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享的最新研究並非什麼嚴肅、了不起的主題,嚴格來說只能算是「小品」,不過卻與大家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連。
研究發表於《市場行銷雜誌》(Journal of Marketing),由美國市場行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所出版。它創刊於1936年,是刊登行銷相關研究的期刊中歷史第四悠久的,只有台灣讀者熟悉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20)等三本雜誌比它還早創刊。
可別看到那充滿銅臭味的名稱就加以鄙視,它的2021年最新Impact factor高達14.14,和精神醫學領域的重磅級期刊之一《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不相上下!也就是說,想要在這本期刊中發表文章可沒那麼容易。
研究人員在3個國家、4個場景進行本研究,分別是:法國的一家百貨公司(department store),西班牙的一家連鎖量販店(retail chain)、一家居家用品店(home goods store),以及實驗室中(請一群經濟系學生進行網路購物)。
每個場景中的受測者(準備進行購物者)都隨機分配為兩組,「實驗組」喝下一杯咖啡因含量100毫克的咖啡,「對照組」喝下同樣重量的低咖啡因咖啡或水。
採購完離開商店時,將他們的收據交給研究人員帶回進行分析(實驗室那一組則是直接參考結帳後的購物車商品內容)。
附帶說明,根據新北市政府
新聞稿:咖啡、茶及可可飲料,每100毫升所含咖啡因等於或低於2毫克者,得以標示「低咖啡因」。
研究發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