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原有的樣子,本就是獨一無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隨手翻了一本書:「認識你的收納人格」,卡桑德拉.阿爾森 Cassandra Aarssen著,木馬文化出版,吸引我的理由並不是整理收納,而是作者將人分成了四種收納人格,很像在我們常常聽到的星座,依太陽星座分成了十二個星座。

在「認識你的收納人格」這本書中,我是傾向的是『蝴蝶型』人格,書中內容提到『蝴蝶型』人格注重視覺導向,習慣看大方向的思考,少專注在小細節上,比較喜歡看見自己的東西,害怕因為看不見,就忘記東西,但傳統的收納整理系統都要把東西藏起來,這幾乎和『蝴蝶型』人格大腦的思維模式完全相反,所以並不適合。

其實看了書中的分析,有種被理解的感覺,原來並不是我懶於整理,一輩子都得要生活在凌亂之中,是因為不符合既定收納整理模式、整齊的標準,就容易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的不自信,來自於無法符合單一標準,或是他人的成功典範,或許可以回頭想想:「別人的成功途徑、他人的期待、世俗的標準,是不是不適合我?」我們都有自己的形狀,將自己硬塞進固定的框架裡,感覺壓迫,拚了命凹折修改自己的形狀,不再是真實的樣子。

我們不是不夠好,我們原有的樣子,本就是獨一無二的各種形狀。

raw-image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愛心,或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如有任何想法,也請留言讓我知道,謝謝你/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alia療心畫愛的沙龍
29會員
200內容數
一段療癒重生的旅程, 關於我, 與愛同行, 歡迎你。
2024/10/20
學習靈氣療育課程,你會經歷一些轉變,可以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壓力的減少,更會隨著持續的練習,逐步提升自我價值、情緒接納能力和健康狀態。 接納情緒、紓解壓力:靈氣能量能幫助你釋放生活壓力,接納並理解情緒,增加自我穩定感,讓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平靜與放鬆。 身體健康:靈氣能量促進身體自癒功能,放鬆身心,
Thumbnail
2024/10/20
學習靈氣療育課程,你會經歷一些轉變,可以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壓力的減少,更會隨著持續的練習,逐步提升自我價值、情緒接納能力和健康狀態。 接納情緒、紓解壓力:靈氣能量能幫助你釋放生活壓力,接納並理解情緒,增加自我穩定感,讓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平靜與放鬆。 身體健康:靈氣能量促進身體自癒功能,放鬆身心,
Thumbnail
2024/10/03
本文探討身體、情緒與意識之間的關係,通過比喻將身體比作馬車,情緒比作馬匹,分析為何保持與身體的連結對於情緒管理至關重要。身體的感受可以作為情緒的線索,透過觀察這些感受,我們能夠意識到潛在的情緒問題,並學會釋放壓抑的情緒能量。本文也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來幫助讀者重建與自身身體的連結。
Thumbnail
2024/10/03
本文探討身體、情緒與意識之間的關係,通過比喻將身體比作馬車,情緒比作馬匹,分析為何保持與身體的連結對於情緒管理至關重要。身體的感受可以作為情緒的線索,透過觀察這些感受,我們能夠意識到潛在的情緒問題,並學會釋放壓抑的情緒能量。本文也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來幫助讀者重建與自身身體的連結。
Thumbnail
2024/09/06
文章探討療育過程中自我責任的重要性,強調純粹依賴神聖存有或療育師不能解決個人的內在問題。只有在願意負起責任的情況下,療育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若你準備好開始這段旅程,歡迎預約諮詢。
2024/09/06
文章探討療育過程中自我責任的重要性,強調純粹依賴神聖存有或療育師不能解決個人的內在問題。只有在願意負起責任的情況下,療育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若你準備好開始這段旅程,歡迎預約諮詢。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人不免活在框架中,像被禁錮的鳥,只是我們的籠子大了些。 當褪去身上的偽裝後,我們是否還認得,那個面具下的自己?
Thumbnail
人不免活在框架中,像被禁錮的鳥,只是我們的籠子大了些。 當褪去身上的偽裝後,我們是否還認得,那個面具下的自己?
Thumbnail
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 前言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第一章 想更完美前我們先壇那些心中的魔獸 讓自己變得更好可說是人類的天性,但為什麼我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還是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接納並非一種固定、永恆不變的狀態,而是一趟旅程
Thumbnail
正視內在渴望,完整接納最初始的自己 前言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當我感覺不好,我依然"完整"。 第一章 想更完美前我們先壇那些心中的魔獸 讓自己變得更好可說是人類的天性,但為什麼我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還是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接納並非一種固定、永恆不變的狀態,而是一趟旅程
Thumbnail
我們本就與眾不同,何必變成大家都愛的那種。與其總是追求自己是個完美的人,不如讓自己不斷地優化去成為一個更完整、更美好的自己。
Thumbnail
我們本就與眾不同,何必變成大家都愛的那種。與其總是追求自己是個完美的人,不如讓自己不斷地優化去成為一個更完整、更美好的自己。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的不自信,來自於無法符合單一標準,或是他人的成功典範,或許可以回頭想想:「別人的成功途徑、他人的期待、世俗的標準,是不是不適合我?」我們都有自己的形狀,將自己硬塞進固定的框架裡,感覺壓迫,拚了命凹折修改自己的形狀,不再是真實的樣子。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的不自信,來自於無法符合單一標準,或是他人的成功典範,或許可以回頭想想:「別人的成功途徑、他人的期待、世俗的標準,是不是不適合我?」我們都有自己的形狀,將自己硬塞進固定的框架裡,感覺壓迫,拚了命凹折修改自己的形狀,不再是真實的樣子。
Thumbnail
你有想過,你為什麼是你?你為什麼是你現在的樣子? 你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嗎?也許多多少少都能說出一兩項特質,但是,當自己這座寶藏的主人,不好好挖掘似乎是太浪費了。
Thumbnail
你有想過,你為什麼是你?你為什麼是你現在的樣子? 你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嗎?也許多多少少都能說出一兩項特質,但是,當自己這座寶藏的主人,不好好挖掘似乎是太浪費了。
Thumbnail
當我們心中常常用自己的星座(或血型,生肖等)是什麼,所以會做出什麼事,會如何想。我們不也跟前面在Line群組中的朋友一樣,因為我特質如何,所以這些行為都成了理所當然。一旦有這樣的思維之後,要想改變就變成非常困難,因為我們會被這些特質,屬性框在那些不想改變的事情上...
Thumbnail
當我們心中常常用自己的星座(或血型,生肖等)是什麼,所以會做出什麼事,會如何想。我們不也跟前面在Line群組中的朋友一樣,因為我特質如何,所以這些行為都成了理所當然。一旦有這樣的思維之後,要想改變就變成非常困難,因為我們會被這些特質,屬性框在那些不想改變的事情上...
Thumbnail
一個人的個性裡優點與缺點是一體兩面的存在,執著的我,曾經因為太過堅持所以失去過什麼;畏懼改變的我,曾經覺得不改變維持著現況就是好的,我害怕未來不知道的,因為我驕傲地以為自己可以掌控好自己的人生,然而,世間萬物都在改變,人在變,世界在變,心如果沒有彈性,我發現自己不會擁有那個較好的狀態。
Thumbnail
一個人的個性裡優點與缺點是一體兩面的存在,執著的我,曾經因為太過堅持所以失去過什麼;畏懼改變的我,曾經覺得不改變維持著現況就是好的,我害怕未來不知道的,因為我驕傲地以為自己可以掌控好自己的人生,然而,世間萬物都在改變,人在變,世界在變,心如果沒有彈性,我發現自己不會擁有那個較好的狀態。
Thumbnail
不求做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你還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社群上開始鼓吹大家勇敢的做自己嗎?我想應該是從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出版開始的吧!這本書在2013年出版,至今依然強勢的待在熱銷排行榜上,這顯明的提醒我們,身處於群聚主義中的我們是如此需要接納「自己獨特的性格」這樣
Thumbnail
不求做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你還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社群上開始鼓吹大家勇敢的做自己嗎?我想應該是從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出版開始的吧!這本書在2013年出版,至今依然強勢的待在熱銷排行榜上,這顯明的提醒我們,身處於群聚主義中的我們是如此需要接納「自己獨特的性格」這樣
Thumbnail
最近重新看了過去三年寫的日記,發現自己寫了很多,但是好像都在一個同樣的面相打轉,好像我不知道我自己夠不夠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不可取代性,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說不。 一切的根源都回到一種模糊的否定自己的心情,好像因為太習慣拿外在的成就變成某種標竿來衡量自己,但是一方面又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背骨的
Thumbnail
最近重新看了過去三年寫的日記,發現自己寫了很多,但是好像都在一個同樣的面相打轉,好像我不知道我自己夠不夠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不可取代性,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資格說不。 一切的根源都回到一種模糊的否定自己的心情,好像因為太習慣拿外在的成就變成某種標竿來衡量自己,但是一方面又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背骨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