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做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與一位朋友相約要帶小孩去遊樂園玩,遊樂園有一區玩水區,我們在討論要不要帶自己的小孩去玩水。
我知道玩水之後的清洗更衣什麼的很麻煩,但覺得機會難得還是應該問一下小孩想不想去玩。朋友想了一個晚上,跟我說她這個暑假帶兩個小孩來到一半了,已經做了很多為了小孩而勉強自己的事情,不想再增加這一項,一想到自己得全程陪同,還有小孩要清洗更衣、到時還會為了水弄到眼睛而哭鬧,她決定不要讓小孩玩水。
不同的人在意不同的事情,這也很平常,沒什麼好講的,但接下來朋友的反應讓我有點驚訝。
她在對話裡說完不想讓小孩玩水之後,接著就說:那我就跟他們說我們忘記帶衣服了,今天不能玩水了。雖然我心裡驚訝,但回了朋友訊息:好,那我也說真可惜,這樣就不能玩水了。
我驚訝的點是:拒絕小孩為什麼要這麼迂迴呢?
早上我和老公討論這件事,老公說,如果是他的話就會直接告訴小孩"我們今天不玩水,因為準備東西以及事後的清洗太麻煩了,都是大人要處理,所以我們決定不玩水"。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直接說出不安排玩水行程的理由,但我可能會先想好,我有沒有想藉著這個機會來讓孩子們成長?如果有,我自己能做到的底線是什麼?
所以我和孩子的討論可能長這樣:
我:遊樂園有玩水的區域,你們想玩水嗎?
哥:想!
妹:想!
我:但是玩水前後有很多麻煩事,像是要準備換洗衣服和毛巾、要在外面沖洗換衣服吹頭髮,還要帶著這些東西去玩,我覺得我不想欸。
哥:可是我很想玩啊!
妹:我也很想玩,暑假都沒玩到水!
我:那你們想一下吧,這些準備和善後的工作你們能認領哪些,記得我們一直在說的責任與權利嗎?如果你們能負起責任,就有選擇玩水的權利。還有規定裡面說大人必須陪小孩一起去玩水,但是我覺得麻煩,你們要試著來說服我,你們去討論一下吧!
在我看來這就是很好的機會去讓小孩練習規劃、負責、主動、說服別人、感恩他人等等,朋友的決定可惜了這個機會。
更深一層看這件事,除了初始的驚訝感受,我還為朋友感到有點難過,到底在生活中她有多少時間能做自己(並且不自責)呢?我知道她的另一半難以溝通脾氣又不好,朋友已經把自己縮得很裡面,然而在孩子面前她也採取如此迂迴的方式應對,或許她的考量是避開了衝突與不需要正面承接孩子的失落,抑或是她所認同的媽媽角色就是不能拒絕孩子讓孩子失望的,但我真的覺得有點難過。
我經常覺得,面對大人就算了,但在孩子面前,其實我們是可以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想法的。孩子的心比大人寬廣多了,只要大人顯露的情緒強度不要超過孩子能承受的,不要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的,孩子都能接受大人真實的樣子。他們總是愛著父母,把你的缺點優點都一起愛進去。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1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an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起來很不合理的行為反應,背後都有某種情的存在。
今天晚上哥哥心血來潮,說要自己用電晶爐在餐桌上炒年糕,煮自己的晚餐。 哥哥轉學到新學校之後,在料理方面的經驗值較之前大大提升,所以今天晚上的炒年糕任務我幾乎沒在管他,也覺得他應該自己可以完成。
因為和學弟的讀書會,所以看了奇異博士2的電影。 看完之後覺得這一部電影要講的是"遺憾"。
收藏很久的電影,終於點開來看~ 導演是細田守,上一部看他的作品是未來的未來,再上一部是怪物的孩子,都覺得蠻喜歡的。
今天有太多事情超出計畫:哥哥牙痛、妹妹耳朵發炎、去接小孩時走錯路上高架到大竹繞一圈再回頭、去購物中心等晚餐外帶回家、與確診者可能接觸的家人突然從南部回來與大家一起晚餐。
很久以前就收入書單的書,是鐘穎心理師寫的"故事裡的心理學",它有上下兩冊,主要是以深度心理學來解析故事。我看得非常過癮,也覺得很容易看下去,結果就從這兩本書開始,延伸了許多相關主題的閱讀。
看起來很不合理的行為反應,背後都有某種情的存在。
今天晚上哥哥心血來潮,說要自己用電晶爐在餐桌上炒年糕,煮自己的晚餐。 哥哥轉學到新學校之後,在料理方面的經驗值較之前大大提升,所以今天晚上的炒年糕任務我幾乎沒在管他,也覺得他應該自己可以完成。
因為和學弟的讀書會,所以看了奇異博士2的電影。 看完之後覺得這一部電影要講的是"遺憾"。
收藏很久的電影,終於點開來看~ 導演是細田守,上一部看他的作品是未來的未來,再上一部是怪物的孩子,都覺得蠻喜歡的。
今天有太多事情超出計畫:哥哥牙痛、妹妹耳朵發炎、去接小孩時走錯路上高架到大竹繞一圈再回頭、去購物中心等晚餐外帶回家、與確診者可能接觸的家人突然從南部回來與大家一起晚餐。
很久以前就收入書單的書,是鐘穎心理師寫的"故事裡的心理學",它有上下兩冊,主要是以深度心理學來解析故事。我看得非常過癮,也覺得很容易看下去,結果就從這兩本書開始,延伸了許多相關主題的閱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在女兒升上高年級之後,身為媽媽突然有一股無法訴說的焦慮感,焦慮於孩子好像快要過了依賴父母的年紀,另一方面則是對於『挑選』出遊的選擇變多而開心。 當他們還小的時候,帶他們出去要思考的很多,然後,隨著他們長大,我的煩惱則變成:「這個地方如果不趁現在去,再大一點他們可能就會覺得跟爸爸媽媽來不好玩了。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我看你這兩天很不乖,一點都不聽話,你到底怎麼搞的?」二哥罵著孩子。家美在旁默默不語,心想:「難得跟小孩相處,幹嘛口氣那麼兇,孩子們一起玩,免不了打打鬧鬧。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習的機會,遇到孩子過於活躍時,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制止?或許,透過溫柔指導和正面溝通,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更多。 以身作則,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謙卑示範,孩子學習到的,遠比單純的「不要」來得多。 一起探索如何在肯定中引導,讓孩子學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在孩子抱怨無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透過覺察自己的情緒並實行六元素的練習,能有效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情緒反應。透過對話,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渴望,並引導他們找到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促進彼此的理解和連結。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在女兒升上高年級之後,身為媽媽突然有一股無法訴說的焦慮感,焦慮於孩子好像快要過了依賴父母的年紀,另一方面則是對於『挑選』出遊的選擇變多而開心。 當他們還小的時候,帶他們出去要思考的很多,然後,隨著他們長大,我的煩惱則變成:「這個地方如果不趁現在去,再大一點他們可能就會覺得跟爸爸媽媽來不好玩了。
Thumbnail
在帶著孩子跑東跑西到處玩的這段時間,當碰到了有玩具的場合,總是會聽到不少"你要分享啊!"、"小氣欸~分人家玩啊!"、"不要吵!分人家一起玩!",隨著孩子長大,長輩們也會開始提醒"可以開始教他分享了!"、"這個借阿嬤玩?不要?!這麼小氣啊!"。 我們害怕孩子變成小氣吝嗇的人,但,我們大人也不論什麼都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Thumbnail
「我看你這兩天很不乖,一點都不聽話,你到底怎麼搞的?」二哥罵著孩子。家美在旁默默不語,心想:「難得跟小孩相處,幹嘛口氣那麼兇,孩子們一起玩,免不了打打鬧鬧。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習的機會,遇到孩子過於活躍時,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制止?或許,透過溫柔指導和正面溝通,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更多。 以身作則,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謙卑示範,孩子學習到的,遠比單純的「不要」來得多。 一起探索如何在肯定中引導,讓孩子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