀的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絕對比他人理解音樂,本書的目標就是闡述協助及建立專家心智表徵的原則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山日月表演工作坊 各位親愛的演員們: 今天,我希望和你們探討如何真正激發內心深處的表演本能,並提升你們的表演力。表演,不只是技術的展現,更是一種真實情感的流露、一種內心慾望的釋放,同時也是學習控制的藝術。當情感與技巧結合,在允許本能的衝動的情境下,表演便成了當下真實的發生。   挖掘個人經歷
Thumbnail
🍀🍀🍀fumi老師:❤️❤️❤️ 「高我一直都很睿智」🙏🙏🙏 🥰🥰🥰這句話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意涵,揭示了「高我」這個概念裡所擁有的智慧和靈性特質,在心靈與靈性領域中,「高我」代表了個人意識的最高層次,是一種超越個人自我認知和經驗的存在,超越了生活意識所能觸及的範疇,是與宇宙、神聖
市面上有許許多多的靈氣系統,目前世界各地所學習到的靈氣,大多是日本的臼井甕男先生所傳承出來的。 西元20世紀之初,日本治療師臼井甕男(Mikao Usui)經過為時三周的斷食禪修之後,得到了天神的禮物,他發掘出自己的天賦,通曉了以精神能量來療癒病痛的方法。這個奇特的經驗幫助他創立了
Thumbnail
狂言和泉流 狂言是日本傳統藝能,從650年前的武士時代,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淵遠流傳迄今,而直至200年前才以書面的方式記載著各式詞賦及表演方式,今日首次體驗能樂的滑稽與樂趣! 現場主持口譯的大澤小姐及親切且專業的狂言師野村太一郎,用能樂的影片(附子-主角:太郎冠之)及親身示範哭、笑、動物叫聲的肢
Thumbnail
我擔的大野智是個I人,舞蹈家、藝術家、冷面笑匠、平衡哲學家、
Thumbnail
自從看過兩部由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所執導的電影,分別為 2001 年的「陰陽師」和2003年的「陰陽師2」之後,就喜歡上日本作家夢枕獏的「陰陽師」系列作品。也將所有"陰陽師"相關系列的電影都看過了,而個人比較偏好日系陰陽師的電影作品。   日本平安時代(約西元 794 年),當時世界明暗
Thumbnail
AGE X SUBCONSCIOUSNESS X SYNCHRONICITY 想一想,如果可以從古今中外挑出一個選擇的話,我會想成為誰呢? 最近讀了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自傳《無限的網》,同時意外發現自己好像有些熱衷於三、四〇年代出生的亞洲藝術家著作,包括余秋雨、森山大道,不過也許只是同步性。
Thumbnail
狂言師的表情、肢體語言、聲調相當豐富,即便聽不懂台詞,也能從其中感受到人類共通的情感,更配合動作大量出現狀聲詞,只要沉浸在劇場中用心感受,就可以體會狂言的有趣之處。
Thumbnail
野村萬齋是一位多頭銜的日本狂言大師,臺灣觀眾有幸觀賞到他在高雄舉辦的「狂言劇場」表演,多次秒殺票房。他不僅在表演中親切解說狂言的精髓,還展現在細節中,導聆的完美演出。這場表演不僅是一場藝術饗宴,更是一堂愉悅充滿知識性的狂言課程,讓臺灣觀眾體驗到狂言之美、瞭解狂言歷史、並見證狂言的可能性。
Thumbnail
之所以跟伊藤潤二的書一起寫,除同時翻閱外也是因為我認為伊藤潤二配得稱以書中技藝超群的專家名號,他自己就有屬於專精恐怖漫畫領域的「心智表徵」,心智表徵指的是一個人對領域的理解與掌握,就像18世紀的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絕對比他人理解音樂,本書的目標就是闡述協助及建立專家心智表徵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