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On Call】宋晏仁醫師談「如何戒除糖癮?」重點摘要及實際應用

2022/07/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講師介紹

宋晏仁醫師,專長:家庭醫學科,曾擔任陽明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長。
宋醫師曾經也有糖尿病前期的徵兆,曾經愛喝可樂。

重點摘要

  • 糖癮?糖毒?
  • 公共衛生數據
  • 1975年後,全世界的肥胖者突然增加
  • 1975年,美國提出“飲食金字塔”
  • 以醣類為主的飲食指南
  • 糖成癮的神經科學證據
  • 糖成癮的藥理與毒理學證據
  • 糖成癮症狀
  • 水果也是“糖果”
  • 擺脫糖癮的方法

糖癮?糖毒?

公共衛生數據

1975年(民國64年)~2025年(民國114年),肥胖人口增加了4倍。
1975年之前不列入統計,因為在此之前,肥胖者的比例相當穩定。

1975年後,全世界的肥胖者突然增加

突然在1975年這個時間點,肥胖率大幅增高,難道全世界突然好吃懶作?
其實美國在1970~1975年的肥胖率是降低的,但在 低脂高醣 的飲食風潮後,世界各國的肥胖率就逐年增加至今。
宋晏仁醫師以【環境毒物學】的角度判斷,這是因為環境毒物的暴露

1975年,美國提出“飲食金字塔”

1975年之前,美國人心臟病大幅增加。美國人發現是膽固醇堆積,而膽固醇是一種脂肪,當時有一群學者認為是吃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造成的,所以他們認為低脂肪的飲食才是健康的飲食。
1960~1970年代,美國國會有一位學歷史的參議員,他主導了飲食委員會,硬逼生化學家提出一個飲食指南(當時生化學家認為,不可依據這麼少的證據,就提出一份飲食指南),於是“飲食金字塔”就這麼誕生了。
由於美國是第一強權,其他國家認為美國科學發達,認為美國人講的一定是對的,所以在美國提出飲食金字塔之後,世界各國也跟進了。
從公共衛生學角度來看,1975年美國提出 低脂高醣的飲食金字塔 後,全世界就暴露在類毒品的環境,糖尿病人口也大幅攀升

以醣類為主的飲食指南

1975年,美國提出的金字塔飲食指南,就是以五穀雜糧(澱粉)及水果為主。
宋醫師發現不少年輕人有脂肪肝,就是糖攝取過多。
澱粉本身就是葡萄糖的聚合物,所以吃澱粉及吃水果=吃糖,而傳統的飲食指南,錯誤地鼓勵吃太多糖

糖成癮的神經科學證據

路徑:【1.糖 → 2.葡萄糖/果醣 → 3.腸胃道 → 4.副交感神經 → 5.快樂中樞(依核)】
糖:加上去的糖(果糖/蔗糖)、澱粉類(米飯/麵條/麵包)、水果類,只要是碳水化合物都是。
消化道很厲害,立刻分解為葡萄糖及果醣,並刺激消化道裡的副交感神經及賀爾蒙反應,讓依核而產生愉悅、興奮等感覺。
胖的人吃糖,更容易上癮,不會有飽足感,吃完糖反而更餓(惡性循環),他是因為胖,而吃太多。
研究顯示,吸毒與吃糖者,依核的反應相似,證明吃糖就像吸毒一樣會上癮,回應了上面的研究:胖的人越吃糖越餓,因為他需要更強的刺激,才可以滿足

糖成癮的藥理與毒理學證據

劑量效應:服用越多,效應越強
耐受性:服用久了,需更高劑量才有效
依賴性:需要服用,才有“正常”功能
神經毒理學反應:高度興奮或憂鬱
渴望現象:強行抑制使用,有強烈欲望
戒斷症狀:停止服用,發生不適症狀
易過量服用:暴食現象

糖成癮症狀

煩躁,抑鬱,不安,分心,貪食,昏睡,失眠,煙癮,口瘡,便秘。
有一則新聞報導,毒犯從美國紐約的毒品勒戒所出獄後,第一件事不是找毒品,而是找“甜食”,因為毒犯發現吃甜食的滿足感,跟吸毒很像

水果也是“糖果”

農業科技的進步,水果不斷地改良,且是以“甜度”為方向而改良。
宋醫師回憶小時候的水果,並與現今水果的甜度相比,實在天差地遠,水果越改良越甜,所以吃水果也要小心。
應該視為藥品,具有成癮性。糖是有毒的東西,絕不可以過量攝取。

實際應用

擺脫糖癮的方法

  1. 認知的改變:把糖當藥物,把糖當毒品
  2. 吃“正確”的食物:健康且有飽足感的食物 (蔬菜)
  3. 宋醫師給病人的飲食建議:半菜半肉,1/4澱粉
  4. 飢餓時,吃一頓健康飽足的正餐
  5. 舒壓與運動
    Up 綜合筆記
    Up 綜合筆記
    學習紀錄,化輸入為輸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