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軍VS.陰謀論者普遍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 / 張瑞雄
你相信嗎?現在還是有美國人認為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的襲擊是美國人自己幹的、烏克蘭的戰爭是一場戲,「完全按照劇本來演的」,而COVID-19是「完全假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美國各地發生的大規模槍擊事件?「也都是在演戲」。
這些人同樣地對民主的自由選舉、疫苗和1月6日的國會暴動表示懷疑,他們對過去20年來發生的事情幾乎都不相信是真的,並預測有一天,互聯網會讓每個人都像他們一樣不信任政府或報紙告訴你的事。
延伸閱讀
圖/網路成了陰謀孳生的溫床,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對民主自由失去信心,而成陰謀論者?

他們並不孤單,他們對民主治理和新聞自由失去信心,轉而求助於陰謀論來填補這一空白。這些人拒絕從科學家、記者或公職人員那裡聽到的消息,轉而接受關於黑暗情節和陰謀論的故事。研究虛假信息和極端主義的專家說,他們的信仰反映了人們對政府和媒體等機構普遍失去信心。
在去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只有16%的美國人認為民主運作良好或非常好,另有38%的人表示它的效果只是有點好。其他的調查也顯示,現在美國有很多人懷疑媒體、政治家、科學,甚至彼此懷疑。
這種不信任感已經如此之深,以至於即使是看起來意識形態一致的群體也會質疑彼此成員的動機和意圖。但信任是一種寶貴的商品,對經濟和政府的運作至關重要。信任就像空氣一樣,人們在意識到沒有它,或者已經丟失或損壞它之前不會想到它,但到那時可能為時已晚。
不信任並不符合時代,現代世界要求人們信任那些為他們準備食物的餐廳、在街道巡邏的警察和撰寫新聞的記者等等,民主制度中的監管和制衡就是為了增加信任。當這種信任破裂時,兩極分化和焦慮就會增加,從而為人們推動自己的「替代事實」創造機會。
延伸閱讀

有心人將恐懼和焦慮作為武器,進行控制

由於資訊的氾濫和隨「網」可得,人們無法對資訊進行事實核查。網路充斥著相互競爭和互相矛盾的資訊,人們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他們對未來發展感到焦慮,這讓很多有心人將這種恐懼和焦慮作為武器,以控制或分化目標。
這些有心人士比比皆是,例如趁著COVID-19出售不良投資或虛假治療方法的騙子,試圖透過虛假信息破壞西方民主的俄羅斯特工,甚至像川普這種政客,他對2020年大選的謊言引發了1月6日的國會山莊暴動。
人們普遍相信陰謀論,與專業新聞機構相比,大家更有可能從社交媒體獲取資訊。特定陰謀論的興衰往往與現實世界的事件以及社會、經濟或科技的變革有關。
而且,相信一種陰謀論的人就會相信另一種陰謀論,即使他們相互矛盾。例如對於戴安娜王妃在1997年車禍中死亡的消息,一些人強烈相信戴安娜是被謀殺的,但他們同時也強烈認為她可能偽造了自己的死亡。
英文有句諺語說「Put two and two together」,陰謀論者就是如此,以為自己很聰明可以將事實兜在一起,政府和媒體休想騙我,而且會陷入自我螺旋,解脫不了。
俗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各國政府必須己正才能正人,政府不要養網軍,政府不要箝制網路的言論,政府自己不要利用網路來從事政治目的,那麼陰謀才沒有孳生的溫床,也才沒有陰謀論者。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教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遠見雜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 / 丁菱娟 李宗盛的一首歌中歌詞「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道出人生的無奈與不如所願,等待時間久的或是花最多時間努力的人,不一定就是最終的勝利者,而往往勝利者剛好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浪漫就發生了,人生就改變了。
文 / 郭智輝 1960年台灣出生人口有42萬多人,這是在網站上查得到最久的官方資料;當年的小娃娃,如今也到了算著日子等退休,看著兒女等抱孫的年紀了。但是,很抱歉!2021年台灣的出生人口陡降至15.3萬人,減幅高達六成。 延伸閱讀 「歷史共業」或「上下交相賊」—談論文抄襲問題
文 / 丁學文 編按:英國6月通膨率高達9.4%,比5月數據9.1%更高,接連兩月都打破近40年來的紀錄,同時也是G7中最高的。強生雖「完成脫歐」的誓言,但他上台不到三年卻讓英國陷入了長達15年的低增長狀態。三年前無限風光出任英國首相的他,怎麼會想到以這樣令人跌破眼鏡的方式下台呢? 延伸閱讀
文 / 尤虹文 幸運搭上紐約飛尼斯的首航班機,航空公司準備了軟糖和別針,連下飛機都有特別的水柱噴水歡迎儀式。短髮法國空姐很開心,說飛行多年首次獲得這樣的待遇。 延伸閱讀 英女王歡慶白金禧〉疫情後的新倫敦再次綻放 打造摩納哥成為環保的度假勝地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音樂人)
文 / 賴珩佳 某天當我在負責管理的飯店大廳與同事交談時,有位客人正好經過,身上有股濃濃的酒味,這在印尼極為罕見,因為印尼八成五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教義之一是不飲酒,多數正信教徒將之奉為圭臬。這位一早就滿身酒味、喝到滿臉通紅的客人顯得極為突兀。 延伸閱讀 遠洋漁船船員面對傷病驟變 延伸閱讀
文 / 王力行 2015年,《哈佛商業評論HBR》上刊登一篇文章「打造復原力」,主要是說當一個人或企業面臨生命生存困頓時,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可挺過,更加堅強。關鍵就在復原力(Resilience)。 延伸閱讀 新創獨角獸DNA:狼性加韌性 接受事實、相信並肯定自己的價值觀 延伸閱讀 --
文 / 丁菱娟 李宗盛的一首歌中歌詞「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道出人生的無奈與不如所願,等待時間久的或是花最多時間努力的人,不一定就是最終的勝利者,而往往勝利者剛好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浪漫就發生了,人生就改變了。
文 / 郭智輝 1960年台灣出生人口有42萬多人,這是在網站上查得到最久的官方資料;當年的小娃娃,如今也到了算著日子等退休,看著兒女等抱孫的年紀了。但是,很抱歉!2021年台灣的出生人口陡降至15.3萬人,減幅高達六成。 延伸閱讀 「歷史共業」或「上下交相賊」—談論文抄襲問題
文 / 丁學文 編按:英國6月通膨率高達9.4%,比5月數據9.1%更高,接連兩月都打破近40年來的紀錄,同時也是G7中最高的。強生雖「完成脫歐」的誓言,但他上台不到三年卻讓英國陷入了長達15年的低增長狀態。三年前無限風光出任英國首相的他,怎麼會想到以這樣令人跌破眼鏡的方式下台呢? 延伸閱讀
文 / 尤虹文 幸運搭上紐約飛尼斯的首航班機,航空公司準備了軟糖和別針,連下飛機都有特別的水柱噴水歡迎儀式。短髮法國空姐很開心,說飛行多年首次獲得這樣的待遇。 延伸閱讀 英女王歡慶白金禧〉疫情後的新倫敦再次綻放 打造摩納哥成為環保的度假勝地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音樂人)
文 / 賴珩佳 某天當我在負責管理的飯店大廳與同事交談時,有位客人正好經過,身上有股濃濃的酒味,這在印尼極為罕見,因為印尼八成五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教義之一是不飲酒,多數正信教徒將之奉為圭臬。這位一早就滿身酒味、喝到滿臉通紅的客人顯得極為突兀。 延伸閱讀 遠洋漁船船員面對傷病驟變 延伸閱讀
文 / 王力行 2015年,《哈佛商業評論HBR》上刊登一篇文章「打造復原力」,主要是說當一個人或企業面臨生命生存困頓時,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可挺過,更加堅強。關鍵就在復原力(Resilience)。 延伸閱讀 新創獨角獸DNA:狼性加韌性 接受事實、相信並肯定自己的價值觀 延伸閱讀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包括陰謀論、機率、接受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能力等等。文章提到了兩本書,「偶然的科學」和「拒絕真相的人」,並介紹了拒絕接受科學的六個關鍵因素。最後,文章列舉了幾種方法來提高科學的傳播與接受。
「錯信漏斗 (The funnel of Misbelief)是陰謀論患者的主要框架, 是一個人成為陰謀論患者逐漸陷進去的過程。」 「錯信漏斗有四個元素: 01 情感 Emotional 人在壓力下,感覺生活失控,就特別想抓住一種控制感,就容易尋求陰謀論解釋。 02 認知 C
  陰謀論在一些時候對社會是有害的。在資訊時代,敵意國家的認知作戰不僅僅是散布單一的、一戳就破的假訊息。而往往是抓住某些不嚴重的小事實,在上面層層添加出無法被否證的陰謀論。像是缺蛋、缺電這類民生議題都很好炒作,只要出現過幾次斷電、只要的確有些地方買不到蛋,這樣的傳言就可以散布開來。
Thumbnail
這是一個基於美國形勢的虛構故事,區外人觀點。目前的美國人抱持盲目的樂觀主義,對西方美國與東亞的文化差異感應不足。文章描述了一位男子在餐廳裡,看到充滿暴力血腥的報紙餐單,看菜單時卻在想血腥照片的背景,此時服務生在旁邊等著他點餐。王明的媽...服務生...全都在揭露美國發生的血腥事件。
Thumbnail
歷史充滿不實論述。古有地平說、托勒密地心說,近有飛碟種種振振有詞,今有川普及其支持者廣布大選舞弊的「大謊言」(Big Lie)。扭曲事實以自圓其說,一直是人類的核心常態。如此看來,美中雙方對彼此的態度,都源於自己深信有關對方的不實論述。
Thumbnail
我們生活中為什麼會相信未知的陰謀論 因為人性在自己的人生不能控制時,在情緒壓力跟周遭氛圍影響下,陰謀論的可信度就會上升 美國911恐怖攻擊時 生活跟金融市場產生陰謀論 台灣319槍擊案時 生活跟金融市場產生陰謀論 兩者只是規模跟劇本不同,但造成的結果論還有過程相同 能控制陰謀論真相的那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與科學相關的主題,包括陰謀論、機率、接受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能力等等。文章提到了兩本書,「偶然的科學」和「拒絕真相的人」,並介紹了拒絕接受科學的六個關鍵因素。最後,文章列舉了幾種方法來提高科學的傳播與接受。
「錯信漏斗 (The funnel of Misbelief)是陰謀論患者的主要框架, 是一個人成為陰謀論患者逐漸陷進去的過程。」 「錯信漏斗有四個元素: 01 情感 Emotional 人在壓力下,感覺生活失控,就特別想抓住一種控制感,就容易尋求陰謀論解釋。 02 認知 C
  陰謀論在一些時候對社會是有害的。在資訊時代,敵意國家的認知作戰不僅僅是散布單一的、一戳就破的假訊息。而往往是抓住某些不嚴重的小事實,在上面層層添加出無法被否證的陰謀論。像是缺蛋、缺電這類民生議題都很好炒作,只要出現過幾次斷電、只要的確有些地方買不到蛋,這樣的傳言就可以散布開來。
Thumbnail
這是一個基於美國形勢的虛構故事,區外人觀點。目前的美國人抱持盲目的樂觀主義,對西方美國與東亞的文化差異感應不足。文章描述了一位男子在餐廳裡,看到充滿暴力血腥的報紙餐單,看菜單時卻在想血腥照片的背景,此時服務生在旁邊等著他點餐。王明的媽...服務生...全都在揭露美國發生的血腥事件。
Thumbnail
歷史充滿不實論述。古有地平說、托勒密地心說,近有飛碟種種振振有詞,今有川普及其支持者廣布大選舞弊的「大謊言」(Big Lie)。扭曲事實以自圓其說,一直是人類的核心常態。如此看來,美中雙方對彼此的態度,都源於自己深信有關對方的不實論述。
Thumbnail
我們生活中為什麼會相信未知的陰謀論 因為人性在自己的人生不能控制時,在情緒壓力跟周遭氛圍影響下,陰謀論的可信度就會上升 美國911恐怖攻擊時 生活跟金融市場產生陰謀論 台灣319槍擊案時 生活跟金融市場產生陰謀論 兩者只是規模跟劇本不同,但造成的結果論還有過程相同 能控制陰謀論真相的那
Thumbnail
早前閱讀的《思想控制的技術》及《平凡的邪惡》均指出一個人若缺乏獨立思考,只聽從他人是非常危險的事。 然而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網絡世界,總是充斥各種帶風向、假新聞、詭辯和偷換概念的陷阱,實在防不勝防。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