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可以是你建構國際職涯的起點-XChange 新加坡分社的台灣前輩 Aki, Jane, Castl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XChange 新加坡分社的 Aki, Castle, Jane 分享如何以新加坡作為國際職涯的起點
相較於多數人對國際職涯的想像,多以北美、歐洲作為目標實現的終點,那為什麼會選擇新加坡作為職涯的起點或是轉折點呢?
Aki 首先分享到其實當時會到新加坡工作是陰錯陽差的開始,最初是在台灣求職結果不如預期,深思熟慮後決定透過自己的語言優勢,加上權衡新加坡的職涯機會比台灣有更多未來的機會因此決定豁出去,作為國際職涯的開端。
然而,Castle 與 Jane 則是篤定要出國工作的。雖然當時都沒有指定要到新加坡工作,但都是透過先前經驗累積與做足準備才踏上這個職涯旅程的。
主持人Eefy 接著問到:若當時已經篤定想出國工作,是透過什麼資源獲得這個機會的呢?
做足準備與建立有效的連結是當時 Castle 讓自己獲得這個海外機會的主要原因,除了長期經營相關產業的部落格之外,更透過台灣辦公室客戶的合作機會 Networking 與人脈開發。因此,在退伍那年很幸運的獲得前往新加坡工作的門票。
Jane 也透過類似 Castle 的方式讓自己在當年遇到職涯瓶頸時,透過有系統的方式多了解不同市場的資訊,並以 Network Event、LinkedIn Network 讓自己對求職市場有更多面向且更深的了解。
Photo by Guo Xin Goh / Unsplash
作為一個外來者,Eefy 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台灣人該如何在新加坡站穩腳跟?」
Aki, Jane, 和 Castle 同時提到了「具備洞察」並建立價值是讓自己保持競爭力得關鍵。現在是 Community Manager 的 Castle 回扣到先前提到自己求職前作出的準備,在國際事業體底下要如何證明自己作為一個小螺絲仍舊有價值的關鍵是「保持卓越」。不僅在每天的工作付出努力,更要與其他國家、其他區域的同事比較,讓自己在拿到入場券後仍舊具備突出的特質。
而 Jane 說到,新加坡跟台灣很不一樣的是,除了把事情做好,還要把影響力擴大,抽象思考的能力,要能夠有技能可以轉移到不同市場,並驗證。證明過去的成果與經驗不是只有在台灣才做的好,也可以應用到其他市場也可以。Jane 另外提到,在新加坡要跟其他國家、多元背景的人才合作,要如何才能加乘效果,要可以理解其他國家的脈絡,讓合作更有順暢。
而 Aki 提到了一個最現實的點,公司可以找其他人,但自己的洞察與不同在哪裡才是有競爭力的關鍵。從台灣市場到國際市場,轉換對標市場可以有快速的對應是站穩腳跟的關鍵因素。
或許很多人也很好奇,既然新加坡是一個國際化的地區,那在新加坡工作會是什麼樣子,究竟是國際企業遍地皆是、琳瑯滿目,還是各種機會在眼前難以錯過呢?
Photo by Marten Bjork / Unsplash
Castle 首先拆分了國際企業的運作模式,小公司可以接大客戶(大型企業的需求),因為小公司也可以非常了解客戶。大公司中可以把行銷切的很細,也可以拆分成非常不同的 Agency 代理商。Agency 也相對只能接觸某一個內容,然而在台灣乙方選擇也不多,不像新加坡市場那麼活絡,有不同機會可以嘗試 。當然在 APAC 的所有人才都有機會可以到新加坡一展長才,所以求職市場的競爭很是激烈。Eefy 補充到,若目前職涯遇到瓶頸,想找到突破口可以考慮新加坡。 Eefy 是 27 歲的時候決定去新加坡的,那時候競爭的人很多,很多人跟你搶同一個位子,只要能 完全滿足職缺的需要,公司會以面試表現來決定。在台灣經常看年紀、經驗、履歷,而在新加坡真正在意的是 Ability 能力而不是Resume資歷
「競爭難免,但台灣人的競爭力也不會輸」Jane 提到,但大公司更在意潛力,與其在意不如人,反而可以 Highlight凸顯自己。行銷很多人直覺上是很重設計、很重創意,但是新加坡行銷可以專業化分工, SEO、Automation Marketing, 每個專業都有各自的 Career Path職涯方向。 每一個專業都不是區域限定,很多人都是跨區域、領域,Jane 在目前泰國工作,Jane 的個人職涯旅程讓看起來很在地化的行銷變得「可轉移性很高」。最後,Aki 提到進目前的公司後做技術 Support,Aki 提點到在新加坡需要轉換看產品規模的眼界,產品規模從區域很 niche區隔、很 specific特別,轉換到看全球 active user 的 mindset。過去產品的規模在台灣是一年就跑上線,但是全球產品會跑很多次 AB Test、分區域 roll-out ,溝通跟英文的使用極為重要,這些經驗的習得讓自己更可以往西方世界產業走,並能夠運用到不同區域的團隊發揮。
更多活動請持續Follow NEX 社群小聚
什麼是 NEX 社群小聚? NEX Community 中具有海外留學、職涯經驗的成員,能與想往海外發展的追夢者在一個「時間」與「空間」見面、分享、互相學習。線下聚會能為社群提供意義感、使人難忘的機會來履行我們的願景與核心價值:實踐熱血(Demonstrating Passion)、互助培力(Empowering Each Other)、永續回饋 (Giving Back)。
原文於2022/01/05刊登在NEX Foundation內的Media Lab: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收藏、點讚,並追蹤我們即可獲得最新的文章通知喔!有任何想法或回饋,也歡迎在下方留言,並參考NEX 媒體實驗室| 台灣觀點世界亮點,即可得到更多資訊。您的認同是我們最大的鼓勵!
認識本文作者:Caillou Huang
相信社會、大環境的推動、改變、與創新是透過對未來願景一般的播種,並期許自己與
團隊的熱情可以改變周遭的所有人。
執行編輯:I Cheng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and In Hand Taiwan 是兩位女大生,李沁和郭孔勳推廣臺灣國民外交的計畫,透過紀錄一雙雙臺灣人充滿溫度與故事的雙手,將良善的力量推送到全世界!
2021年底的華人社會中應該很難忽略王姓優質偶像與前妻〈網友戲稱蕾神〉的離婚攻防戰。不論你是那段時間裡夜夜捧瓜吃瓜的群眾,還是認為這是人家私事何必多事的心態?今天旅美律師Sylvia就要告訴你,她從這中間看到了什麼我們沒看到的貓膩。許多外嫁人妻/夫們,如果你在美國一旦不幸遭逢離婚,你又該怎麼保障自身
作者在美國念完碩士後朝著NGO方向的路前進,卻發現不管是求職過程,或者在工作期間也好,NGO的工作者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其中就是來自於熱忱與金錢兩造之間的妥協與衡量。作者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點出許多制度上的問題與困境,並期許其他組織工作者能共同朝著社會正義的目標前進,突破以「金錢」衡量的工作觀。
軟體產業正夯,許多人都想透過留學美國以得到在美國擔任軟體工程師的機會。但你有想過,在擁有「美國軟體工程師」這個頭銜之前,途中要經歷哪些挑戰嗎?從申請美國學校、就讀、到找工作,本文作者用切身經歷來分享,你必須準備好要踏出舒適圈的挑戰!
最初帶著「閱讀是人權」的理念,冀望消除臺灣對外籍移工的偏見與歧視,爾後在這群在臺東就讀均一實驗高中,透過行動、合作的深耕在好多個被大眾遺忘的角落。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與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很多人有疑問:若不是理工科的畢業生,在美國是不是就只能當簽證邊緣人呢?其實,STEM課程重點不限於字面上的意義,這一篇內容將針對新政策有進一步的解釋
Hand In Hand Taiwan 是兩位女大生,李沁和郭孔勳推廣臺灣國民外交的計畫,透過紀錄一雙雙臺灣人充滿溫度與故事的雙手,將良善的力量推送到全世界!
2021年底的華人社會中應該很難忽略王姓優質偶像與前妻〈網友戲稱蕾神〉的離婚攻防戰。不論你是那段時間裡夜夜捧瓜吃瓜的群眾,還是認為這是人家私事何必多事的心態?今天旅美律師Sylvia就要告訴你,她從這中間看到了什麼我們沒看到的貓膩。許多外嫁人妻/夫們,如果你在美國一旦不幸遭逢離婚,你又該怎麼保障自身
作者在美國念完碩士後朝著NGO方向的路前進,卻發現不管是求職過程,或者在工作期間也好,NGO的工作者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其中就是來自於熱忱與金錢兩造之間的妥協與衡量。作者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點出許多制度上的問題與困境,並期許其他組織工作者能共同朝著社會正義的目標前進,突破以「金錢」衡量的工作觀。
軟體產業正夯,許多人都想透過留學美國以得到在美國擔任軟體工程師的機會。但你有想過,在擁有「美國軟體工程師」這個頭銜之前,途中要經歷哪些挑戰嗎?從申請美國學校、就讀、到找工作,本文作者用切身經歷來分享,你必須準備好要踏出舒適圈的挑戰!
最初帶著「閱讀是人權」的理念,冀望消除臺灣對外籍移工的偏見與歧視,爾後在這群在臺東就讀均一實驗高中,透過行動、合作的深耕在好多個被大眾遺忘的角落。
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與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很多人有疑問:若不是理工科的畢業生,在美國是不是就只能當簽證邊緣人呢?其實,STEM課程重點不限於字面上的意義,這一篇內容將針對新政策有進一步的解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Thumbnail
上期的網誌就同大家交代咗我日常嘅生活,而今期就同大家講吓我而家喺英國的工作。
Thumbnail
轉調新加坡是我前一年聲請離職事件,來自高層的對應措施,這是公司的角度。對我個人而言,由於沒有完全離開職場,只是轉換場域。所以,理論上,我還處於職涯路徑的未定狀態。 儘管如此,我仍然以正向的心態來回應整個安排。其一,盡最大的努力奉獻精力,冀望得到最優的專業表現。其二,盡力摸索,希望把自己的職涯規劃,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從INSEAD畢業之後,我順利在新加坡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在論理想的工作地點時,很多中華區的打工人都會把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移民新加坡當作目標。 低所得稅、更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國際大城市,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
記得我應徵過一間旅遊公司,面試題目是選一個曾經到過最沉悶的地方寫推薦稿。我選了新加坡,因為即便只是去旅行,我也深感這城市的一切太可預測太實在,毫無刺激可言。 那為什麼之後我會到了新加坡呢?一當然為謀生,二也為想放逐自己到他鄉,不想再理香港的那些愛恨情仇糟心事。但即使避世如我,也是不可能孤獨一人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不只要高學歷高EQ,有能被發現的“潛在能力”更重要。
Thumbnail
Hi all, 每到選舉年,就會有政客跳出來說台灣應該要學新加坡,更甚者,開始出現明的暗的吹捧特定候選人會成為台灣的李光耀救贖大家之類的。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對於上述的說法倒沒特別說什麼,甚至更多的是對那裡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去思考台灣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
Thumbnail
提問者的職涯問題: 目前,我是鎖定科技業的客戶服務或業務職缺。但我過去完全沒有科技業相關的工作經驗,如果單靠外語能力及海外工作的經驗,是有可能進得了科技業嗎?該怎麼在履歷上強調自己的優勢呢?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十八歲初次來台求學,在成大中文系和府城的滋養下對台灣好像開始有一點了解。以台南為家的我決定在南部尋覓第一份工作後, 開始踏上了人生第一次的求職之旅。
Thumbnail
上期的網誌就同大家交代咗我日常嘅生活,而今期就同大家講吓我而家喺英國的工作。
Thumbnail
轉調新加坡是我前一年聲請離職事件,來自高層的對應措施,這是公司的角度。對我個人而言,由於沒有完全離開職場,只是轉換場域。所以,理論上,我還處於職涯路徑的未定狀態。 儘管如此,我仍然以正向的心態來回應整個安排。其一,盡最大的努力奉獻精力,冀望得到最優的專業表現。其二,盡力摸索,希望把自己的職涯規劃,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從INSEAD畢業之後,我順利在新加坡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全職工作。在論理想的工作地點時,很多中華區的打工人都會把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移民新加坡當作目標。 低所得稅、更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又是以華人為主的國際大城市,是很多人選擇的理由。
記得我應徵過一間旅遊公司,面試題目是選一個曾經到過最沉悶的地方寫推薦稿。我選了新加坡,因為即便只是去旅行,我也深感這城市的一切太可預測太實在,毫無刺激可言。 那為什麼之後我會到了新加坡呢?一當然為謀生,二也為想放逐自己到他鄉,不想再理香港的那些愛恨情仇糟心事。但即使避世如我,也是不可能孤獨一人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不只要高學歷高EQ,有能被發現的“潛在能力”更重要。
Thumbnail
Hi all, 每到選舉年,就會有政客跳出來說台灣應該要學新加坡,更甚者,開始出現明的暗的吹捧特定候選人會成為台灣的李光耀救贖大家之類的。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對於上述的說法倒沒特別說什麼,甚至更多的是對那裡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去思考台灣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
Thumbnail
提問者的職涯問題: 目前,我是鎖定科技業的客戶服務或業務職缺。但我過去完全沒有科技業相關的工作經驗,如果單靠外語能力及海外工作的經驗,是有可能進得了科技業嗎?該怎麼在履歷上強調自己的優勢呢?