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29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2/1/11
主編:軒昂
副編:復舜

團體家屋

日本的團體家屋典範:伯特利家屋(Bethl house)

因為上精神醫療民族誌課程的緣故,讓我有機會讀到這本日本精神醫療的民族誌:《A Disability of the Soul: An Ethnography of Schizophrenia and Mental Illness in Contemporary Japan》(暫譯為《靈魂的障礙:一本當代日本思覺失調症和精神疾病的民族誌》)。跟以醫師或病人為對象的民族誌不同,它聚焦的對象是位於日本北海道的團體家屋(group house),名字叫「Bethel house」(暫譯「伯特利家屋」,日文為「べてるの家」)。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幾年前,是以一種草根的方式慢慢發展出來的團體家屋,之後成為日本全國想要做社區精神醫學的組織的「朝聖」對象,每年都有250位以上的「psychotourist」(精神醫療旅客)前來參訪或是參加研討會。
我讀這本民族誌的過程中,心情是溫暖的。尤其作者中村凱倫(Karen Nakamura)本身也是一名影像人類學家,還拍了兩部影片放到網路上希望讀者搭配書籍一起服用,影片帶給觀者質樸真摯的感動。
雖然這套系統不見得適合台灣,但是裡面有很多的精神值得我們參考。
成立伯特利家屋的重要人物之一的川村醫師秉持著所謂的「Non-support」的復元哲學,希望在最小的醫療介入之下(日本過去住院病人的用藥特別重,平均是西方國家的三倍劑量),讓病患為自身的生活和疾病負責。所以川村醫師盡可能地隱藏自己,並不多過問伯特利家屋這個團體家屋的細節,伯特利家屋的管理都是由住民負責。
雖然住民們的生活充滿了問題,但是也運用了很多方法互相幫忙去克服問題。最可愛的例子之一就是UFO事件。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名家屋住民的「幻聽」告訴他有UFO要降落在50公里外的襟裳公園,希望他能夠去開這個UFO來拯救世界。因為當時天氣嚴寒,不適合長途跋涉,但這名住民執意要去。其他住民想盡辦法阻止他,用了非常多方式,包括帶他去其他住民家尋求他人的意見,但都沒有辦法動搖他去找UFO的決心。最後,有名住民問他:「你有駕照嗎?」住民回答說自己沒有駕照。「那你怎麼開UFO?」聽到這句話的他竟然動搖了。其他人趁這個機會建議他先去駕訓中心練習和申請駕照,於是大夥們順利地帶他去看了醫生。這起事件最終獲得了2002年的「伯特利節幻覺與妄想比賽大賞」。
此外,伯特利家屋發展出很完整的支持系統和復元方法,包括:同儕支持方案、實證有效的社交技巧訓練,以及他們自己發展出來的「當事人自我研究」(self-research,日文為「当事者研究」)。前兩者都可以在西方國家找到典範,但最後面的這個「當事人自我研究」,則是西方國家所沒有,他們自行發展出來的一種復元方法。它是讓住民對自己的症狀展開個人的研究,結果發現有不少個案能夠在這個自我研究的歷程中獲得掌控自身症狀及處理症狀的能力,甚至可以建立起部分的病識感。目前這個「當事人自我研究」的全國研討會都還有在進行舉辦。詳情可以參考伯特利家屋的官方網站
雖然這個團體家屋因為變得知名後不斷擴張,而不得不面對官僚化、科層化的需要,變得跟原本不太相同了。但是伯特利家屋的精神已經傳遍日本,成為一個日本社區精神醫療的成功範例,讓大家知道這種結合社區和醫療的永續復元模式是有可能的。(by舜)

新聞摘要:團體家屋在台灣的發展「社區生活方案計畫」

花蓮玉里醫院申請公益彩經費多元社區生活方案計畫,在花蓮設立團體家屋。入住的病友經由醫院長期評估後,病情穩定、具生活自理能力、並完成復建工作的培訓後可入住。該計畫除了補助1年房租、水電費,就業、生活諮詢也有個管提供協助。
類似多元居住計畫措施,另一個例子是高雄凱旋醫院的「友伴社區生活計畫」在鳳山及新興區團體家屋的設置,讓精神病友可以復歸社區、自立生活的方式穩定其精神復健。
然而,多元社區居住方案在實際執行層面,現階段仍有困難,如高雄市心理復健協會總幹事的反思:「執行試辦計畫期間發現,協助病友找尋房子非常困難,當房東聽到租客有精神病患的身分,都會用各式各樣的理由拒絕。」對於社區生活方案推行現況感興趣的讀者,可參閱108年12月社區發展季刊168期:陳仙季、陳素慧(2019)〈台灣精神障礙者多元社區居住服務之經驗–以高雄市為例〉pp.169-185(by軒)

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中村Yuki (2014) 〈媽媽生病日記1、2〉(李依芳譯),台北:台視文化

知道這兩冊漫畫是家屬小組的接線夥伴,給來電者的推薦讀物。後來發現書市上不太好買,具聞專線的圖書櫃裡有,不知道被誰借就沒有還回來了(嗚嗚)。最後我是在圖書館借到的,覺得超級好看。書中描繪作者Yuki作為家屬,照顧媽媽的點點滴滴,從小時候擔心自己找不到伴侶,決定未來的伴侶是要能和自己住在一起,可以接受媽媽的心路歷程,點出精神疾病對於家庭像是秘密,同時也是彼此親密的連結與羈絆。Yuki婚後,丈夫Taki參與原先只有媽媽和Yuki的兩人世界,媽媽在病症中會認為Taki不喜歡自己的幻聽,而有情緒激動的感受,直到開始變化,說出:「那是生病的關係吧?」媽媽說,「因為Taki明明很溫柔。」走到這裡真的好不容易,Yuki認為:「我認為是他(Taki)不變的溫柔言語形成堅固信賴的關係」讀到此刻,我讀懂Yuki畫裡的感情,媽媽拿著Taki送給自己讀了幾十次的卡片,封面寫著:未來我們都要當一家人唷。媽媽、Yuki和Taki,為了允諾一起生活的這個決定,都好努力好努力啊。(by軒)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
《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專題 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非都會區的資源依然匱乏,尤其精神醫療更是容易被忽略。本期《瘋靡雙週報》選錄了兩篇文章,討論關於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2021年9月26日,屏東發生一起襲擊案,一位超商店員在勸導消費者戴口罩時,遭到臉部襲擊、雙眼受傷,而隨後報導揭露加害人有精神病史,並曾有過往傷人事件。消息一出,使得部分民眾感到恐慌,針對精神疾病當事人的不信任感提升。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資訊。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四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報導。
《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專題 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患寡而患不均,許多非都會區的資源依然匱乏,尤其精神醫療更是容易被忽略。本期《瘋靡雙週報》選錄了兩篇文章,討論關於都會區以外的精神醫療資源。
文章翻譯〈當治療師跟自殺搏鬥——從汙名和羞恥中釋放自己〉 心得分享〈受苦者的潛在療癒力——論精神疾病當事人作為心理健康臨床工作者的可能性〉 本期雙周報翻譯一篇好文,並於文後摘錄譯者心得,誠摯地與讀者分享。
2021年9月26日,屏東發生一起襲擊案,一位超商店員在勸導消費者戴口罩時,遭到臉部襲擊、雙眼受傷,而隨後報導揭露加害人有精神病史,並曾有過往傷人事件。消息一出,使得部分民眾感到恐慌,針對精神疾病當事人的不信任感提升。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資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疫情肆虐,景氣不佳, 社福機構的捐款也變少了, 公司秉持著濟弱扶貧,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 幫忙有需要的社福團體~🤝   這兩天來到了位於大里的台中市希望家園 是921大地震時,所倒塌金巴黎大樓舊址 一個承載傷痛記憶的地方.. 而經過多年的整頓,於105年3月 『臺中
Thumbnail
本文內容主要敘述日本在宅醫療的發展和經驗,以及對臺灣在宅醫療的啟示。強調了在宅醫療對老人尊嚴的重要性,以及免費老人醫療制度對老人的幫助。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的心得分享文章,作者分享了加入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的好處,以及自己的公寓刊登簽約的一些心得和房客選擇的條件。
Thumbnail
可以幫幫我嗎?我不想要任由房子荒廢腐爛下去了! 家,作為建築物,只是容器,人,做為居民,才是選擇家的模樣最重要的。 透過恐怖來療癒世人受傷的心,最宜家宜居的勸世輕恐怖小說,營繕師異譚系列第三集熱騰騰上市! 獨步文化又帶我來到新世界,我以前最喜歡的恐怖小說家之一是朱川湊人,每每都從他的都市恐怖作
Thumbnail
醫師余尚儒探討日本的在宅醫療發展歷程,探索未來在臺灣長期照護的需求,並分享在臺東的居家醫療工作經驗。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分享在日本鄉村的Sharehouse體驗以及 ECO 民家生活方式,探討Sharehouse住戶與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利共生的共融關係。面對沒有瓦斯、也無熱水ECO 民家,是如何將Sharehouse住戶與當地村民聚集在一起的呢?又是如何為當地社區帶來新活力呢?讓我們來看看實際的日本鄉村體驗記吧!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五十六、精神疾患的優勢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主人蔡尚穎在《躁鬱奇才》這本書的序寫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精神疾病患者,世界會變得很無聊。」真正震撼是去德國看到新天鵝堡的那一刻,這樣的建築物令人嘆為觀止,卻是一位思覺失調國王魯道夫二世所建造。音樂家舒曼、文學家狄更斯,甚至英國首相邱吉爾都受此病所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疫情肆虐,景氣不佳, 社福機構的捐款也變少了, 公司秉持著濟弱扶貧,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 幫忙有需要的社福團體~🤝   這兩天來到了位於大里的台中市希望家園 是921大地震時,所倒塌金巴黎大樓舊址 一個承載傷痛記憶的地方.. 而經過多年的整頓,於105年3月 『臺中
Thumbnail
本文內容主要敘述日本在宅醫療的發展和經驗,以及對臺灣在宅醫療的啟示。強調了在宅醫療對老人尊嚴的重要性,以及免費老人醫療制度對老人的幫助。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的心得分享文章,作者分享了加入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的好處,以及自己的公寓刊登簽約的一些心得和房客選擇的條件。
Thumbnail
可以幫幫我嗎?我不想要任由房子荒廢腐爛下去了! 家,作為建築物,只是容器,人,做為居民,才是選擇家的模樣最重要的。 透過恐怖來療癒世人受傷的心,最宜家宜居的勸世輕恐怖小說,營繕師異譚系列第三集熱騰騰上市! 獨步文化又帶我來到新世界,我以前最喜歡的恐怖小說家之一是朱川湊人,每每都從他的都市恐怖作
Thumbnail
醫師余尚儒探討日本的在宅醫療發展歷程,探索未來在臺灣長期照護的需求,並分享在臺東的居家醫療工作經驗。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分享在日本鄉村的Sharehouse體驗以及 ECO 民家生活方式,探討Sharehouse住戶與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利共生的共融關係。面對沒有瓦斯、也無熱水ECO 民家,是如何將Sharehouse住戶與當地村民聚集在一起的呢?又是如何為當地社區帶來新活力呢?讓我們來看看實際的日本鄉村體驗記吧!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五十六、精神疾患的優勢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主人蔡尚穎在《躁鬱奇才》這本書的序寫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精神疾病患者,世界會變得很無聊。」真正震撼是去德國看到新天鵝堡的那一刻,這樣的建築物令人嘆為觀止,卻是一位思覺失調國王魯道夫二世所建造。音樂家舒曼、文學家狄更斯,甚至英國首相邱吉爾都受此病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